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拉人打架
一、鹬蚌相争
孙坚被刘表围住,亏得程普、黄盖、韩当三将死救得脱,夺路引兵回江东。
自此孙坚与刘表结怨。
袁绍屯兵河内,缺少粮草。
冀州牧韩馥,派人送粮给袁绍(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闷声发大财,至理名言)。
袁绍谋士逢纪建议:暗使公孙瓒,进兵取冀州,约以夹攻。韩馥向袁绍求救时,占领冀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方较量,拉一个,打一个)。
绍大喜,依计而行,公孙瓒得袁绍消息(与豺狼为伍,不可报绵羊之心),即日兴兵。
绍使人密报韩馥,韩馥竟想主动请袁绍主持冀州大局,长史耿武建议:不可让袁绍进城。
韩馥不听,弃职而去者三十余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远离危险,明智之举)。
袁绍顺利霸占冀州,公孙瓒知袁绍已据冀州,遣弟公孙越来见绍,欲分其地。
袁绍诈称董卓兵射死公孙越,公孙瓒起兵伐袁绍,就桥边与文丑亲自交锋(自知之明,尤为重要)。
瓒抵挡不住,败阵而走。
幸得赵云相救,公孙瓒又引军杀回。
袁绍得知先前大军得胜,追赶败兵,遂不作准备(战局瞬息万变,不到最终胜利,不可大意)。
忽见赵云冲到面前,众军皆走,后面瓒军团团围裹上来。
田丰请袁绍躲藏起来,袁绍表示宁愿死战也不躲藏(生死之际,唯死战方可生还),众军士齐心死战。
赵云冲突不入,绍兵大队掩至,赵云保公孙瓒杀透重围,幸得刘备等人相救。
二、拉人入伙
两军相拒月余,有人来长安报知董卓。
李儒向董卓建议:假天子之诏(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乎?),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顺董卓(聪明人动口,笨人动手)。
董卓依计而行,二人果然和解。
公孙瓒再为刘备请功,刘备与赵云分别,不忍相离。
赵云感叹公孙瓒和袁绍一样并非良主(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情况不明便下决断,悔之晚矣),刘备劝慰赵云:还有相见之日,二人洒泪而别。
袁术向袁绍要马,袁绍不给。
袁术向刘表要粮,刘表不给。
术恨之,派人送信给孙坚,使伐刘表(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三、仇上加仇
袁术与孙坚约定:孙坚取荆州,袁术取冀州(双管齐下,事半功倍),孙坚表示同意(他人“好意”,岂可轻易拒之)。
程普提醒孙坚:袁术不可信,孙坚表示自己打算报仇,没打算袁术相助(不添乱,也是一种帮忙)。
坚临行,其弟孙静引诸子向孙坚建议:以大局为重,不要报私仇(事分轻重缓急,利分大小多少,亘古一理)。
孙坚不听,坚持去报仇(做大事者,更重要的是有耐心,沉住气,冷静处事)。
长子孙策与孙坚登舟,杀奔樊城。
刘表令黄祖部领江夏之兵为前驱,其亲率荆襄之众为援。
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只顾放箭,箭已放尽(收放自如,乃高手入门标志之一)。
坚拔船上所得之箭(以战养战,善之善者也),令军士一齐放箭。
黄祖支吾不住,只得退走。
坚军登岸,三面夹攻,黄祖大败,弃却樊城,走入邓城。
坚令黄盖守住船只,坚亲自统兵追袭(攻守兼备,极佳战术)。
黄祖聚败军,来见刘表,言坚势不可挡。
蒯良向刘表建议:深沟高垒,以避其锋;派人向袁绍求救(强敌面前,避其锋芒,坚守待援,良策也)。
蔡瑁引军出战孙坚,蔡瑁败走,逃入襄阳。
蒯良言瑁不听良策,按军法当斩。
刘表以新娶瑁妹,不肯加刑(公私不分,赏罚不明,事不成也)。
孙坚分兵四面,围住襄阳攻打。
蒯良向刘表建议:速致书袁绍,求绍相助。
刘表写好书信,健将吕公愿意突围。
蒯良向吕说明突围计策: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弩伏于林中。有追兵到时,盘旋曲折,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能取胜,放起连珠号炮,城中便出接应。无追兵,趱程而去(良谋贵在周密,曲折方易蛊之)。
孙坚得知有人突围,不会诸将(单打独斗,终难成大事),只引三十余骑赶来。
