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7.20
难得今日休息一天,同事们都选择了睡了懒觉。可是,6:30的闹铃一响,就习惯性地醒来,起床,梳洗。然后,一个人心情很好出发,本打算去爬山,走到山脚,看到旁边有个烈士陵园,里面有音乐。还有好多人,就不由得向那个方向挪去……第一时间吸引我的是极为中老年人,在跟随音乐舞剑,好悠闲的样子!
里面不是很大,第一次是5月初学校举行课外活动去了一次,没有时间多转,这次去感觉 【贺昌陵园】蛮大,认识一下大名鼎鼎的烈士名将--贺昌。刚进去就看到好多的中老年人拿着扇子,伞,扭秧歌…… (想想之前买的那把还在柜里躺着呢,遗憾哦)
迈进第一脚就发现大多数人在打量我了,好奇怪,找了个最高的位置坐下,朝周围仔细看看才发现整个园子里找不到一个与我同龄的,都是中老年人晨练。
和旁边大叔,阿姨闲聊,他们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周末睡懒觉,问我干什么工作?……一连串的话题,可是这么好的时光我不想聊天。告别了他们,四下转转,在院子后面有个亭子,四个进口全部封了,还有水,可是里面扔了好多的垃圾,有股不好闻的味道,喜欢玩乐的我还是走近了,突然被一缕风景迷住了,那是一些被人们遗忘地莲花在浊水中仍然顽强地盛开……看到这一幕幕我真的惊呆了!全身心都被这些可爱的莲花震撼了!
时间差不多了,十点还有会议,回来的路上我承认又开始沉默,让我感慨好多,他们为谁而开?自己吗?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在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采莲少女的美丽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因为她们的身影已与风光秀丽、如诗如画的荷塘、莲花融为一体了。从这自然浑成、耐人寻味的意境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吧。
代表着南朝乐府民歌最高成就的《西洲曲》,更是对莲花和采莲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这首诗中采莲的情形,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江南水乡人民的生活,而且写出了采莲女主人公对远行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明丽,意境悠远,情思缠绵。
以“诚斋体”闻名南宋诗坛的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这首诗中,诗人撷取了“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两个典型景物,以通俗明快、流转圆活的风格,写出了六月里西湖的美丽风光,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弊端,极具自然灵性。
又不由得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何谓君子? 道出了多少内心深沉的慨叹。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生活中,我们要如何面对现实的困境?如何更好的生存下去?找寻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我是那莲,我会顽强地为自己盛开?莲之爱,同予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