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石往明见寺跑了不少日子,他的父亲相起雄有几次回来都不见妻儿,从佣人那里得知是去了明见寺。子石的母亲平日里常吃斋念佛,亲近寺庙,但他的父亲非常不乐意子石接触太多这方面的事情,他只希望子石将来用功读书,博取功名。现在见到妻子老是把儿子往寺庙带,心里很不高兴,万一消磨了孩子的进取心怎么办。但他还是在乎自己的妻子的,不忍向妻子发难。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只好去寺里找那些出家人泄愤。
于是相父挑了妻儿都在家的一天,自己托言出门办事,便偷偷地溜到了明见寺来。到了门口,相父把手往身后一背,东张西望起来。怀悲小师父此时正在门口,见有人来,便像往常一样引导:“施主,若要烧香,请在香台这边取香,四方三拜后放入香海炉即可……”
“谁说我来烧香了!”相父不客气的回话。
“那施主是来找人?”怀悲忍着不悦。
“我也不来找人。”
“那不知施主所来为何?”
“我就是来看看你们这帮所谓的僧人有多难看!”相父趾高气昂。
“阿弥陀佛!常言道祸从口出,还请施主收回前言,以免自招祸端。”怀悲合掌劝道。
“我难道说错了吗?你们这帮僧人,打着修行的旗号,什么事都不做,只知道巧立名目肆意敛财,欺骗无知的老百姓!背地里谁知道你们是不是在修行!”相父指着怀悲的鼻子骂道。
“阿弥陀佛,佛门清净之地,还望施主自重,休要口出妄言,污蔑出家人!”怀悲忍不住回击。
“清静之地?你以为地上扫得干净就叫清静?你们不过就是逃避做人的责任,躲到这里骗吃骗喝的蛀虫而已!”相父越说越严重。
“你……简直不可理喻!”怀悲气得说不上话来。
忽然有声音传来:“佛门所谓清静,有四种:戒清静、心清净、见清静、解脱清静。佛弟子也并非躲在这里骗吃骗喝什么都不做。”二人循声望去,原来大和尚是听到门外嘈杂,已经来到二人旁边。
相父见到大和尚的庄严之态,不知不觉中不敢再大放厥词。
“出家人严持戒律,无有毁犯,威仪具足,是为戒清静;出家人心不染著欲念,远离邪恶,是为心清静;出家人听闻正法,竖立正见正知,是为见清净;最后,出家人心无束缚,能解脱于贪嗔痴等毒缚,是为解脱清静。”
相起雄听闻大和尚所说,心中念到:这老和尚还算有点道行,不过心中仍是不服。“大和尚高见,刚才若有不敬之处,还望大和尚海涵。只是在下实在不能理解,用这样豪华的殿堂养着这样一帮人,到底有什么意义。”相起雄依然略显傲慢。
“呵呵呵呵,不怪施主有此疑惑。佛法深如巨海,少有深入其中者,大多数人,都只是道听途说一些只言片语,才致使隔阂越来越深。施主若肯听老僧一言,或许老僧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解除施主的疑惑。”
“大和尚有话要讲,在下也不便阻拦,请。”相父装模作样拱了一下手。
大和尚不急不慢:“话说世尊,哦也就是我佛,有一日出门托钵,来到一片田间,看见农户们正耕田下种。
田主是一位婆罗门,看到世尊,知道他是来乞食的,便意带讥讽:‘沙门!看到我们驱牛犁地了吗?你也应该像我们这样耕田种地,自食其力多好!这样就不用天天托着一个钵出来讨饭啦!’
世尊心无波澜回道:‘我亦耕田种地,以备所需。’
众人哈哈笑道:‘莫要说牛犁,我们就连一根赶牛的鞭子都没看到,你却说你也种田?不是在说笑吧!’
