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切”变天
华歆等一班文武,入见献帝。
歆奏言:伏睹魏王,自登位以来,德布四方,仁及万物,越古超今,虽唐、虞无以过此。群臣会议,言汉祚已终,望陛下效尧、舜之道(传言:因为当时舜的声望完全胜过尧,尧已经没有实权,尧禅让只是走个过场。所以说禅让从一开始就是个美好愿望,没有人愿意主动放弃江山!),以山川社稷,禅与魏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天心、民意,谁说了算?),则陛下安享清闲之福,祖宗幸甚!生灵幸甚!臣等议定,特来奏请。
帝闻奏大惊,觑百官而哭言:帝想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统相传,四百年矣。帝虽不才,初无过恶,安忍将祖宗大业,等闲弃了(如若不弃,又能如何?)?百官再从公计议。
华歆引李伏、许芝近前奏言:帝若不信,可问此二人。
李伏奏言:自曹丕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当代汉之象也。
许芝又奏言:芝等职掌司天,夜观乾象,见炎汉气数已终,陛下帝垦隐匿不明;魏国乾象,极天际地,言之难尽。更兼上应图谶,其谶曰: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以此论之,陛下可早禅位。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也;言在东,午在西,乃许字也;两日并光上下移,乃昌字也:此是魏在许昌应受汉禅也。愿陛下察之。
帝言:祥瑞图谶,皆虚妄之事(实言也,然又如何?);奈何以虚妄之事,而遽欲朕舍祖宗之基业乎?(理由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是否可以向利己的方向改变!)
王朗奏言: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
帝大哭(此时的“哭”只代表着怯懦、无能!),入后殿去了,百官哂笑而退。
次日,官僚又集于大殿,令宦官入请献帝,帝忧惧不敢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曹后问:百官请帝设朝,帝何故推阻?帝泣言:后兄欲篡位,令百官相逼,帝故不出。
曹后大怒言:后兄奈何为此乱逆之事耶!(汝不知天下大势否?)言未已,只见曹洪、曹休带剑而入,请帝出殿。
曹后大骂言:俱是洪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后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后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咒骂,于事何益?增加敌意,激化矛盾罢了!)
言罢,痛哭入宫(又一无能之辈!),左右侍者皆歔欷流涕。
曹洪、曹休力请献帝出殿,帝被逼不过,只得更衣出前殿。
华歆奏言:帝可依臣等昨日之议,免遭大祸,帝痛哭言:百官皆食汉禄久矣(此时还有汉禄乎?);中间多有汉朝功臣子孙,何忍作此不臣之事?
歆言:帝若不从众议,恐旦夕萧墙祸起,非歆等不忠于陛下也。帝问:谁敢弑帝耶?(何来的自信?)
歆厉声言:天下之人,皆知帝无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乱!若非魏王在朝,弑陛下者,何止一人?帝尚不知恩报德,直欲令天下人共伐帝耶?(虽不中听,实话也!)
帝大惊,拂袖而起,王朗以目视华歆,歆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变色而言:许与不许,早发一言!
帝战栗不能答,曹洪、曹休拔剑大呼问:符宝郎何在?(太急,不美!)
祖弼应声出言:符宝郎在此!曹洪索要玉玺。
祖弼叱言:玉玺乃天子之宝,安得擅索!(此言若出自天子之口,真豪言也!)
洪喝令武士推出斩之,祖弼大骂不绝口而死。
帝颤栗不已,只见阶下披甲持戈数百余人,皆是魏兵。
帝泣谓群臣言:帝愿将天下禅于曹丕,幸留残喘,以终天年(孩童行径,天子之耻也!)。贾诩言:曹丕必不负帝,帝可急降诏,以安众心。帝只得令陈群草禅国之诏,令华歆赍
捧诏玺,引百官直至魏王宫献纳。
曹丕大喜,开读诏言:
帝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
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迹,今王又光耀明德,以应其期。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帝窃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丞相曹丕。曹丕毋辞!
曹丕听毕,便欲受诏,司马懿谏言:不可。虽然诏玺已至,丕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拒绝的真实目的也!)。
丕从之,令王朗作表,自称德薄,请别求大贤以嗣天位。
帝览表,心甚惊疑(帝王“三辞三让”都不知道,还好意思久居帝位!),谓群臣言:曹丕谦逊,如之奈何?
