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越境内有一仙人谷,尝有樵夫拾薪误入,谷中杜鹃啼血,哀婉缠绵竟死。樵夫感其悲鸣,意欲葬之于地下,忽见天光乍现,鸟雀呼晴,有一壁作琼楼玉宇状现于世,而杜鹃早已不见矣。樵夫大惊,故将壁献于盛景宗陛下,景宗异之,以为仙主之魂,名壁曰“子阙”,赐予太子华。华配此壁,珩佩流响,缨绂有容,如日之辉辉,月之皎皎,时人常称道太子仪姿。后景宗崩,太子华继位,华任人唯贤,治世有方,天下河清海晏,富裕安乐,是故人道得子阙者得天下。后百年间,盛大乱,子阙凡三遭窃,不知所踪,只遗一残壁。
——世说怪异录
从前有一座青山,层峦叠嶂,横亘在齐越之间,山两边的两个国主若是溯源还算是出自同一宗族,流淌着相同先祖的血脉。千百年前本有一强盛的大国,史称盛,即为繁荣昌盛之意,盛朝疆域辽阔,国家富足,兵力强盛,驱戎抵羌,万国朝拜,可却是昙花一现。太子华即后来的盛仁宗本是千古一帝,青史留名,但盖不住他在教育子嗣上的失败。
仁宗有很多个儿子,个个都野心勃勃,想要争仁宗屁股底下的那个位子。可仁宗是谁啊,那可是在生母早逝,母家式微的情况下,打趴下了所有能打的兄弟,还把老爹给踹下了皇位,妥妥的造反小能手啊。所以还未有造反的苗头,便被仁宗掐死在摇篮里。仁宗深知造反的几个重要条件,所以他选择了将这几个儿子放在眼皮子底下。他成年的儿子本应该封王赐封邑,但仁宗只给了王的封号,什么越王、齐王的,封号就像是不要钱似的到处给,可封邑一个都别想回,儿子们形同囚禁。
仁宗虽然庙号有个仁字,可为人压根和仁慈搭不上边,可见他儿子给他取的庙号有多么扯淡。仁宗活着的时候毫不避讳死亡,常对他身边老人说以后给他取的庙号要英武点。可庙号得由他儿子取啊,他儿子一拍既定,力排众议,亲自写了个仁字给了内务府,估计是深受其害,想要让他老爹在地底下安分点,也不怕他老爹被他气活过来。
仁宗崩后,便是思宗继位。思宗是仁宗的最小的儿子,仁宗老年时得了这么个宝贝疙瘩,捧在嘴里放在心里,甚至把那块国之至宝的玉璧给了他,在死前把路都给他铺好了,可他却从未考虑过思宗是否能压制住他那几个野心勃勃想抢皇位的哥哥。思宗为人优柔寡断,性格良善,被几个大臣那么一怂恿,把几个眼皮子底下的哥哥放回了封邑,等同于放虎归山。果然过了个几年,他那几个哥哥打着德不配位的名义将他绞杀,可怜这位思宗还未及三十。
从此,盛朝内乱愈演愈热,外族趁此入侵,虽外乱最终被平复,但盛朝却不再像从前仁宗当政时期了,盛朝国力大为削弱,分崩离析。越王、齐王这活下来的俩兄弟依据地形划分国界,建立了越国和齐国,除了有些磕磕绊绊意外,基本上是相安无事的,但若是涉及了那块在战火中早已残破的玉璧,两国铁定是要撕破脸的,因为那是涉及了正统的问题,虽然这俩兄弟都不算名正言顺,但挨不住他们自己心中坚持的真理,双方争持不下,于是各自退了一步,将这壁分成了两半,相传越国分到了那右半部分,而齐国分到了那左半部分。所以这两国历代的王都将子阙认作是验证正统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