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海南遍地都是公司。“树上掉下一颗椰子,十人砸中九个都是经理,还有一个是副经理。”
马晓斌也想搞一个公司,但不知道做什么好。报社有一个同事,与一家文化公司合作,专门给老板、企业家写传记。由文化公司拉业务,联系好公司的董事长或者个体老板,只要愿意出钱写传记出版,公司就接下业务,然后交给作家或记者、编辑去写。一般的写作报酬为一字一元钱,三十万字的传记就是三十万元人民币。这种差事,公司比较看好报社的记者,特别是写报告文学的记者,既能够采访企业家、老板,获取第一手精彩资料,又能够爬格子。那位同事一般三到四个月就能完成一部二三十万字左右的传记,最高完成过五十万字传记的写作。马晓斌非常佩服他的恒心和毅力,自己无论怎样是做不到的,爬格子是个苦行孙的活,不是谁都能干的。
一次,马晓斌去参加一个企业家联合会的新闻发布会,会上认识一位老乡何东远,他是电视台的记者、编导,主要负责经济类板块的节目,比如现有的栏目《经济大世界》。发布会结束之后,他们互换了名片,商定有机会见面聊聊。马晓东寻思着能在海南认识老乡,得好好利用一下这个资源。马晓斌曾经到过一家影视公司采访,公司聘用了好几个编剧,专门编写电视剧本,然后拍成电视剧或者专题卖给电视台,赚了不少钱。
马晓斌约好老乡何远东见面,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何远东。
“何兄,你来海口的时间比我长,又是电视台的编导,以后多关照一下老乡。”
何远东微微一笑,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好说,互相照顾,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嘛。”
马晓斌知道,如果有事求于他,人家不一定答应,但是马晓斌的方案是互利共赢的,他觉得何远东不会拒绝。
“我有一个方案,我们都可以赚钱,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你说说看,能赚钱又不违法,当然可以。”
“我注册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招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他们联系公司、企业,推荐他们拍摄电视专题片,既能够宣传自己的产品和公司,还能够把企业家介绍给广大观众,帮他们出名。”
“我们要拍成新闻专题才能在电视台播出。”何远东当然还要维护自己的电视栏目的收视率,否则,节目就办不下去。
最终,二人商定,由何远东向台里申请开办一档新的栏目《企业之星》或者将原有节目更名,节目时间为半小时左右为宜。马晓斌的公司负责联系客户,拍摄电视专题片,然后在电视台栏目播出。
马晓斌一边完成报社的采访任务,一边经营着这家公司。一年下来,公司完成了四十多家企业的专题片,每家企业收取二到三万元不等的拍摄费用,有一百万元左右的创收,除去工资、房租、税费等成本,利润也有二三十万元。
可是好景不长。报社有人看到马晓斌开公司赚钱,向报社领导举报了他。新闻记者是不能兼职开公司的,更不能搞有偿新闻,马晓斌和何远东违规了。报社领导找他谈话,马晓斌也“供认不讳”。
一纸处分决定,报社将马晓斌开除了。
自从去年刚到海南时去拜访过王越,以后就没有去找过他。现在,马晓斌觉得自己在新闻行业比较熟悉了,虽然被报社开除了,但还是赚了一点资本的,决定去会会王越这位老朋友。
与王越约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在海府路九州咖啡馆见面。虽然他们俩不是同学,也不是战友,却有着比较深的兄弟情义,也许是缘分,也许是性格,也许他们有比较多的共同语言。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会越来越少,到年老的时候,还能有一二个知心朋友,算得上人生一大幸事了。可马晓斌来海南快二年了,也没什么太多的朋友。
马晓斌将这几年在沿江县和海口的情况告诉了王越。王越的报纸办得很好,一九九五年的广告收入将近一点五亿,但是他不是大股东,占股比例也很少,大股东是北京的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董事会聘请王越经营管理。令马晓斌刮目相看的是,王越自1991年来海南经济特区报做记者,到消费指南报任总编,至今不过五年的时间,王越已在海口购房买车,事业有成。
“晓斌,你可以到我们报社来干,我可以给你一个采编部主任的头衔,那样的话,你是比较好拉广告的,特别是撰写软广告,一年的广告收入提成还是很可观的。"
“目前,海南的报业广告市场规模很大,前景非常乐观。”王越又补充道。
就这样,马晓斌离开了图片报,走马上任消费购物指南报的采编部主任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