世尊便回:‘我以信心为种子,以苦行为雨露,以智慧为犁轭,以惭愧心为辕,正念守护,耕种心田。以此耕法种涅槃甘露之果,解脱苦难。’
婆罗门听毕便称叹世尊大智慧人,随后便因为世尊的巧妙说法奉上美食供养,但是世尊却不接受,因为世尊觉得不应以说法之功德交易食物。”
“不应以说法交易……这是为何?”作为商人的相起雄非常不能理解,一物换一物,不是很合理吗?他心中虽然已经明白这样的修行人或许可以给世人解脱苦难的智慧,却不能理解这一点。
“布施者应怀着慈悲怜悯利益他人之心而做布施。不论能否从对方身上得到回报,都能慈悲施舍,则路边无助贫苦之人乃至野猫野狗等无物可做交换者都能得救。说法亦如此,我等出家人亦不因对方是否有好处回报都乐说法,所谓有求者皆有回应。”
“佛门慈悲广大之心,相某一介商贾,自叹不如!先前有所唐突轻慢之处,还望大和尚见谅!”相起雄这次诚心合掌致歉。
“无妨,施主既来此处,便是有缘,请到里面来……”大和尚跟怀悲小声吩咐了几句,怀悲便离开了。大和尚带着相父来到寺院里面,为他介绍起寺院以及里面的各尊佛菩萨来。不一会怀悲又回来了,把一个精致木盒子交给大和尚。
“今日我觉与施主有缘,寺中没什么贵重物品,就以这一盒茶叶与施主结缘。”大和尚递过盒子。
“这怎么好意思,相某初来贵寺,又有不敬在先,怎敢受此大礼。”相父推托起来。
“无妨无妨,结缘而已,用俗话讲,就当交个朋友。”大和尚再劝。
“既如此,恭敬不如从命,相某便收下了……”
“不必客气。”
“相某尚有俗务缠身,不便久留,就此告辞!”
“请!”
说完相父便回去了,一路上心中却在回想,本是有意羞辱而来,结果不仅没有羞辱到,还被别人捋得服服帖帖,现在手里还拿着人家送的礼物,相某不禁觉得自己好笑。回到家中,相某把那盒子随手放在桌上,并没有在意,就回屋休息了。
过了一会,有下人通报相起雄一位史姓朋友来见他,相起雄便出来接待,各自坐定,互相寒暄了几句,很快这位客人便注意到桌上的那个木盒子,随即产生了兴趣:“相兄,那个木盒子我能不能瞧瞧?”相父便把盒子交给了他,说是朋友送了一盒茶叶。这位兄台把玩许久,看着盒子上奇特的龙纹,又打开盒子细细闻了闻,便惊奇地说道:“可以啊相兄!现在飞黄腾达了啊!竟然攀上了皇亲国戚做朋友!?”
“史兄莫说笑,皇亲国戚岂有这么容易攀附的?”
这位史姓兄台指了指相父道:“不厚道,还藏着掖着。我若是没点见识就被你蒙了。这盒茶叶我没认错的话,分明就是极其珍贵,那都是皇亲国戚才用得上的,你不结交皇亲国戚,如何得到这盒茶?”
“别闹了……我这就是一个普通朋友送的,没你胡诌的那么厉害。”相父没想到这盒茶叶这么珍贵,自己都懵了,直跟他朋友打哈哈。
但是这位史兄却不依不饶,难得碰到这等极品,岂能轻易放过:“那好吧,既然你说是普通朋友送的,想必也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然后然后眼神奸诈起来:“既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那不如我们现在就把它喝了吧!”说完动手就要拆盒子。
相父一看,连忙一把夺过盒子,心虚了起来:“欸~史兄难得来一趟,我怎么好意思用这等普通货色招待,我这还有更好的!”然后连忙吩咐下人上茶,自己把这盒茶叶收了起来。随后把他的朋友草草地应付过去,送走之后,自己坐在客厅,不平静的内心又思虑了起来:
(没想到这个老和尚竟然送了我这么贵重的东西……萍水相逢并无交情怎么这么轻易就送给我了呢?我一开始还打算羞辱出家人来着……真是不应该啊……)
想着想着,相父心中竟然生起一丝惭愧,看来还得再去一趟。
于是隔天相父便驾着马车又去了明见寺。这次来到门口,恭敬地请怀悲小师父传报,怀悲请示了师父之后,便带着相父去见大和尚。大和尚吩咐怀悲上茶,便请相父入座。
“上次鄙人恶意叨扰贵寺,心有余愧,故今日再次登门致歉,还望大和尚海涵。”
“无妨无妨,相施主有此诚心,已经足够。若要说叨扰,比相施主更有过者,贫僧都未曾见其有半分愧疚,相施主跟这样的人比起来已经好很多啦!”