华歆言:昔曹操受王爵之时,三辞而诏不许,然后受之(足见曹操胜丕数筹!),今帝可再降诏,曹丕自当允从。
帝不得已,又令桓阶草诏,遣高庙使张音,持节奉玺至魏王宫。
曹丕开读诏言:咨尔曹丕,上书谦让。帝窃为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幸赖武王操,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除凶暴,清定区夏。今王丕缵承前绪,至德光昭,声教被四海,仁风扇八区;天之历数,实在尔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勋禅以天下;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袛,绍天明命,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皇帝玺绶。曹丕受之!
曹丕接诏欣喜,谓贾诩言:虽二次有诏,然终恐天下后世,不免篡窃之名也(“三辞三让”之真谛也!)。
诩言:可再命张音赍回玺绶,却教华歆令汉帝筑一坛,名受禅坛;择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尽到坛下,令天子亲奉玺绶,禅天下与丕,便可以释群疑而绝众议矣(庄严隆重,释群疑绝众议也!)。
丕大喜,即令张音赍回玺绶,仍作表谦辞,音回奏献帝。
帝问群臣:曹丕又让,丕意若何?华歆奏言:帝可筑受禅坛,集公卿庶民,明白禅位;则帝子子孙孙,必蒙魏恩矣。
帝从之,乃遣太常院官,筑起三层高坛,择于十月庚午日寅时禅让。
至期,献帝请魏王曹丕登坛受禅,坛下集大小官僚四百余员,御林虎贲禁军三十余万,
帝亲捧玉玺奉曹丕。丕受之。
坛下群臣跪听册言:咨尔魏王!昔者唐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滋昏,群凶恣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今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徵;诞惟亮采,师锡朕命。全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於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君其袛顺大礼,飨万国以肃承天命!
读册已毕,魏王曹丕即受八般大礼,登了帝位,贾诩引大小官僚朝于坛下。
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传言:汉为火德,魏代之为土德,黄对应黄龙,因而尚黄(和黄帝一样)。),国号大魏。
丕即传旨,大赦天下。
谥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华歆奏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汉帝既禅天下,理宜退就藩服,乞降明旨,安置刘氏于何地?
言讫,扶献帝跪于坛下听旨,丕降旨封帝为山阳公,即日便行。
华歆按剑指帝,厉声而言(狗仗人势,小人行径!):立一帝,废一帝,古之常道!今上仁慈,不忍加害,封帝为山阳公。今日便行,非宣召不许入朝!
献帝含泪拜谢,上马而去,坛下军民人等见之(丢人,丢到姥姥家了!),伤感不已。
丕谓群臣言:舜、禹之事,丕知之矣!群臣皆呼万岁。
百官请曹丕答谢天地,丕方下拜,忽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砂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坛上火烛,尽皆吹灭(短命之兆乎?)。
丕惊倒于坛上,百官急救下坛,半晌方醒,侍臣扶入宫中,数日不能设朝。
后病稍可,方出殿受群臣朝贺,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大小官僚,一一升赏。
丕疾未痊,疑许昌宫室多妖,乃自许昌幸洛阳,大建宫室。
二、“违心”变天
有人到成都,报说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于洛阳盖造宫殿,且传言汉帝已遇害。
汉中王闻知(堂堂“汉中王”竟依“传言”行事乎?),痛哭终日,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上尊谥曰“孝愍皇帝”。
备因此忧虑,致染成疾,不能理事,政务皆托与诸葛亮,诸葛亮与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商议,欲尊汉中王为帝。
谯周言:近有祥风庆云之瑞;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见于毕、胃、昴之分,煌煌如月。此正应汉中王当即帝位,以继汉统,更复何疑?(先出祥瑞之兆,然后登帝位,套路也!)
诸葛亮与许靖,引大小官僚上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汉中王览表,大惊言:亮等欲陷备为不忠不义之人耶?
