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 魏晋 ]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二)
魏晋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千百年来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对于文明程度超前的当代人来说,这种向往也与我们的文明程度呈正比,当代人对归园田居的生活需求,如今也达到了一种空前高涨的状态。
这种状态从李子柒的自媒体视频中就可以端详出来。以呈现田园牧歌生活为主的李子柒,如今是中国最火的网红之一,她的田园牧歌之火不仅在国内燃爆,更是燃到了国外。
有人曾统计,截至2019年12月11日,李子柒在国内社交媒体粉丝2100万,在国内短视频平台粉丝3000万,在国外视频平台粉丝746万,单条视频点击量最高达4000万次,每条视频几乎都超过500万次。根据估算,李子柒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了5亿元。
桃花源记
东晋 ·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物质财富生长茂盛,但却没有谁敢于调查一下中国人的幸福感。这个时代人人都在力争上游,超额工作、透支健康,要事业成功也要爱情美满、要村上春树还要李宗吾,物质和精神顾此失彼。如何幸福?
梦想在有生之年能找到这样的一个地方,在自己喜欢的山青水秀空气好的乡村,带着父母、爱人、孩子,每到一个地方找到一块地,在上面种蔬菜、鲜花、果树,养上一群鸡,和当地的村民一起把这里建成城乡融合一体化旅居康养基地,然后去推广让更多的人一起来,让田园旅居康养成为另一种生活方式。
解决办法
共享
用爱解决问题:爱人、爱事、爱物
共享家园
只靠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就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靠拼爹、颜值、财物、权利,不用吃生活的苦即可享受生活的美好,不损人利己,不抢占别人的利益,做一切的目的为了让大家都能从中受益,没有戾气,只有关爱,这个世界就是桃花源记里描写的共享家园。
田园旅居康养是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城乡融合一体化,共建共享家园,在山青水秀空气好的风景区附近,有高速公路和高铁站,距离大城市车程一小时以内,可短住十天—一个月,长住一年两年,可互换,有共享客厅、厨房,可自己种菜、花、果树等,可养鸡、鸭、鹅、鱼,可在周边旅游。
这是一个摆在多数中国人面前的难题。每个人都有回归简单生活的方式,有人选择泡在茶馆、酒吧,用与陌生人的调情与口水消磨时光;有人选择电视,把生命贡献给韩剧和芒果台;但只有辛勤工作过的人,和那些拨得开眼前看得见未来的人,有能力和见地选择更有品质的生活——找个山好水好的地方,买套房或是租个宅,偶尔把人生换种模式,用生活的方式旅行,用旅行的方式居住,不求纵情山水,只求找回真我。
依山傍水、春暖花开,是精英阶层形而上的向往,是新富阶层的田园想象,也是这个时代的品质追求。找个地方躲起来,逃出雾霾、逃出城市、逃出水泥森林,融于山水之间。精英阶层们开始选择主动与社会保持距离,正是有了他们用生活进行的实践,我们读懂了这个时代的追求。这是一个这样的时代——“名利”不是奢侈品,“幸福”才是,“成功”不代表个人魅力,“真我”才是。
精英们于都市困顿中努力摆脱,而恰好中国的地产业已经有能力为他们提供去处,以西式的现代品质还原东方的自然格调,对于久经市场磨练的中国地产而言并非难事。精英们渴望在城市与山水间穿梭,在名利与自由间游刃。旅居时代悄然而至,聪明的商家也是时代趋势的观察家,旅游地产和度假酒店的开发军团还在持续地壮大中,几十个城市都打出了“休闲”的标签,一群人在追求生活的品质,另一群人则竭力为之打造心仪的目的地。
在中国,即使是只有少数人所追求的生活,也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何况中国的精英阶层们正在奔走相告,互相传授着旅居的心得。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旅游地产、度假酒店、异地养老、产权公寓等为方式的旅居生活意愿,正在迅速地由少数人传导至多数人,人们正在兴奋地、用辛勤劳动换取更有品质的生活。数以百万计的人,正在从城市迁徙到海南、云南、环渤海或者任何一个值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地方。
在过去几年中,全国共拥有上万个旅游地产项目,并吸引了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涉足于旅游地产开发。在度假酒店方面,喜达屋、洲际、希尔顿、万豪、索菲特等国际知名酒店品牌也开始抢滩中国度假市场。所有的一切,都在证明:旅居,正在成为一场运动。
这是一种生活主张,是生活态度,是生活方式,是对生命的不同理解与诠释,是身体与心灵的更高追求,是内心与社会求得大同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用“旅居”为品质生活注脚。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这样一个公式:健康 = 60%生活方式 15%遗传因素 10%社会因素 8%医疗因素 7%气候因素。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健康的身体来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指人们的物质资消费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娱乐、社交、待人接物、兴趣爱好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
如今,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可以说生活方式病已经取代传染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而乡村承载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中国乡村是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乡村不仅有陶渊明笔下浸润于古老土地的乡村情境和美好意蕴,更有沉淀在骨子里的、浓厚的农耕文明和精神。
事实上,中国5000年的文明就是乡村主导的文明,现今尚保留下来的近300万个古村落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密码,承载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态和文明历史。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离开乡村就无法解读中华文明。
