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600000002

第2章 朱棣与北京

1、迁都北京的反对者肖仪被处以极刑

永乐二十二年旧历三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风雨大作。夹杂着阵阵惊雷。清晨,便有值殿太监向永乐皇帝朱棣报告:奉天殿左边的一角飞檐被雷暴击垮。

朱棣一听,心中顿时升起不祥之兆。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被强调到绝对的地步。地震、灾害、雷击等等自然现象,都被看成是执政者的失误而造成。“上天示警”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的严重性在于:第一,只有统治者出了问题,老天爷才会震怒。所谓“天怒人怨”,便是这个道理;第二,统治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失误在哪里,这就需要有智慧的人站出来为其指点迷津。鉴于此,朱棣立刻下诏求言。也就是说,他希望朝野明智之士为他找出雷击奉天殿的原因。

很快,礼部主事肖仪的奏本送到御前。这位六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认为:奉天殿遭受雷击是因为迁都的原故。把国都从南京迁来北平,不但诸事不便,就连大明的皇脉也撂在江南。这是大不敬的事。

朱棣看过奏本,震怒异常,他认为肖仪把迁都与雷击奉天殿联系起来,完全是蓄意诽谤。因此他几乎在第一时间内就作出了决定:命令锦衣卫将肖仪抓进北镇抚司大牢,不作任何审讯,就以“谤君之罪”而被处以极刑。

2、中世纪的滑稽——官员们在雨中跪着争辩

事情还没有完,肖仪的观点在官员中仍有不少市场。同情他的官员多半是科道言官。科指六科,道指十三道。六科是对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立的,是稽查六部的监察部门。六科总共的编制是四十人,每科的负责人称为都给事中,正七品。余者都称为给事中,正八品。十三道是对应全国各省,当时全国只有十三个省。十三道御史统管都察院管辖,御史的官阶同给事中差不多。两个衙门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和审计署,级别却要低得多。比之于今天,科道言官的级别也仅仅是县处级而已。但科道言官的权力很大,在明代,位居二品的六部尚书遭言官弹劾而受到惩处的枚不胜举。

明代的官场,有两种经历的人升官比较容易。一是在翰林院呆过,二是当过科道言官。由翰林院而入内阁当辅臣,由言官而晋升为封疆大吏或方面重臣。

科道言官,一般都从年轻官员中选拔,这些人初涉仕途,尚不致于沾染太多的官场恶习。担任言官敢于弹劾不法权贵,因此历代皇帝对言官颇为倚重。

但这次恰恰相反,对朱棣的迁都持异议的,多半是都是言官。而部院大臣都是坚定的迁都派。这是因为朱棣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后,对建文帝时的朝廷大臣作了一次彻底的清洗。经过二十余年的筛选过滤,现在的部院大臣,大部份都是“靖难功臣”,他们也都成为南方士族的仇人,因此利益上与朱棣是一致的。

言官们都很年轻,与朱棣的“靖难”无关,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就事论事。认为皇上“轻去金陵,有伤国体”。朱棣对这些言官非常恼火。但不能像对待肖仪那样,一概杀之。于是心血来潮想出一个办法,让这些科道言官与部院大臣一起到午门外跪下对辩。迁都究竟好不好,让双方各述已见。

当其时,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午门外的广场上,言官与大臣分跪两边,个个都淋得落汤鸡似的,但谁也不觉得尴尬,也不觉得侮辱。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一天没有结果。朱棣让他们第二天再来午门下跪辩论。雨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朱棣在城楼上不愠不火地看着。官员们冒雨下跪,不依不饶地争论着。这场景看起来有点滑稽,然而中国的中世纪的政治,便是在这种滑稽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3、朱元璋曾动过迁都的念头

朱元璋于1368年创立大明王朝。虽然定都南京,但似乎从一开始,朱元璋就觉得南京不是很合适。因为它偏安江南,对控制辽阔的北方十分不利。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了一个诏书,言道:“江左开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大梁即今天的开封。朱元璋出于战略考虑,提出设南、北两个都城。还有一说就是袭汉唐的旧制,将长安(今西安)列为都城。朱元璋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完成不了首都北迁的任务,便将希望寄托在懿文太子身上。谁知懿文太子早夭,定都关中的计划落空。方孝儒的《懿文太子挽诗》写道:“相宅图方献,还宫疾遽侵。关中诸文老,犹幸翠华临。”讲的就是太子曾去西安做迁都前期筹备工作的事。

