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未来是美好的,值得人们翘首以待。现实也是冷冰冰的,很多问题杵在那里,需要一个个地去解决去处理。
这天早班,副矿长季唯冉下井去皮带下山。在迎头巡察一遍,对任卫东、跟班黄永成、班长于新鸣交待了几个注意事项,就离开迎头。
在任卫东送他坐人行车途中,季唯冉关切地问道:“卫东,对象的事情怎么样了?”
任卫东微笑道:“有人介绍了镇上的一个老师,现在已经确定了,准备结婚,只是暂时没有房子住,只得去租房子住。”
季唯冉高兴又有些遗憾地道:“卫东,你是好事连连啊。半年之内,当了技术员,这又要结婚了。好事,确实是好事,这房子也真是个事。”
任卫东道:“谢谢季矿长关心。请放心,不会因为家事影响工作的。”
季唯冉笑道:“卫东,我要的就是你这个态度。结婚的时候,一定说一声,我是要粘你喜气的。”
送走季唯冉,任卫东心里一番起伏。各方打听,得到一些信息:自己和宋熙宁,一个在煤矿,一个属于镇上。如果都在煤矿,还有可能争取一个一间或者两间的房子。如果都在镇上,依现在镇上的状况,连争取的可能性也没有,也只得暂时租房子住了,等待时机,力争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梅庄矿职工住房是分配的,的确很紧张。要分配住房是有条件的,双职工的优先,有独生子女证的优先,有一个是井下工作的更优先。单职工,是不分配住房的。当然,不公平的事情也是存在的。同等条件下,有靠山有门路的就先分到房子,而且还是大房子,否则就是小房子或小的也分不到。
也有人打起了单身职工宿舍楼的主意,一些结过婚的单职工家属,从农村老家里来矿上居住几天,同宿舍的工友只好挤到别的宿舍去。结婚没房子的人,就用这种方式长期霸占一个宿舍,把共有的宿舍变成他们自己的家,导致单身职工住宿日趋紧张。后勤部门来清理,矿工和他们打游击,往往是刚清理了这间房子,那间又被人占据。
有女人居住的地方才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安居乐业正是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尽管这招有点损人利己,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矿上领导们为此头疼不已。
又是几天没见到宋熙宁了,一上井任卫东就去找宋熙宁,顺便问问租房情况。煤矿工人租房子,在梅庄镇和梅庄矿已是司空见惯的了。
主要有这几种人租房子:一种是,两个人都是矿上的双职工,因为特殊情况就先租房子住着,等机会合适了,就回到矿上分配的房子里。一种是,一个人在煤矿工作,女方是农村的,为方便生活租个房子居住,这样既可以解决两地分居问题,也可以节省生活成本。另一种是,两个人都是镇上的职工,镇上无法满足住房要求,只得租房子,以待后来出现转机。还有一种情况,由于单身职工大院不允许个人炒菜做饭,有些单身职工嫌弃小饭铺不合自己口味,就直接搬出来租房子。再有一种情况,就是任卫东他们这种。两个人都是职工,一个在煤矿,一个在镇上,属于两不管,处境甚是尴尬,暂时只得租房子住。
梅庄矿在梅庄镇上,附近的人们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人们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人自然就要靠煤吃煤,附近农村人脑子聪明灵活,依托煤矿做着各种各样的发财美梦。
有人在“煤”上做文章,那就是贩卖煤,所谓贩卖就是煤贩子从购买一些优质煤,弄到一个院子里进行加工处理。用筛子把煤分割成几部分,大块煤、中快煤、小中快煤、碎煤和末煤。大块煤、中快煤、小中快煤,都可以买个好价钱,但是没有多少利润空间,煤贩子们主要是靠碎煤和末煤取得利润,那就是从矿上拉来一些不需要花钱的矸石,通过碎石机把它们破碎,但也不能太碎了,也要呈颗粒状,与碎煤、末煤以适当比列和碎煤、末煤混杂起来,搅合一起,来来回回拌上几个回合,矸石就变成煤一样的颜色,按普通煤价格销售出去,就能获得颇丰利润。这些人也被称作煤老板。
有人在“吃”上做文章,由于煤矿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有的工人要早起,有的工人上井晚,吃饭没正点,有的好友聚会,有的家庭主妇累了一天不愿意在家做饭,有的单位聚餐,有的处理对外关系等等,因为干煤矿的人都有几个小钱,且大多喜欢大吃大喝,这就为饭店、杂货铺、包子铺、小吃店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也为丰富人们碗里的饮食样式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于是乎大街小巷里,面条、水饺、包子、油条、卷子、烧饼等食品应有尽有。
有人在“行”上做文章,那就是出租车行业。也有人动起“歪心思”,借美容美发、按摩、贴心服务的名义,行卖淫之实。这里面上演了多少出人间喜剧、悲剧和闹剧,谁也没有统计过,因为统计局里没有这项职能,其实也无法统计,有人是里边的导演,有人是演员,当然很多人只是普通看客。当然,这些剧情上演的背后,肯定会有形形色色的强势制片人,也就是强有力的保护伞在支撑,否则一天也存在不下去。
还有一些人在“住”上做文章,这就是把自己暂时住不着的房子租赁出去。房主从中获得一些费用贴补家用,租房子的人暂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小家,两全其美,何乐不为。于是乎,人们就在自己空闲地里,盖起了一座座房子。一个院子里,除了主人还有房客,有的一两家,有的两三家,还有的院子里住的全是访客。这为没房子的人提供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地,也为任卫东们结婚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