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贤良
我跳过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及隋,直接说唐朝的原因,主要是前面所列的朝代在代表性方面远不如唐。
唐朝自公元618年在隋末天下大乱中建国,经过一系列的战争,终于在公元620年的虎牢关之战中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武德时期高祖皇帝李渊修养生意,到了贞观之治二主唐王李世民,平突厥擒其主颉利,北击薛延陀破高唐经略西域,这样一个万国来朝的繁荣时代,我觉得其影响力和代表性远胜自汉后诸代。
天宝皇帝做了几十年的太平天子,日渐厌倦朝政。终于范阳兵起,盛唐落幕拉下了中唐天下大乱的序幕。
“大浪淘沙方显男儿本色,沧海横流才知谁是英雄。”乱世是一个熔炉,它考验着每一个人的人性,大唐不缺为国而死忠臣,而他们很多都是利他型自杀。
叛军自燕云十六州南下,中原之官民百余年来未闻战鼓,转眼间叛军破东京洛阳,由三门峡直仆黄河兵叩潼关。也就在这时,急于求成的唐明皇命人斩了高仙芝与封常清。
我认为封常清是皇帝让杀,高仙芝更多的是自杀。这段在《旧唐书》中有记载:“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兵齐呼曰:「枉」,其声殷地。仙芝又目常清之尸,谓之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遂死。”从记载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出,高仙芝在军中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军队的士卒也对唐皇的命令不满,高仙芝本可以活,可他却因天子的命令选择赴死。安西名将高仙芝的自杀行为,在这其中我觉得起决定性因素的,不是宦官边城令的区区一百禁军,而且中国传统的忠君思想的作用。
乱世中的另一位名臣,因现在部分国人受西方无国主义所影响,而持续发酵的历史虚无主义,我就过多赘述他的事迹。总之他在面对叛军破城后,与城共存亡的慨然赴死精神,更多的是爱国思想作用。
概括中唐天下大乱时,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名臣,为国慨然赴死。可以用《新唐书》中名臣颜真卿赴死前的一句话说:“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那时知识分子忠君爱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