自秦开始,中国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宋之前,长安、洛阳、开封都曾做过都城。其中以长安的时间最长。南中国如金陵、杭州、扬州等处,亦曾做过都城。奇怪的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这皆因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明,始终受到西北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击。在冷兵器时代,汉人的温文尔雅怎抵挡得住“胡人”的铁马金戈。建都北方,主要是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

朱元璋灭元之后,却没有将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直接定为首都,仍然选中金陵营造他的皇城。这大概是因为朱元璋出生淮右,平生足迹未曾到过北方,而且骨子里头视“胡元”为异端,因此对元朝的都城从感情上厌恶。但是,从洪武二年起,他就对定都金陵产生了动摇。据说他就此事征求过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告诉他:“南京城大抵视江流为曲折,以故广袤不相称,似非体国经野辩方正位之意。大内又迫东城,且偏坡卑洼,太子、太孙疑皆不禄,江流去而不回,山形散而不聚,恐非帝王都也。”这席话说得切直,也点到了朱元璋的痛处。他这个开国皇帝,最担心的就是皇祚不长久。他之所以让太子去西安考察迁都的可行性,大约就是因为刘伯温的话起了作用。

朱元璋的迁都念头,虽然从没有打消过,但也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为解决西北异族入侵,他不是采取迁都北方就近指挥防御的办法,而是改用“封王”制,即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北方各边,担负起剿抚夷狄的任务。关于这件事,郑晓的《今言》有载:

国初都金陵。以西北胡戎之故,列镇分封,似乎过制。今考广宁辽王、大宁宁王、宣府谷王、大同代王、宁夏庆王、甘州肃王,皆得专制率师御虏。而长陵时在北平为燕王,尤英武。稍内则西安秦王、太原晋王,亦时时出兵,与诸藩镇将表里防守。

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都有虏患。朱元璋于此分封九个儿子,统兵御虏。天下的军权,多半都在自己的儿子们手上,所以,生性谨慎的郑晓也微讽“似乎过制”。这九位亲王,都曾经与虏敌交过手。但真正对稳定北方控制强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时为北平燕王的朱棣。

4、迁都北京——朱棣最大的政绩之一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他是最能干的一个。北京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首都,清朝继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继之,其发脉者,就是这个朱棣。

朱棣十一岁被封为燕王之后,朱元璋安排他同另外几个未成年的藩王一道回到老家凤阳读了几年书。他二十一岁就藩,所谓就藩,就是前往分封地居住。朱棣到了北京后,经常率兵从这里出发,到东北或西北与“戎虏”作战。多年的沙场生涯,培植了他君临天下的胸襟。他的父亲朱元璋驾崩之后,传位于太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这位年轻人斯文儒雅,但缺乏谋略与胆气。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治国,同样也会弄出纸上谈兵的悲剧。因此,朱棣对侄儿登基后的所作所为,不但嗤之以鼻,而且深为不满。传说朱允炆亲政的第一年冬天,朱棣在北京的燕王府邸大宴宾客,其时天寒地冻,朱棣出一上联让人对:“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在坐的姚广孝应声而对:“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这好比挠痒痒挠到了正处,一直有夺位之心的朱棣听罢大喜,便暗地里进行着夺位的准备。

不管怎么说,朱棣夺位是为“篡”,情形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差不多,但朱棣给自己篡位下的定义是“靖难”。那些跟着他从北京打到南京的将佐,个个都变成了靖难功臣。

朱棣夺位成功,改年号为永乐。在其执政期间,做了几件大好事。如派遣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还有一个最大的政绩,便是迁都北京。

4、北京城建都的历史

北京在唐代之前,一直属于幽州。赵宋政权期间,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北京在其内。经宋一朝,北京一直为少数民族的政权所控制。公元938年,也就是辽太宗会同元年,幽州改为南京,亦称燕京。金与宋共同灭辽后,金占据燕京,直到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定都于此。元世祖忽必烈先灭金,后灭宋,建立统一的元朝,分裂了数百余年的国土再度统一。忽必烈再次更名为燕京,到了至元元年(1264年)又恢复中都称号。后来于此扩建皇城,改称为元大都。

元朝国祚短暂,不到一百年,但对于北京的建设,却是功不可没。有一个叫刘秉忠的汉人,既当过和尚,也当过道士,还精通《周易》,因此得到忽必烈的信任。1256年,他受命在滦河上游修建开平城。他在建城中显露的才华深得忽必烈赏识。于是在1267年刘秉忠再次被任命为元大都的营膳官,即建城总指挥。1276年,元大都建成。这一年,南宋都城临安(杭州)陷落,赵宋政权灭亡。