吕公依计而行,将孙坚杀死。
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头引兵杀出,江东诸军大乱。
孙策派军吏桓阶为使者,要求用黄祖换回孙坚的尸体。
刘表本欲同意,蒯良阻止并建议杀掉桓阶(春秋无义战,乱世皆如此)。
预知桓阶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八回 志莫能小
一、妇人之仁
蒯良建议:趁孙坚新丧,坚子皆幼,火速进军,拿下江东(趁其病,要其命,省时省力)。若还尸罢兵,孙策会成为荆州之患(放虎归山,贻害无穷)。
刘表舍不得黄祖,蒯良建议:舍弃黄祖取江东(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刘表以黄祖是表心腹为由,不忍舍弃(舍小义,取大义,可也)。
遂送桓阶回营,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
二、莫欺少年穷
孙策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
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欲成大事者,招揽人才为先),屈己待人(尊重人才,人才方可为己用),四方豪杰,渐渐投之。
董卓在长安,闻孙坚已死,得知孙策才十七岁,遂不以为意(有志不在年高,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年不可欺)。
卓自此愈加骄横(骄兵必败!保持清醒,方可得准确判断),自号为“尚父”,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任人唯亲,腐败之始也)。
离长安城二百五十里,卓别筑郿坞,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物质上的强硬,永远抵不过人心的进攻)。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格局大小决定了成就高低)。
董卓常设帐于路,与公卿聚饮,经常在宴席间杀人为乐(缺什么补什么,越是凶残之人越是胆小之辈),众官敢怒不敢言。
三、虎狼反目
司徒王允深夜听到府中歌伎貂蝉长吁短叹,在外听了良久(贵人语话迟,不是贵人反应慢,而是为了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王允问其缘由,貂蝉表示愿为王允分忧。
允跪求貂蝉:为天下,将貂蝉先许吕布,再献于董卓,令二人反目(以大义令他人牺牲者,终非良人也),貂蝉答应了。
王允令良匠嵌造金冠一顶,使人密送吕布(财不可外露,时局不明,立场不可轻显)。
吕布来王允府中致谢,允趁机将貂蝉许给吕布,以怕董卓见疑为由,送走吕布(官大一级压死人,在组织中,等级观念不可轻视)。
王允趁吕布不在董卓身边之际,请董卓去府中,借机将貂蝉献于董卓。
允即命备毡车,先将貂蝉送到相府(承诺兑现之时,方见其诚)。
吕布找王允对质,王允谎称:董卓替吕布照顾貂蝉。
吕布信以为真,进入董卓府中,吕布才发现上当。
貂蝉故意挑拨吕布与董卓的关系,吕布在董卓身边想着貂蝉,神魂飘荡(神情恍惚,乃己不知而人知之事)。
卓见布如此光景,心中疑忌,令吕布出去,布怏怏而出。
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卓朦胧双目,见布注视床后,目不转睛(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卓大怒,唤左右逐出,今后不许入堂。
吕布怒恨而归,李儒得知后,劝董卓与吕布和好。
董卓赠金银予吕布示好,吕布表面无事,心中依然想着貂蝉。
布趁董卓与献帝交谈之际,提戟出内门(擅离职守者,当斩),去找貂蝉。
貂蝉向吕布诉苦,并纠缠着吕布不放。
董卓发现吕布与貂蝉在一起,吕布大惊,回身便走(心虚则胆怂,理直方气壮)。
董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
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赶,布已走远。
卓赶出园门,一人飞奔前来,与卓胸膛相撞,卓倒于地。
预知此人是谁,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