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魂笔记【相关人物】袁世凯与梅兰芳
本简介本着尊重历史,依附历史的原则,特将本书中所涉及到的真实历史人物,给予相关的真实历史记录,鬼笑并非诚心玩弄调侃捏造这些人物,只是为故事情节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事件不能保证真实,但一定尊重人物的性格和政治角色,绝对保证人物本性的不扭曲,不偏离事实。
梅兰芳与之相关简介: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
《移魂笔记》中,梅澜母亲于1909年夏季病危,是鬼笑有意往后推迟了一年,实在为故事情节需要,特此澄清,望请见谅!
张亮当时问他姓名他答道:“梅澜,梅花梅的,波澜不惊的澜,是因为他当时还未取兰芳这个艺名,有关艺名的由来是下述这样的。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
袁世凯与之相关简介:
以下为历史中有关袁世凯的记载,有关1909年以后袁世凯东山再起的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敬请关注《移魂笔记》中鬼笑给你凭空捏造出来的故事!呵呵!好不好看,真不真实,我说不好,好不好看你说了算,真不真实我想只有袁老他自己知道了!!!
袁世凯生于公元1859年9月16日, 在公元1916年6月6日一个三六大吉大利的日子病死,(可见一些吉日对某些人来说也并非吉星高照,说不定会大难临头。)
袁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为此也有人称“袁项城”,是清末民初政治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枭雄。(本人就爱惜英雄、枭雄与之带雄字的人物,狗熊也包括在内,尤其爱惜那双熊掌。)
袁世凯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叔祖袁甲三以督办安徽团练镇压捻军起家,累官至漕运总督。父袁保中系地方豪绅。叔父袁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
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1882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负责前敌营务处,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并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吴长庆回国。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12月,朝鲜开化党在日本驻汉城公使馆支持下发动政变,捕杀事大党多人。袁世凯闻讯率领清军干涉,使事大党重掌政柄。日本政府借此要挟,袁被调回国。次年,复任清政府“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
1893年,升为浙江温处道,仍留在朝鲜。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战争爆发后,被派赴东北前线,协助前敌营务处周馥,负责筹拨粮饷,联络各军。
1895年12月,袁世凯由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从此,声誉鹊起,扶摇直上。
1897年,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
1898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时称“武卫右军”)前往济南。时山东境内义和团运动爆发,他认定义和团为“左道邪教”,派兵到各州县残酷镇压。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
1901年11月,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权势更加显赫。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施行新政。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并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力。
1902年,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任会办大巨,掌握实权。创办各种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
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亲信军官。同时,袁世凯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他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处心积虑扩张权势,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
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对掌握中央政柄的满族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双方权力之争日趋激化。皇室亲贵煽动一些御史上疏屡弹劾袁世凯权高势重,任用私人,甚至预言将步曹操、刘裕后尘。
1906年,袁被迫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次年,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幼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
1909年初,袁世凯被载沣罢去一切职务,令回籍“养疴”。但他的许多部属依然位居要津,实权在握,袁世凯时刻准备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