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次不同的是赵地凌安却来了几个大人物。
赵王之子涵同赵地大将军之子熙同在凌安督战,要论平时,对付这一批根本无心掠夺土地,只想回到故土的秦人,根本用不着王子督战。
可赵王子偏偏年轻气盛,在民间又是听到百姓提到秦人无不想食其肉饮其血的怨恨,自认为赵人已得人和。秦人露宿野外,赵人粮草充足
而又基本只守不攻,依托城墙高山便得地利,天下苦秦久矣,怨声载道,兴兵伐之顺应天道,此乃天和。秦人如今又内乱不休犹如一盘散沙,故秦人必败无疑。
因此赵王子,涵不惜向赵王以性命担保,领兵七万必灭秦也。
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若是换了其他秦军或许真的如他这般所说。可如今的秦军乃是由秦上将军杨东所率领的百战之师。
其前身乃大秦穆甲,是守卫秦国西北门户的铁军。西北之地民风彪悍,又加上常年与羌人,匈奴作战,养成了他们嗜血好杀的性格。
只要战鼓敲响,大秦穆甲便唯有向前,从不会退后一步。
若不是秦人实在无兵可用,这支王牌军队实在是不会出现在东方七国的战场。
于是乎秦军在与赵军的交战中竟然出现了秦军大破赵地七万大军,斩首四万,自身伤亡不过万余的有趣现象。秦大军直接兵临城下包围了凌安城,而此时的赵王子涵还正躲在凌安城内瑟瑟发抖呢。
这时的秦将杨东知道,只要抓住了赵王之子涵,便是多了一张大大的筹码。一张长期的饭票。
毕竟是皇室,还是赵王的儿子,只要他一到手,日后若是赵人想要再发动游击战术也要考虑考虑他们家王子的死活。
甚至赵人都可能不敢发动什么大规模的袭击,他们秦人也就能安全的到达秦土。不得不说在这个年代,还真就是一个比拼出身的年代
秦军抛开之前在赵人游击战中死亡的万余甲士外,还有与赵人大战时死亡的万余人,二者相加总计三万。
于是乎秦人拖着八万大军,对凌安城展开了积极的攻势。
凌安城下,秦先遣军营地内
苏青早早的就苏醒了,最近战事吃紧。原本随和的杨大将军,竟愣是违背了儒家的教条。
他不断的从周围的山林中搜索百姓,无论是野民,还是赵人,但凡是正值壮年的男子通通抓来。
他命令他们穿上秦人服饰,手持木棍向前冲锋,而秦人紧随其后。这便是杨东的计策,他打算用这些野人,和赵人的性命来消耗掉凌安城内的一切的可消耗品。
即便是自己同胞,赵人还是不得不放箭射击,因为秦人紧随其后,但凡停止进攻秦人便会摸上来。
这使得凌安城内始终笼罩着一层阴云。
秦将杨东也知晓这样做的后果,身为儒家学子,做出这种有违天和的事情来确实会受到诟病。
但是他先是秦人,然后才是儒家子弟。为了能让同样是秦国子弟的下属们活下去,他不得不拿赵人的性命来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