说到这时,仙云观的游道长打了一个喷嚏。
“大和尚此言,令鄙人心中宽慰不少。”相父合掌致意。
大和尚点点头,这时怀悲端上茶来,茶香瞬时四溢,奇妙无比。相父闻此茶香,顿觉身心舒畅,便接上话题:“对了,上次大和尚赠送在下的那盒茶……”
“哦,那个啊,就是现在喝的这个,相施主请用。”
相父品了一口,甘润非常,不禁赞叹一声:“好茶!此茶香味上乘,甚是罕见,不知有何来头?”
大和尚便回道:“此茶确实不错。说来惭愧,贫僧住持明见寺多年,有些许虚名在外,常惹得不少王公贵胄慕此虚名而来,这些茶叶便是这些王公贵胄供养。贫僧自愧何德何能啊……”
相父:(史兄所言果然不虚,这位老和尚看来不是一般人。)“大和尚谦虚了,大和尚德行高远,受得起这番供养!”
大和尚听完哈哈一笑:“相施主谬赞,请用茶。”
相父抿一口茶接着说:“鄙人愚钝,今日前来,其实有俗惑在心,还望大和尚开解!”
“相施主但说无妨,贫僧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大和尚慈悲。鄙人如今而立之年,对此世间人生亦常有思索,心有困惑而不得解。我闻佛门常说因果,故来请教。”
大和尚边喝茶便示意相施主继续。
“我观世人,人身有高有下,寿命有长有短,有人多病有人少病,有人相貌端正,有人相貌丑陋,有人有威德,有人无威德,有人尊贵有人卑贱,如此种种,皆是何因何缘?”
“善哉善哉!善男子,擅长发问!相施主所言种种差别,皆因世人业报有种种差别。也就是随业分别,故而至此。”
“愿闻其详!”相父合掌。
“为何寿命有长短之别?若有人杀生凶弊,极恶饮血,无有慈心,命终之后,重则生地狱中,轻则还生人间,则寿命极短。想反,若有人于此大地众生,弃舍刀杖,慈悲爱护,命终之后,可生天上,若生人间,则寿命极长。寿命长短之因缘如此。”
“为何人身有多病少病之别?若有人伤害众生,或拳打脚踢,或刀枪剑戟,命终之后,重则生地狱中,轻则还生人间,则多有疾病。想反,若有人不伤害众生,爱护众生,命终之后亦得升天,若生人中则少病乃至无病。多病少病之因缘如是。”
“为何形象有端正不端正之分别?若有人急性多恼,稍不顺耳,便生嗔恨,怒火攻心,命终之后,重则生地狱中,轻则来生人间,则形不端正。想反,若人性不急躁,不大嗔恚,不与人诤怒,命终之后,可生天上,若生人中,则形体端正。形象端正与否之因缘如是。”
“为何男子女人无有威德?若有人心怀嫉妒,不容他人,命终之后,重则生地狱中,轻则还生人间,则无有威德。想反,若人心无嫉妒,见他人获善利则心生随喜,此人命终之后,可生天上,若生人中,则有大威德。威德与否之因缘如是。”
“为何有高贵卑贱之分别?若有人骄傲大慢,应尊敬者不尊敬,应钦佩者不钦佩,应供养者不供养,应施礼者不施礼,此人命终之后,重则生地狱中,轻则还生人间,则生卑贱之处。想反,若人无有贡高我慢,应敬则敬,应供则供,应礼则礼,此人命终之后,可生天上,若生人中,则生尊贵之家。尊卑分别之因缘如是。”
“为何人有贫穷富有之分别?若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见鳏寡孤独而不伸援手,则是贫穷无财之报。想反,若人乐善好施,体恤困苦之人,此人命终必生天上,若生人间,则是大富大贵,多有财物。贫富分别之因缘如是。”
“为何人有智慧愚钝之别?若有人应问不问,不好学求知,来生则受愚钝之报。想反,若人能随时发问,善于发问,求知若渴,来生则得智慧增长。愚智分别之因缘如是。”
“总而言之,若人作短寿相应之业则得短寿,若作疾病相应之业则得疾病,若作不端相应之业则形像不端……如此等等。众生因其自作之业,而处高下妙恶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