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不能酗酒,酗酒容易让人颓废。
嵇康、阮籍、阮咸、刘伶,都是极端爱喝酒的人,也都是极端放荡不羁的人。
可并不是所有的“竹林七贤”,都是这种颓废模样,比如说向秀。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人(河南武陟)。向秀年纪轻轻就已经很有见识,后来被“竹林七贤”的另一位成员山涛介绍,就加入了七贤的队伍。向秀的性格,属于内秀型,不大热心做官,也不大爱多说话,只是喜欢埋头读书。
向秀最喜欢的书,也是庄子这类的道家书籍,不过和大多数七贤不一样的是,向秀不是一味的沉迷在那种崇尚虚无的精神世界里,他主张把儒家和道家的学说统一起来。向秀写过一篇文章叫《儒道论》,现在已经失传,里面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导人们既要看轻名利,又要追求美好生活,不要偏激。
向秀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道家学说的精髓,还借鉴历代学者关于道家学说的著作论述,以自己的理解写了一本书。当时嵇康听说向秀要写关于庄子的书,就劝他,说道家的思想过于博大精深,你想写一本书就把它概括起来是不可能的,别自讨苦吃了,向秀笑笑,啥也没说,等到向秀把书基本写完以后,就拿给嵇康看,问他:“你看还行不?”嵇康拿过书读完,又惊又喜,连呼过瘾,对向秀在道家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竹林七贤里面,向秀和嵇康关系最好,和另一位不是“竹林七贤”的大才子吕安关系也很铁。向秀、嵇康、吕安三个人经常在一起在吕安的菜园子里喝酒聊天。后来钟会拜访正在打铁的嵇康,给嵇康打下手的正是向秀。向秀亲眼目睹了嵇康是怎么得罪钟会,最后和吕安一起被陷害而死的全过程。所以在嵇康死后,向秀只能乖乖的放弃自己不愿做官的理想,投靠司马昭。
司马昭见了向秀,狠狠的调戏了他一把:“久闻向先生你是个不肯做官的隐士,今天怎么来投靠我啦?”向秀咽了口吐沫,说出了平生最违心的一句话:“不肯做官的那种人,都是狂傲粗陋的人,哪里能明白圣明君主的伟大,不值得我仿效。”司马昭听完以后非常高兴,向秀也因为自己史无前例的一次马屁,而保住了一条性命,从此被司马昭划归到自己人里头了。
此后的向秀,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假清高和软骨头。作为一个曾经活的那么骄傲的知识分子,向秀失去了所有的名声和尊严。苟活下来的向秀,变的感情脆弱、特别怀旧。他经常到“竹林七贤”曾经聚会的场所,去回忆当初的谈笑风生、翠竹香茶,只可惜,竹林依旧,七贤却早已经分道扬镳。看着熟悉的场景,想着死去的旧人,向秀感慨万千,心中悲情涌动,做了一首千古传唱的散文《思旧赋》,来纪念自己的好友嵇康,在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
“我和嵇康、吕安了解最深,他们是性格豪爽的大才子。嵇康不善言谈,但是胸怀博大,吕安大大咧咧、心胸宽广,但是后来都被杀掉了。嵇康多才多艺,尤其是弹琴谈得好,快要被杀的时候,都要弹琴再死。夕阳西下,余光掠过他的故居,夜晚就要到来,我感到冷冷清清。听着远处不知谁在吹笛子,笛声幽怨嘹亮,让我回想起当年我们游玩欢宴的时光,笛声让我感动叹息啊,因此我写这篇文章,来祭奠我的好朋友们。”
经历人世间大悲大痛的向秀,终于大彻大悟,之后都是担任一些没有实权的虚官来混日子,把心思都放在了继续注解《庄子》上。晋朝建立之后七八年,向秀去世。遗憾的是,《庄子》一书的《秋水》、《至乐》两篇,向秀并没有注解完,而且他的两个儿子向纯、向悌还小,也无法继续完成他的《庄子》注解。
向秀虽然死去,但他的《庄子》注解没有消失。后来,另一位西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郭象借鉴了向秀的注解,写出了郭象版的《庄子》注解。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郭象把向秀的文稿直接拿来就用,只是稍加修改,就以自己的名义发行成书了。
很可惜的是,集向秀思想精华于一身的向秀版《庄子》注解没能保存到今天,但将它的思想发扬光大的郭象版《庄子》注解,却保存了下来,成为了我们现代人了解道家思想的一本文化宝典,而最先完成注解的向秀,则默默的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