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军阀。各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徵税,皆得独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袭,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认其地位,世称藩镇,迄于唐亡。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
牙兵
所谓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军队名称,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宋以后消亡。
从公元907年到96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割据者之间,“势均者交斗, 力败者先亡”〔1〕[1],充满着激烈的混战。他们深知要消灭对手,割据一方,进而扩疆拓土,攫取皇位,必须以军队为主柱。在全力扩军中,普遍重视推行牙兵制度,召募壮勇,精心扶植,作为依靠力量。[2]
那么五代十国的牙兵起源于何时?又是如何形成制度的呢?我们认为中唐以来均田制、府兵制破坏,募兵制的出现,为牙兵制度的产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节度使成为专职,为牙兵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唐承隋制,初年实行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府兵制,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破坏,不得不用召募方式来补充兵员。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开始,召募壮士充宿卫。“时当番卫士,浸以贫弱, 逃亡略尽,(张)说又建策,请一切罢之,别召募强壮,令其宿卫,不简色役,优为条例,逋逃者必争来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一十三万。”〔2〕这可以看作是唐朝正式用法令形式实行募兵制的开始。随后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也基本上用募兵解决。募兵制的实行,为牙兵的产生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开始建置节度使,成为固定的职官。“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其后诸道因同此号,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3〕开元以来,朔方、陇古、河东、河西、碛西、幽州、剑南、岭南诸镇皆置节度使,士兵逐渐为节度使所专,军队则成为藩帅私人的武装力量。由此可见,牙兵起源于中唐时期。
那么牙兵制度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安史之乱以后,投降唐王朝的叛军节度使摇身一变而为唐朝节度使,平叛有功的将领也都被任命为刺史、节度使,致使唐朝国门之外,方镇林立。“既其衰也,置军节度,号为方镇,镇之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其将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土地为其私有,干戈起而相侵,天下之势,自兹而分”。〔4 〕藩镇各节帅都募编勇悍强壮者以为亲兵,寄以心腹,视为爪牙,使牙兵制度普遍发展。魏博牙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田承嗣本是安禄山部下,随安禄山反叛,为前驱,陷河洛。安史之乱平息后,田承嗣投降唐朝廷,一切不问,仍任命他为魏博节度使,他便查核户口,加重赋敛,厉兵缮甲,使老弱耕田,壮者在军,不数年有众十万,又择矫健强力者万人,号牙兵。这支牙兵专横跋扈,盘根错节,一百五十余年间,主帅史宪诚,何进滔,韩允中,乐彦祯,赵文弁,罗弘信的废立,都经过牙兵之手。当时谚语说:“长安天子,魏府牙军。”势力十分强大。罗弘信死,子罗绍威继任节度使,厌恶牙兵专横,欲除之而力不足,于是借朱温之力,里应外合,夷灭牙兵八千家,州城为之一空。而罗绍威势力也就一蹶不振,受制于朱温,因而追悔说:“合九州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5〕这是牙兵的大发展期。唐王朝镇压黄巢起义以后,名存实亡,进入五代十国,牙兵制度则被推进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五代十国的牙兵,既然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其性质则是节度使私人的武装,是私人之职业兵。受到节度使的优厚待遇,居于其他军士之上,骄横难制,是带有五代十国封建割据这一时代特征的特殊的私人武装力量。
回鹘
回鹘,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数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回纥部落联盟以药罗葛为首,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回纥人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回纥汗国从646年建立,到840年灭亡的近200年里,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位于漠北的回鹘汗国于840年被黠戛斯灭亡后,分三支西迁和南迁到了新疆和甘肃,分别为西州回鹘、甘州回鹘与葱岭回鹘,后形成了今日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
归义军节度使
归义军节度使是中国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区敦煌为中心的一个政权,由张议潮反抗吐蕃起兵后所建,一度统治了河西地区十一个州,后来收缩后则主要割据瓜州、沙州两州,历经张氏、曹氏两个氏族统治时期,后于十一世纪被归附的河西回鹘吞并,不久后被兴起的西夏王朝攻灭。
河西节度使以及凉州自立来源
河西节度使,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唐玄宗时,作为十大节度使之一。晚唐以后复置的河西军,是作为唐末五代时凉州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
自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东进,曾兵临长安城下,后遂以六盘山为界,以西为吐蕃所有,原河西节度使撤销。公元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杀,吐蕃陷入内乱之中,敦煌一带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在张议潮带领下驱逐吐蕃驻军,并向东向西进军,一度收复了河西一带的唐朝故土,在入朝后被授予河西等十一州观察处置使。朝廷派遣兵卒郓人二千五百员戍守凉州(西凉府),因黄巢之乱而隔绝,而西面则因为甘州为回鹘所夺取与瓜沙归义军阻断,遂自立。
定难节度使
定难节度使,又称夏绥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割据,成为西夏王朝的前身。
定难军拓跋思恭因为替唐朝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姓为李。以后李家世代领有定难军。宋初,李继迁起兵反宋,大败宋朝从宋朝独立。并向辽国求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从此确立宋辽夏三国鼎立。
本文中对应时期,朔方实则已经被党项人吞噬,所以朔方节度使下辖灵州划归党项人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