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 吴地分歧
一、初入吴地
鲁肃、孔明辞了刘备、刘琦,登舟往柴桑郡来,鲁肃嘱咐孔明:见孙权,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
孔明表示亮自有对答之语,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
权将曹操檄文示肃,说明现状:操昨遣使赍文至此,权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
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曹操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拼音máo huī,释义为旌麾,帅旗;泛指旗帜。)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孙权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问孙权的意见,权表示未有定论。
张昭极力主张投降(因片语便言投降者,当斩),众谋士皆言:子布之言,正合天意(附和之言,可忽略)
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劝谏: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投降保平安,投降者任人鱼肉也)
孙权低头不语,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
权知肃意,乃执肃手问肃主张,肃言: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孙权,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孙权不可降曹操。
权问肃:何以言之?
肃解释: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孙权降操,欲安所归乎?
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自私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私得理所当然)。
权叹,坦言:诸人议论,大失权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权见相同,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
肃建议:孙权向诸葛瑾之弟诸葛亮问曹军虚实,权命亮先见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
肃领命而去,肃馆驿中见孔明,又嘱:切不可言曹操兵多。
孔明笑言: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
二、舌战群儒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酸、 汝南程德枢等出言问难,孔明皆对答如流(口舌之辩,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阐述罢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是一个多纬度的东西,而武是一个单纬度的东西)。
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黄盖自外而入,厉声制止,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
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
瑾责亮不去见瑾,孔明对答:宜先公后私(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瑾见谅。
瑾告诉亮:见过吴侯,却来叙话。说罢瑾自去。
鲁肃再次叮嘱孔明不可忘了叮嘱,孔明点头应诺。
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
孔明致刘备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
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辨症施治,对症下药)。
献茶已毕,孙权向孔明问曹军虚实,孔明夸言: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
权怀疑曹军有诈,孔明却言: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操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权再三确认曹军实情,孔明皆以夸大之词吓孙权,权未及答。
孔明又言:孙权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问孔明:刘备为什么不降曹?
孔明言:刘备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不能屈处人下!
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苦而不言,喜而不语,怒而不发,才是活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犹豫不决
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孔明:亮言藐视孙权甚矣。
孔明仰面笑言:孙权不能容物耶!亮自有破曹之计,权不问,亮故不言。
肃确定孔明果有良策后,便入后堂见孙权。
权怒气未息,肃向孙权回禀:孔明有破曹之策,不肯轻言。
权回嗔作喜,同鲁肃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大丈夫能屈能伸!)。
权见孔明先道歉,孔明亦道歉。
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数巡之后,权向孔明请教抗曹之策。
孔明分析三方利弊,献计:孙权与刘备协力同心,破曹军。
权大悦,随即许诺: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送孔明于馆驿安歇。
张昭知孙权欲兴兵,急入见权言: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孙权只低头不语。
顾雍亦附和张昭之言,孙权沉吟未决。
张昭等出,鲁肃入见言:孙权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
权令肃且暂退,容其三思,肃乃退出。
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明缘由,提醒孙权记得吴太夫人临终之语(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孙权如醉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
预知说着甚的,且看下回分解。
第四十四回 吴决意抗曹
一、决策初定
吴太夫人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权大喜,即遣使往鄱阳请周瑜议事,使者未发,周瑜已先到。
鲁肃与瑜最厚,先来接着,将前项事细述一番(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周瑜命肃速请孔明来相见。
周瑜方才歇息,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诸葛瑾、吕范等一班儿文官,吕蒙、甘宁等一班儿纷纷来向周瑜进言,周瑜冷笑不止。
至晚,人报鲁子敬引孔明来拜,瑜出中门迎入,叙礼毕,分宾主而坐。
肃先问瑜的主张,瑜假意表示:见孙权,便当遣使纳降。
鲁肃愕然,责备周瑜,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
瑜问:孔明何故哂笑?
孔明谎称:笑子敬不识时务耳,孙权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
鲁肃大怒,斥责孔明:孔明教孙权屈膝受辱于国贼!
孔明再假献一计:操得大、小二乔,必班师矣。
瑜问孔明: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
孔明言:曹操幼子曹植,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曹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
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以取信周瑜,周瑜听罢,勃然大怒,大骂曹操。
孔明急起止之,以“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为由,劝解周瑜。
瑜言明: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
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明知故问,装模作样),言: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
瑜发誓与曹操不两立!(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
孔明佯劝: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瑜实言: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
孔明立即表示: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
瑜当即许诺:来日入见孙权,便议起兵。
孙权升堂,左边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余人;右边武官程普、黄盖等三十余人: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
周瑜入见,礼毕,孙权问慰罢,瑜问孙权对曹军主张,权即取檄文与周瑜看。
瑜看毕,又听张昭之主张,瑜言:张昭之言乃迂儒之论也!
权问瑜的主张,瑜分析曹操之弊后乃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孙权破之!
权矍然起言:瑜言当伐,甚合权意。
瑜只恐孙权狐疑不定,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言: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心定天下定, 心乱万事烦。 心神不定,则诸事难成)
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瑜受了剑,对众言:奉孙权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有言在先,赏罚分明,继而天下大同)。
言罢,辞了孙权,起身出府,众文武各无言而散。
二、高谋引祸
周瑜回到下处,便请孔明议事。
孔明至,瑜言:东吴公议已定,愿求破曹良策。
孔明提醒:孙权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也。
瑜问:何谓心不稳?
孔明言:心怯曹兵之多,怀寡不敌众之意,周瑜以军数开解,使权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
瑜深表赞同,乃复入见孙权。
瑜直问:来日调拨军马,孙权心有疑否?权言: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耳,他无所疑。
瑜以实较曹军虚实:曹操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
权抚瑜背许诺:权当续发人马,多载资粮,为瑜后应。瑜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权,权当亲与操贼决战,更无他疑。
周瑜谢出,暗忖:孔明早已料着孙权之心,亮计画又高瑜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
肃不同意杀孔明,建议:令诸葛瑾招亮同事东吴(人才之争,不能为自己用的人才,养着也别放出去!)。瑜善肃言。
瑜升中军帐高坐,聚集文官武将听令。
程普年长于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乐: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
瑜令众将各守其职,调拨已毕,诸将各自收拾船只军器起行。
程咨回见父程普,说周瑜调兵,动止有法。
普大惊,遂亲诣行营谢罪,瑜亦逊谢。
瑜请诸葛瑾说服孔明同事孙权,诸葛瑾即时上马,径投驿亭来见孔明。
孔明接入,哭拜,各诉阔情。
瑾以伯夷、叔齐为鉴,劝孔明同事孙权。
孔明以同理劝瑾同事刘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瑾思:瑾来说亮,反被亮说了瑾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遂无言回答,起身辞去。
瑾回见周瑜,细述孔明之言。
瑜问瑾意如何?瑾言:瑾受孙将军厚恩,不肯相背!
瑜言:瑾既忠心事主,不必多言,瑜自有伏孔明之计( 棋逢对手,先礼后兵)。
预知周瑜定何计伏孔明,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