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叫姜大王,他爸爸打扑克总抓大王就给儿子起了这么个名字,1948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一个地级市,是全国有名的重工业城市,真正的共和国长子。大王是家里老大,家里姊妹6个,四男两女,老二顺下来叫小王,老三叫嘎子,老四老五是女的叫大美,二美,小六就直接叫姜小六,那时候起名就是这么随意。现在孩子起名,那都得花钱,还得算来算去,要这么随意还了得。
大王小时候生活很苦,父亲在工厂上班,妈妈在工厂的小学当老师,挣不多少钱,那个年代都穷,大王还有个爷爷是菜社户口没有工资,家里孩子又多,吃的就是勉强吃饱,天天窝头,咸菜,吃肉?那得等过年。过年也不能天天吃肉,家里刚焖好的大米饭,大王,二王,嘎子早早守半天了,掀开锅盖,一人一碗拌着酱油就开搂,三两分钟吃完了,不敢再吃了,怕挨揍。穿的就更甭提了,大王的裤子穿到小六,姊妹六个十三四了没穿过衬衣,衬裤和袜子。东北那时候天冷的邪乎,穿空壳子棉裤,那真遭罪啊,不过家家差不多。
大王上小学了,学习就一般,那时候人们对教育不重视,孩子认识几个字就行了,一般都是接班进工厂,然后结婚,生子,就是这种模式。现在孩子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家长就花钱培养,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课后班,各种才艺,安排上,在孩子的教育上真认花钱,端的是挥金如土。特别是孩子妈妈,这些娘们没事就互相联络,互相打听,互相提供信息,心里互相攀比,你家孩子唱吴歌,我家孩子就跳楚舞,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势越烧越旺,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堪比房贷。
大王小学是班长,因为总淘气,打架,不好管,他又不欺负别人,主要是打抱不平,身体好,脾气大,打架总赢,大王妈妈在学校当老师,所以大王班主任碍于面子也不好太管,只能顺毛驴抹朔,让他当班长,顺利诏安,他自己不好意思再淘气了,收敛许多,班里的其他淘气包子也被大王一顿管理,班级纪律明显改观,形势一片大好,大王小学六年过的挺潇洒,在学校说话好使,在家里胡同也厉害,没人敢欺负他,大王顾家从小知道替家里干活,出头,谁欺负他弟弟妹妹,他一定去讨回公道,主要手段就是打架,没输过。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法制观念,解决矛盾方式特别简单直接,你瞅啥,瞅你咋地,互相问候你妈妈,然后三两分钟结束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