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心理描写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非人角色。是指人在面对超现实现象时的心理反应。它又可以分为两种,首先是普通人在面对超现实场面时的感受。所谓超现实场面,是指点并不存在的场面,或者虽然存在,但人类到目前为止,无法亲历的场面。
比如,人类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登上过火星,所以,在科幻小说中描写人类面对火星表面景色,便属于超现实心理描写:“凡是登上火星的人,都有种特别的感觉:自己似乎并不是在一颗外星球上,而只是在撒哈拉沙漠的什么地方,橙红的天空和地表会马上消失在自己脚下,白云绿洲顷刻间就会出现在视野之中。
……
站在温室之中,我忽然觉得周围空旷极了,仿佛置身于地球的原野中:天穹辽远,夜色幽暗,灯火在目光所极处飘动,西面青草与泥土共香,蟋蟀和火虫共舞。我到达火星已经七天。但仅仅是第七天我就开始思念起地球来了。
凌晨:《燃烧的星星》,《科幻大王》99、12从艺术角度看,超现实心理描写不仅要写得真,更要写得美。下面这段描写摘自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主人公思念一个乘坐地航机失事,被永远困于地心的女科学工作者。这段描写的最后一句,堪称科学与艺术、真与美相结合的典范。它把地球物理学知识和主人公的深深思恋融化到了最后一个句子里: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我都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我曾经躺在海南岛的海滩上、阿拉斯加的冰雪上、俄罗斯的白桦林中、撒哈拉烫人的沙漠上……
每到那个时刻,地球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在我下面六千多公里深处,在这巨大的水晶球中心,我看到了停汨在那里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我想象着金色的阳光和银色的月光透射到这个星球的中心,我听到了那里传出的她吟唱的<<月光>>,还听到她那轻柔的话音:“……多美啊,这又是另一种音乐了……”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科幻世界》99、10期还有一种超现实心理描写,是对变异人类,或者改造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在科幻经典《献给阿杰尔农的花》中,主人公通过手术,由弱智而超常,再复归于弱智。整篇小说就以自述报告的形式,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王晋康在《失去它的日子》里,则用类似的手法,描写了正常人衰退到弱智,再恢复正常的过程。整个过程里到处都有超现实心理描写。
在斯蒂芬。金的《死亡区域》里,主人公约翰尼经过几次重创,激活了大脑中沉睡的死亡区域,产生了预言能力。下面是一段关于他这种心理活动的描写。
约翰尼从没感觉到这么强烈过,从没有。一切都同时向他涌来,就像可怕的火车全速穿过一条窄窄的隧道,车头上是一盏刺眼的前灯,这前灯知道一切,它的光刺穿了约翰尼。史密斯,就像一根针刺穿一个臭虫一样。他无处可逃,火车从他身上辗过,把他压得像一张纸一样平。
他想尖叫,但叫不出来。
有一个形象他无法摆脱,当蓝色滤光镜出现时。
那就是格莱克。斯蒂尔森在宣誓就职。就职仪式由一个老人主持,老人的眼睛谦卑,胆怯,是一双田鼠的眼睛,这田鼠被一个伤痕累累的——老虎一一一肮脏的公猫抓住了。斯蒂尔森的一只手按在《圣经》上,一只手举起来。这是未来年代的事,因为斯蒂尔森的头发大部分都掉了。老人在说话,斯蒂尔森跟着他说。斯蒂尔森在说。
蓝色滤光镜更深了,一点一点地盖住了东西,仁慈的蓝色滤光镜,斯蒂尔森的脸在蓝色后面……还有黄色……像老虎斑纹一样的黄色。
他会做的,“所以上帝请帮助他。”他的脸庄严。平静,但他的胸中充满欢乐。因为有着一双胆怯的田鼠眼睛的人是美国最高法院院长。斯蒂芬。金《死亡区域》可以看出,作者使用了支离破碎的方式描写特异体验,而没有象描写普通心理活动那样,使用逻辑性的语言。其原因正在于这些心理是“普通人”难以把握和描述的。
改造人中最常见的是人机合体,即一个人的肢体被机械物代替,仅留人的大脑进行支配。而这个大脑,是改造人与人类之间最后的纽带。张系国的《超人列传》是这个题材的代表作。下面这段描写,是小说中主人公斐人杰刚刚接受了移植手术后的心理感受:起初,一切都是黑暗。有罡风自四面八方吹来,呼啸着绕他旋转。他赤条条地和罡风搏斗,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终于精疲力竭,被风尾扫进无边的虚空里。风止了,呼啸声也远去他不再挣扎,便静静地憩息在虚空之中。然而无色无空无形无状的所在,也有无限的寂寞。他因此而惧怕了,却又失去争斗的对象,唯有畏缩地蜷伏着。
然后开始有了光。他狂喜非常,奋力向光亮处前进。光照到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反逐渐退缩到一角。有光明,有黑暗,世界便有了形状,他又听到有人呼喊他的名字。
张系国《超人列传》在波佩斯库的《接近亚当》中,智慧接近于人的野人是故事里的重要角色。下面这段心理描写是关于野人的,也属于超现实心理描写。其中,野人眼里的“块茎”,其实是一架飞机。
“200码之外,这位猎手的视力就会发生变化:景物仍然是清晰的,却没有了远近差别,似乎在那个无形界限之外的景物就无须他去了解了。
不过今天,猎手不得不聚目凝神,向迷蒙的远方眺望,因为那边躺着一个与这些不速之客有关的怪东西。前一天他曾经看见过其中的两个,距离很近,一个皮肤白得出奇,另一个黑得像火烤过的树干。
又有一个不速之客走近了那个大大的、像好吃的块茎一样的东西。块茎像包着一层露水一样闪闪发亮。这么毒的太阳竟也没把露水晒干。“波佩斯库《接近亚当》江苏译文出版社出版。
象非人角色一样,科幻作家们进行超现实心理描写,有的目的在于探索科技问题,如特异功能,等等。但更多的则是在进行一种类似社会学的笔下实验:实验人类面对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时的心理活动。而就科幻小说的艺术价值而言,比单纯地描写新发明、新发现更重要的方面,正在于人类对它们的反应。
软科幻与硬科幻
[编辑本段]
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较注重科学根据,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也较为详尽,令读者不禁信以为真,这便是所谓硬科幻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则非「机关布景派」莫属(请注意「硬」在此并没有「生硬」的涵义)。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没受过理工方面的训练,在描写科技内容时便会避重就轻,而尽量以故事情节、寓意与人物性格取胜,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属于「软科幻」。 所谓软科幻就是以关注人文为重点的科幻作品,硬科幻是以科学技术为重点的科幻作品.