诸葛亮奏言:非也,曹丕篡汉自立,备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
汉中王勃然变色言:备岂效逆贼所为!拂袖而起,入于后宫(真不愿意,杀一儆百即可!)。
众官皆散,三日后,诸葛亮又引众官入朝,请汉中王出。
众皆拜伏于前。
许靖奏言:今汉天子已被曹丕所弑,备不即帝位,兴师讨逆,不得为忠义也。今天下无不欲备为君,为孝愍皇帝雪恨。若不从靖等所议,是失民望矣。
汉中王言:备虽是景帝之孙(中山靖王刘胜是西汉景帝的第八个儿子,中山靖王自己则有儿子多达120多个,其中第五个儿子刘贞获封陆城亭侯,就封于陆城侯国(在今河北省涿县),其后裔便形成了中山王的一脉分支,即涿县刘氏,而这个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贾谊的意见推行“推恩令”,并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废除了106位诸侯的爵位,史称“酎金夺爵”,而陆城亭侯刘贞便是在这次削藩之中被削去爵位,废为庶人。自刘贞之后这一脉的情况,正史便再也没有记载,也就是说刘备之父刘弘是否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根本没有明确记载。),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
诸葛亮苦劝数次,汉中王坚执不从,诸葛亮托病不出。
汉中王闻诸葛亮病笃,亲到府中,直入卧榻边,问:亮所感何疾?诸葛亮答:忧心如焚,命不久矣!
汉中王问:亮所忧何事?连问数次,诸葛亮只推病重,瞑目不答。
汉中王再三请问,诸葛亮喟然叹言:亮自出茅庐,得遇备,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幸备有两川之地,不负亮夙昔之言。目今曹丕篡位,汉祀将斩,文武官僚,咸欲奉备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备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亮安得不忧乎?
汉中王言:备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真心话耶?)诸葛亮言: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备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汉中王言:待亮病可,行之未迟。(君无戏言!)诸葛亮听罢,从榻上跃然而起,将屏风一击,外面文武众官皆入,拜伏于地言:备既允,便请择日以行大礼。
汉中王视之,乃是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青衣侯向举、阳泉侯刘豹、别驾赵祚、治中杨洪、议曹杜琼、从事张爽、太常卿赖恭、光禄卿黄权、祭酒何宗、学士尹默、司业谯周、大司马殷纯、偏将军张裔、少府王谋、昭文博士伊籍、从事郎秦宓等众也。
汉中王惊言:陷备于不义,皆亮等也(出尔反尔,如此迅速乎?)!
诸葛亮言:备既允所请,便可筑坛择吉,恭行大礼。即时送汉中王还宫,一面令博士许慈、谏议郎孟光掌礼,筑坛于成都武担之南。
谯周在坛上,高声朗读祭文言: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巳,皇帝备,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残忍,戮杀主后,罪恶滔天;操子丕,载肆凶逆,窃据神器。群下将士,以为汉祀堕废,备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备惧无德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
读罢祭文,诸葛亮率众官恭上玉玺(此玉玺何来?传国玉玺:秦始皇灭掉赵国获得的和氏璧,遂叫丞相李斯在上面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然后玉玺作为传国之用,永世流传。传国玉玺和和氏璧是出自同一块儿原石,一部分被做成了和氏璧,剩下的部分被做成了传国玉玺。所以传国玉玺是正方体的。从秦始皇之后,传国玉玺便成了各代君王权力的象征!西汉末年,王莽成功篡位,需要从王政君手里拿传国玉玺,王政君将传国玉玺掷于地上,后来王莽派人用金子把玉玺补全,形成了金镶玉的传国玉玺。秦朝灭亡之后,刘邦登基得到了玉玺。东汉末年孙坚攻进洛阳,获得了玉玺,三国时期曾先后落入袁术,曹操之手,等司马家族建立晋,玉玺自然是司马氏的。进入五胡乱华时代,直到隋朝统一全国,传国玉玺也被收入隋宫。李渊推翻隋朝建立大唐盛世,玉玺一直待在皇宫深处。唐末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直到后唐哀帝李柷抱着玉玺自焚之后,就下落不明了。)。
汉中王受了,捧于坛上,再三推辞言:备无才德,请择有才德者受之。
诸葛亮奏言:备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复何让焉!
文武各官,皆呼万岁,拜舞礼毕,改元章武元年。
立妃吴氏为皇后,长子刘禅为太子;封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赏。
大赦天下,两川军民,无不欣跃。
次日设朝,文武官僚拜毕,列为两班。
备降诏言:不幸关羽,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备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即为“天下之主”,弃天下而寻私仇,可耶?)
言未毕,虎威将军赵云拜伏于阶下,谏言:不可。
未知子龙所谏若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