中国古村的格局、建制、雕刻、牌匾等都寄寓着文化意象,它不是一堆生硬的古建筑群,而是被中国文化浸润滋养透了的文化、科技、美学、教育、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复合生命体,是千百年来人们耕读生活的栖息地,寄托着乡民居住、劳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关系与情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乡村建筑和田园在内的人文与自然形态是乡村文化活的载体。这样说来,乡村真正的价值是中国文明、文化之根。部分苗族人仍使用着我们4000年前的太阳历,姊妹节、茅人节堪称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许多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样一种无忧无虑、淳朴快乐的生活方式,是儿童时代才有的。
这些元素深切揭示了东方社会形态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古代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元素,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乡村旅居:“5 2”生活方式
白居易曾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随着人们“避雾霾、避酷暑、避忙碌”的需求越来越多,乡村生活的闲适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
从城市生活到乡村生活
在不同的时期,事情往往在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过度和发展。从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阶段来看,前些年,处于中国城市化高潮阶段,大量居民涌入市区,步入了城居生活时代。随着城市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城市资源逐步稀缺,城市空间趋于狭窄、城市环境越发恶化,人们开始逃离城市的压力和氛围,急迫需要一个缓解压力、释放身心的生活空间。
在英国,有一种说法叫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近在咫尺的城市,而属于相对远离自己的乡村;在日本,退休人士和一些在城市工作的人士,一年中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乡村;在俄罗斯,乡村别墅是生活必需品,是家庭的“第二住宅”。莫斯科40%的人在郊外有乡村别墅,其余的人则会选择租赁,一般租3个月……这种乡村生活方式,近几年在国内蔓延开来。
“5天城市家” “2天乡村家”
所谓的“5 2”生活方式,就是在城市工作5天,到乡村休闲2天。
现在,游客到乡村已不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被乡村的环境所吸引,在当地体验城市生活所没有的生活方式,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等大都市,在黑、吉、辽这样的省份,甚至出现了“候鸟式旅居”。
中国乡村有人们渴望的原生态的风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有未来最大的休闲产品。这不仅仅是乡村景观,还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朴纯真,恬淡静谧,原汁原味,知足简单,有故事、有情怀、有交流。
现阶段这种乡村生活的回归,已经从高端的小众化逐渐向中高端的大众化转换,其生活质量也有了高层次的品质。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一种根本性进步。旅游乡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导,会让乡村和逐渐消失的耕读文化,找回应有的价值和生命的延续。
乡村养生是以乡村为生活空间,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拥有更多城市没有的资源,满足人们对“健康、愉快、长寿”的需求。
这是一个摆在多数中国人面前的难题。每个人都有回归简单生活的方式,有人选择泡在茶馆、酒吧,用与陌生人的调情与口水消磨时光;有人选择电视,把生命贡献给韩剧和芒果台;但只有辛勤工作过的人,和那些拨得开眼前看得见未来的人,有能力和见地选择更有品质的生活——找个山好水好的地方,买套房或是租个宅,偶尔把人生换种模式,用生活的方式旅行,用旅行的方式居住,不求纵情山水,只求找回真我。
依山傍水、春暖花开,是精英阶层形而上的向往,是新富阶层的田园想象,也是这个时代的品质追求。找个地方躲起来,逃出雾霾、逃出城市、逃出水泥森林,融于山水之间。精英阶层们开始选择主动与社会保持距离,正是有了他们用生活进行的实践,我们读懂了这个时代的追求。这是一个这样的时代——“名利”不是奢侈品,“幸福”才是,“成功”不代表个人魅力,“真我”才是。
乡村康养1236体系
乡村康养追求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形成了独特的1236体系。
1:是指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是指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两大理论基础
3:是指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三个步骤。
6:是指生态情志养生、生态饮食养生、生态运动养生、生态起居养生、生态四季养生、生态中医/保健食品养生等六种方法。
西方文明是从古代工商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城邦文明开始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文明。我们可以说,世界上最美、最具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城市在欧洲,但世界上寿命最长、最完善、最成熟的乡村定然在中国,中国的乡村有文化、有历史、有家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样说来,中国乡村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中国的乡村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遗产。
近年来,欧美甚至韩日国家的游客,专往中国最偏僻、最封闭的地方拍跑,甚至一头扎进我国一些几乎没有怎么开发、还处于原生状态的乡村,而非那些已经开发成熟的景区。他们所追逐的就是迥异于城市环境的生态和生活,所体验的是中国5000年的文明和文化。
总之,中国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有文化、有历史、有家族、有独特的生活方式,离开乡村无法解读中华文明。中国乡村的价值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人类,那是我们生活的净土,我们灵魂最后的栖息地,我们共同的家园。