现代的科幻小说
[编辑本段]
今天的科幻小说,早已超越了旧的片面看法:科幻小说传播科学知识,使人尊重科学,使年轻人笃信科学并献身科技事业;它增加了新的更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成为有力的批评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
这种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于科学观念的改变。现在人们认为,科学具有一种双重性。一方面,科学确实有启迪作用,它使人了解自己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产生自己的理解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科学也反映它产生的条件,反映科学的生产者和拥有者的种种观点。科学的进程,科学项目的确定,科学家的选择和培养,科学研究的策略,调查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框架,成功和失败的标准,以及运用科学成果的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历史的产物。科学中的知识并不由自然支配,而是由兴趣和信念构成。科学既有相对客观性,又有社会决定性。所谓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纯真理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因此科学分析的任务是,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安排下,努力找出脑力劳动与其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情况。激进的科学维护者并不一定真正维护科学,只有对科学采取批判的态度才是对科学的真正爱护。
在20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里,劳动分工因技术知识水平分成越来越多的层次,科学知识正系统地迅速离开教育的轨道,进入私有资本,变成商业化和商品化的东西。因此人们需要对科学采取批评的态度,需要根据人们生存环境的实际经验来进行想象和创作。
科幻小说未能描写的事实
--------------------------------------------------------------------------------
面列出的5个证据是两位苏联科学家为“月球——宇宙飞船”假说提供的实证。这种假说尽管离奇,但确实有相当合乎情理的部分。苏联科学家要充分证明它并不容易。在苏联的《旅伴》杂志上,他们写道:“我们根据二三种途径将这一研究向前推进,不幸的是,只要是头一次听到我们为假说提供的证据的人,肯定会认为我们神经出了毛病。”
同样的“神经病”也发生在苏联科学院的著名科学家约瑟夫.希克罗夫斯基身上。1959年,经过对火星几个卫星的研究,他发现“火星几个卫星是中空的人造卫星”。他是在仔细研究了所有证据后提出这一假说的,并非无稽之谈(后来希克罗夫斯基引用了这一假说)。
我们在此列举了火星与它的几个卫星的关系,这将成为我们证实这一假说的契机。再者,如果实际情况证实了希克罗夫斯基的假说,那么这个结果可能会为解开众多的月球之谜投下一束希望之光。当然,我们为了支持这一假说,必须提供更确切的证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便无望解开月球之谜。
要使月球之谜大白于天下,可能还要通过终年累世的努力。
5年前,一个学生让笔者看了苏联《旅伴》杂志上刊登的那篇被人嘲讽为“神经出了毛病”的详细报道。
起初,笔者只把它当作科学幻想小说,但越读越觉得兴趣大增,终于推翻了过去的一切结论,重新开始研究。我越深入地研究美苏月球探测获得的证据,便越感到它们证实了这个“神经不正常”的人提出的假说。毫无疑问,它使我感到震撼。基于这一原因,我改变了以往的偏见,不再把这一假说看作“科学幻想”,而是把它视为科学的真实。当笔者写完第一本探讨月球之谜的著作——《月球宇宙飞船之谜》时,肯定有些人会把这本书看作科学幻想小说。此后笔者继续研究月球之谜,所有的证据和事实都使我进一步意识到苏联科学家的“正统性”。只要读过本书,各位朋友就会赞成我的看法。我准备在前面列举的五大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苏联科学家的这一假说,将这些证据从第三者的客观立场加以研究,并做出科学的判断。笔者相信,不管怎样离奇的假说,只要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之,就能准确地把握它,准确地把握当今科学世界的现状。
专心致志于学业的学子们在两年前还把这一假说当作科学幻想来看待,而今天他们由衷地认识到达是被确认的事实。
“月球——宇宙飞船”假说也许与希克罗夫斯基的假说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