1842年三月,王鼎风尘仆仆赶回北京,见到以穆彰阿为首的投降派气焰嚣张。本来被道光帝锁拿进京的琦善要被问斩,竟然在在穆彰阿的周旋庇护下没事了。
王鼎怒斥穆彰阿奸佞误国,每见穆彰阿的面,必怒骂穆彰阿是卖国贼,是“宋之秦桧、明之严嵩”。苦谏道光帝启用林则徐抗击英国侵略军,道光帝由于奕经的大败,穆彰阿之流的蛊惑,犹豫不定。
恰在此时,浙江巡抚刘韵珂给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这道奏折是一个充满失败、投降情绪的一道奏折。大概意思是浙江自从遭到英军侵略后,都等着奕经胜利的消息,不料又失败了,浙江人心都散了,更怕英军了。再打下去,恐怕形势更危险了。英国人船坚炮利,不能抵挡。浙江的军费开支每个月都很大,再这样下去,既不能取得胜利,而花费又没有个底儿。他还特别提醒道光帝,要注意老百姓借着抵抗英军揭竿而起,形成气候威胁朝廷,不如早点议和。
刘韵珂这道奏折对于穆彰阿来说是雪中送炭,对于王鼎来说那是致命一击,对于道光皇帝来说那是戳到了痛处。道光帝决定议和投降。
有人不解呀,这刘韵珂的奏折怎么这么大威力呀?他一个省级地方官的见解能决定朝廷的决策和皇帝的决心?
大清朝是发迹于辽东的满族建立的。因为李自成推翻了大明朝,但是没有处理好当时各个阶层和个人的矛盾与问题,一直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开关放当时在东北建国立号的清军入关战败李自成,趁乱统一全国。不过由于掌握政权的满族是少数,对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族和满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始终是既拉拢又戒备,始终处于矛盾的心理之中。从大清统一全国之初就遭到汉族的强烈抵抗,反满的起义和暴动在每个皇帝时期都有。远的不说,在道光帝的父亲嘉庆帝时期发生了反满的白莲教起义,这还不算,民间的反满组织如天地会等等也很多。所以从大清的国家层面来说,就怕老百姓抱团起义,威胁统治。
道光皇帝,他即位时大清朝已经日趋没落了。吏治更加腐败,武备更加松弛。从他个人性格来说,是昏庸且聪明、节俭又浪费、吝啬又大方、振作亦苟安。
为什么说他昏庸呢,你看他在战争期间,对于是战是和,没有认真的考虑和坚定地执行过。大敌当前,派的靖逆和扬威二将军,全是腐败的皇族分子,对军事一窍不通,对待军国大事如同儿戏,这不昏庸吗?说他聪明,他也能临危应变,也能判断是非,不然他能派林则徐禁烟吗?说他节俭,道光帝并不是一个胡花乱花的人,他在位,基本没有什么大兴土木,造什么工程。他个人裤子破了还要补补再穿。说他浪费,还以他补裤子为例一个补丁就花费1000两银子,却不知道。说他吝啬,比如林则徐禁烟时,洋人每献出一箱鸦片,就补助茶叶5斤,一算需要不少银子,他怕花钱不表态,等林则徐等表示不需要朝廷出时,他马上表态可以。说他大方,当地方为发展教育需要盖书院,他马上大笔一挥同意,马上拨银子。说他振作,即位之初,也有一番雄心壮志,刚接班就马上下旨并派员查禁鸦片,可惜,用人不当,劳而无功,后又数次下旨禁烟,总想重振国威,但积重难返。说他苟安,特别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是战是和飘忽不定,在受到威胁时,赶快妥协投降,这不苟安吗。
道光帝的性格和他的大清朝的国策,本来就犹豫,见到刘韵珂的奏折,特别是老百姓抱团起义一点就戳到大清朝廷和道光帝的要害之处了。
1842年4月,道光帝决定和英国议和投降。
王鼎得知,在上朝不顾道光帝尊严,当朝怒斥穆彰阿误国误民。哭谏道光帝启用林则徐抗击英军。道光帝不听,宣布散朝。王鼎抓住龙袍大喊:“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王鼎见道光帝议和投降之意已决,决定效法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鱼尸谏卫灵公。
什么是史鱼尸谏卫灵公?
这个故事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
史鱼,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 也称史鳅,字子鱼, 以正直敢谏而著称。
蘧伯玉,德才兼备,却不受当时卫国国君卫灵公所用。
弥子瑕,善于察言观色,谄媚拍马反而被卫灵公喜爱,以致重用。
史鱼劝谏卫灵公重用蘧伯玉,辞退并疏远弥子瑕。卫灵公不听。
史鱼病重,临死前对儿子说:“父亲我在卫国做官,不能劝谏国君重用蘧伯玉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也没能让国君罢免弥子瑕这样的小人,这是父亲我没能进到为臣子的责任,是我的过失啊!既然生前不能正君,那我死后也不能成礼。我死了就把我放在窗下,就算是我的丧礼了”。
父亲死了,把父亲放在窗户底下,在那时是严重的失礼。追究起来是要治罪的。别说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是现在,哪有父亲死后把父亲放在窗户底下的。都要放在正堂屋。
卫灵公去吊祭史鱼,见到窗下的史鱼,非常惊讶,继而愤怒,责问史鱼的儿子。
史鱼的儿子吧史鱼的遗言告诉卫灵公。
卫灵公听罢,先是惊愕,继而自责。于是让史鱼的儿子按照正常的礼仪安放史鱼,继而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王鼎想效仿史鱼,道光皇帝也能像卫灵公一样能从自己的死受到感召、震动,从而改正错误。
可惜了王鼎啊!道光皇帝没能效仿卫灵公。
道光皇帝却效仿了一次三国演义中的西川的刘璋。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当时子承父业成为西川之主的刘璋,受到部下张松的蛊惑,要让刘备入西川帮助自己抵御汉中的张鲁的威胁。
刘璋的部下王累认为刘备本来就有夺取西川的意图,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现在却要迎接刘备入川,等于是引狼入室,绝不可行。还要刘璋杀掉主张让刘备入川的张松。
刘璋不听。
刘璋亲自出涪城去会刘备。
王累把他自己用绳索吊在城门之上,一手拿劝谏刘璋的谏章,一手拿一把剑,劝刘璋杀掉主张迎接刘备在张松,不要让刘备入川。若果不听劝谏,王累就割断绳索,坠城自杀。
刘璋不听,王累果然割断绳索坠城而死。
最后迎接刘备入川的刘璋被刘备夺了西川。
道光皇帝就像刘璋,就听投降派的,最后成了耻辱柱上第一人。
1842年4月30日夜,王鼎留下“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张阿)不可信、林(则徐)不可弃也”的遗书自杀以谏道光皇帝。
王鼎之死,表现的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苍生为念,保家卫国的士子气节。他死150多年后的1997年的香港回归时节,他的家乡人为他树立了雕像。
王鼎之死,并没有阻碍道光帝的议和投降决心。他如何投降议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