乡村人文是无比丰厚的、活态化的遗产和财富,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从工业文明角度看,这可能是一种愚昧的生活方式;但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现代旅游角度讲,却是最原始、最原真、最原生的资源,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
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适合人群居住。乡民从事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耕作,民风淳朴,形神有序,节奏舒缓。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有久违的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乡村生活的这种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
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性。从观光旅游发展到休闲旅游,最典型的旅游方式就是度假,与观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诉求不同,休闲度假者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以体验原居住环境所没有的异质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旅游已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休闲成为常态,旅游就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当乡村旅游成为时尚,乡村旅居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未来必定走向乡村旅居时代。
近几年民宿的崛起是乡村旅居兴起的一个信号。
现代旅游已开启休闲度假模式,休闲度假必须给人以自由空间,而不是流入标准化的滥觞。休闲度假使工作中的紧张情绪得到最大的释放,其诉求便是差异化、人本化、异质化,甚至是高端化和定制化。
游客喜欢有个性化气质的旅游地,异质化的旅游体验永远是最高追求,这与旅游景观价值的排他性、垄断性、唯一性是一脉相通的。
旅游生活化不再满足于大众化旅游产品,而更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的旅游经历,通过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获得愉悦。
从旅行到旅游,是从小众到大众的进步;而从旅游到旅居,则是从大众到小众的回归。只不过,这种回归是高端的、闲适的和更加个性化的,有时甚至是特殊定制的。这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
有谁会说,在乡村栅栏上爬满牵牛花的农家小院里,懒坐在带着苔痕的、小狗小猫环伺的石桌旁,享受用干柴和发黑的铁锅炒制、用带着老茧的双手捧上的香椿炒鸡蛋,就没有一种温情的生活感受?这种亲情化的服务和生活化的体验,需要有一个标准吗?
如果有服务员穿着制式的衣服,用生硬僵化的语言、笑容和动作服务,我是不喜欢的。在这种特定氛围下,我宁愿看到乡民淳朴、憨直的表情和乡俗。
乡村作为迥异于都市的悠闲、宁静、生态、传统的自然文化环境,承载着旅游转型升级后的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是新的耕读生活栖息地,是未来城乡人共同的家园,因此,乡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区,然后才是生态、绿色、低碳性质的其它产业区,其首先关注的应是生命质量。
从城到镇、到乡、到村,生活功能一直在强化;生产功能本来就弱,但现在有强化的态势,今后应逐步弱化才对,这是社会进步、人类觉醒的必然结果,欧美的乡村发展已经证明,其共享家园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的投资强度与产出效率,那是城市的责任,劳动力应在城里从事高附加值的工作,至于乡村,那是养心、养生、养老的地方。
这个观点是小众的,但我希望为大众所接受,起码一些有乡村情怀的人已经接受了。因为这个观念如果端正了,乡村旅游发展就有方向。
乡村旅游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种旅游方式。其本质是给都市人提供一种不同于城市环境的生活体验,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一种空间转换模式,也是工作与休闲之间的一种时间缓冲节奏,目的是满足他们的“世外桃源”情结,消释他们的“乡愁”心结。
乡村康养五大资源
景观资源——以景养生:乡村景观经过岁月的雕琢,形成了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景观,无论是山、水、田、园,还是花、虫、鸟、兽,都给人以静美闲适的享受,进而沉淀浮躁与喧嚣,释放郁闷与压抑。
人文资源——以和养生:
乡村人文资源是乡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与人及与天、地和谐统一的相处方式,展现了乡村悠久且和谐的整体面貌,是以和养生的基础。乡村的人文魅力在于包乡村文化、民间习俗和传统节庆。乡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乡村的生活习惯、农耕体验、民俗艺术和非遗文化等可以陶冶游客的身心,增长游客的见识。
农耕活动——以动养生:
以动养生是我国古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朴素的养生观念。华佗认为:“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利,病不能生。”原始农耕,可让人们体验古老农耕文化,感受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农场租赁,可利用都市人闲暇时间修身养性;科技农场,让人们在农业科技的魅力中得到养生锻炼。
饮食资源——以食养生:
《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可以说饮食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乡村食养主要体现在时令养生和有机养生两方面。时令养生以“不时不食”为理念,注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法;有机养生则是指由乡村提供的绿色、无污染食材构建的养生食品。
环境资源——以睡养生:
莎士比亚把睡眠称为生命宴席上的滋补品。城市睡眠环境和乡村睡眠环境有很大差异,乡村中的各种声音构成了一首美妙的催眠曲,人们更容易养成健康的生物钟,进入深度睡眠,进而实现“以睡养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