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米诺
早在南宋宋慈的《洗冤集录》问世之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用糟酒显示有血入地的痕迹,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犯罪现场鉴定专家,无意间发现鲁米诺与血液接触后会有荧光产生,至此,鲁米诺试剂就成了各国血迹勘察中运用最广泛的明星试剂。
鲁米诺试剂原理:血痕检中常用的鲁米诺试剂是鲁米诺(C8 H7 N3 O2)和过氧化氢(H2 O2)的混合物溶于碱性溶液后,可以和一些金属催化剂(铁、铜......)发生氧化反应,这个反应发生时会有额外的能量产生,通过光子的形式散发出来(荧光)。在这个特别的氧化还原里金属催化剂扮演了很关键的作用,金属催化剂的含量越高,反应就越强烈,产生的的荧光就越亮。
人体血液中含有血红素,其中就有铁元素,可以与鲁米诺试剂产生反应,发出荧光(蓝绿色)
鲁米诺灵敏度:百万分之一(一滴血混合在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滴水中也可以被检测出来。)
破解方式:鲁米诺的发光反应是由于被氧化造成的,很多氧化物以及能起催化作用的金属也能使鲁米诺发光(常见物质:漂白粉。)。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 (Ci O)2】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就会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H Ci O)[次氯酸钙 2二氧化碳 2水=2次氯酸]。产生的荧光反应很可能会和血迹产生的荧光反应混淆,进而干扰实验结果。
————————————————————
川贝母
川贝母是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的干燥鳞茎主要生长在四川、云南的灌木丛或湿地岩缝中,野生川贝母已经濒危,现在主要靠人工种植。
————————————————————
发光植物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光植物项目的研究人员,把萤火虫体内的发光基因转移到植物身上使它们在黑暗中发光,科学家们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生物实验室培育出了夜间发光的植物。
这个科研组从可进行生物发光的萤火虫和发光蠕虫的身上获得灵感,他们把这些基因放在液态农杆菌中,而后把这些细菌浇灌到植物身上,农杆菌可以把基因转移到植物体内。这些细菌被加入发光基因后转移到植物体内,从而使植物在夜间发光科学家通过重新设计DNA序列制造出这些基因
—————————————————————
麦芽糖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麦芽糖醇摄入量达到40克/天就足以让肚子胀气咕咕叫,如果摄入量达到90克/天以上,便会引发腹泻
麦芽糖醇引发肠胃不适的原理:
人体无法完全消化吸收它,而他分解之后产生的部分物质,会成为消化系统中菌群的食物,菌群吃完就会制造气体,它分解出的另一部分物质则会依附在肠道里将外面的水分吸进来,肠道里的水多了自然会一泻千里。
上世纪中叶,人们已经意识到用来制造甜味食物的糖类(蔗糖、麦芽糖)都自带大量的热量,会让人发胖并且长龋齿,再者糖尿病人也无法食用他们,所以科学家开发了一系列能够提供甜味、自身却低热量甚至无热量的化学试剂,它们被统称为“代糖”。
糖精,甜度高,但是会有苦味残留。
阿斯巴甜,热量极低但是遇到高温会分解。
糖醇的共同优点就是不易发酵,且耐高温,这使得糖醇大量的应用在面包糕点上。因为烘焙前要发酵面团,其他代糖可能变质,烘焙时有高温其他代糖会分解,而麦芽糖醇又是最受欢迎的,它在烘烤环境下会产生类似于蔗糖类似的化学反应,可以烘焙出几乎和使用蔗糖烘焙出的面包同样的颜色以及香气
麦芽糖醇的缺陷:引发肠胃不适,甜度是蔗糖的70%到90%
由于各种食品对于甜度的需求不同,目前国家没有强制规定使用用量,只是说“按生产规定适量使用”。
——————————————————————
电鳗
体长超过两米,常栖息在泥泞的水域里,是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
电鳗的放电能力来自于它特化的肌肉组织所构成的放电体,能够全身无死角放电。
电力全开时能放出600伏特~800伏特的电压,相当于我国电源插座电压的四倍,但其自身的绝缘性非常的高。放电时,电流会经由电阻更小的水进行传递,电翻近乎一切生物。
——————————————————————
特斯拉阀
1916年,尼古拉特斯拉为该发明申请了专利,于1920年获得专利。
专利解释:导管的内部设有扩大、凹陷、突起、挡板或者铲斗,他们实际上不对流体在一个方向上提供任何阻力,除了表面摩擦之外,它对相反方向的流动几乎构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除此之外,他还对两个方向上的阻力之差进行了计算,并大胆推测,反方向的主力可能是正方向阻力的两百倍。
据说,在特斯拉申请专利不到一个月后就申请了破产,他从事的许多项目也就此结束,二十年后该专利不仅到期,人们也将它遗忘。
———————————————————————
食肉菌
2018年6月,一架从西班牙飞往荷兰的飞机中途在葡萄牙紧急降落,原因是多名乘客不停呕吐、他们并不是晕机,而是因为机舱内突然充斥一股难闻的腐臭。因此乘务员不得不做紧急排查,最后发现臭味是从一位叫安德烈苏其林的乘客身上散发出来。为了不影响其他乘客最终机长决定将飞机迫降到葡萄牙,将苏其林请下飞机。
机组人员将他送往医院,检查发现,苏其林的部分皮肤红肿,剧烈的疼痛感让苏其林发出阵阵哀嚎,这并非是普通的皮肤感染,他的皮下组织和筋膜组织,已经被细菌啃食坏死,身体才散发可怕的恶臭。医院诊断苏其林是患上了坏死性筋膜炎,也成为食肉菌感染。
为了避免感染继续扩散,医生通过手术切除了苏其林身上坏死的皮肤,然而尽管迅速的做出了救治,还是没能控制病情的扩散,几天后苏其林不治身亡。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医生介绍食肉菌他不单单只是哪一种细菌,而是多种细菌群体。正是这几种细菌的组合,让人患上了坏死性筋膜炎,专吃脂肪与筋膜,从内部把人吃掉。短时间内就会发展成为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57%最低25%~35%)。
食肉菌多存在于温暖的咸水或微咸水,非常容易出现在海产品上
感染途径:一,身上有伤,感染食肉菌。垂钓,潜水,被海产品刺伤。二,是生吃贝类,生蚝风险最高。
症状:早期症状和流感非常的相似,发热、肌肉酸痛、咽喉痛等,接下来患者皮肤的伤口会越来越痛,伤口发紫发黑,出现水泡或者渗血,体温会越来越高甚至昏迷。此时食肉菌已经渗透到皮下筋膜并且开始扩散,在血管内形成血栓从而导致皮下组织和筋膜的坏死。
所释放的毒素被人吸收会进一步的导致肝脏和肾脏的损伤严重者会在24小时内死亡。
患者会散发出一种恶臭味,这是人体组织坏死以及大肠杆菌以及厌氧菌产生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