据张清常先生考证,刘秉忠并非纯儒,又得蒙古族皇帝信任,所以他敢突破旧制,提出独特的建城方案,当时民间都知道刘太保(秉忠)设计的章法是哪吒城。哪吒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之一,又称哪吒太子。刘秉忠把元大都设计成长方形。如果从高空俯瞰,会发现元大都形似三头六臂双足蹬着风火轮的哪吒形象。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元顺帝弃元大都逃走。八月徐达攻入城中,改大都为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改北平府为北京,这个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5、朱棣迁都北京的两个原因

朱棣迁都北京,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西北虏患不绝,建都在北方,便于就近制御。当然,西安、开封都可选择,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三年,对这里有感情;第二,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因此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经失去执政基础。因此他从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迁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是北京经过元末的战火,元大都毁坏严重,重建皇城,并非朝夕之事;二是初登皇位,立刻提出迁都,会让人误会他“胆怯”,而不敢在南京皇宫内号令天下;第三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北京定为首都,所需钱粮,还得仰仗江南,以当时的运输条件,这也是个不易克服的困难。

不过,朱棣委实不喜欢南京,皇袍加身后,他让太子留在南京监国,自己仍跑到北京住下来。当时的情况是南京仍作为首都,而北京则成为行都。六部等中央机构在北京也成立了一套,称为“行在”。尽管这样,在第二年,朱棣就开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

据传,明北京城及皇宫的设计者是姚广孝。这个姚广孝同元朝的刘秉忠一样,也是和尚出身。所不同的是,姚广孝到死也没有还俗。

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建北京城。他没有保持“哪吒城”,而是按儒家的观点,把北京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则在方城的正中央。

北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八年。这期间,配合迁都,朱棣做了两件事,一是从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永乐十二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增至五十万石,另还有四十万石由海运输入。到了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

当北京的财赋供给与人口都不成问题时,朱棣就发出迁都的诏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陪都。

迁都的正式实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此前,朱棣封赏所有参予都城兴建的人员,其中有一个苏州匠人蒯祥,封为工部侍郎。如果说姚广孝是明北京城的总设计师,这个蒯祥就是总工程师了,所以功劳很大。

6、仁宗的短命救了北京城

自朱棣定都北京后,明朝在这里统治中国150年。迁都最初的几年,围绕该不该迁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朱棣为了压制反对派意见,杀过几个人,包括前面提到的肖仪。

自从肖仪死后,朱棣再没有为迁都的事杀过人了。这是因为那一次雨中跪辩,所有的部院大臣与科道言官都看清了朱棣的决心:迁都不容置疑,哪怕老天爷震怒,再雷劈十座奉天殿,朱棣也决不会把金銮殿搬回到南京去。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也就是杀了肖仪后的四个月,朱棣死。他的儿子仁宗继位。次年改元洪熙。仁宗同他的爷爷朱元璋一样,喜欢南京,登基之后,他决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刚有这个想法,他就死了,在位还不到一年。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欢的皇太孙。宣宗同朱棣一样喜欢北京,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这个“暂”字是为了给父皇一个面子,其实宣宗压根儿就不想迁都。

所以说,某一个地方的兴衰,的确与政治家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该城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为开放边境贸易而倡议修建的“板升”城;再说今天的深圳市,如果不是***的改革,恐怕至今还是保安县的一片田野。北京城的运气非常好,一是碰到了忽必烈和朱棣这样两个皇帝,对它情有独钟;二是负责修城的刘秉忠与姚广孝,都是非常有见地的设计师,没有他们,北京城不可能有令世界瞩目的帝京气象。当然,仁宗的短命也是北京城作为首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再活十年,北京城会是怎样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2006年8月24日下午

同类推荐
  • 转世为仙

    转世为仙

    转世为仙 寻山问石
  • 花月痕

    花月痕

    本书是清朝继《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长篇言情小说,是我国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小说,写韩荷生、韦痴珠与青楼女子杜采秋、刘秋痕的爱情故事。书中的韩荷生才兼文武,屡见奇功,终得封侯,杜采秋也受一品夫人封典;韦痴珠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落得个一病身亡,刘秋痕也自缢殉情。作者通过这一穷一达两对人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不平和追求。其中关于韦、刘二人的描写,凄婉动人,颇具艺术感染力。
  • 霸绝天元

    霸绝天元

    霸绝天元 铭记承诺
  •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 星云大师
  • 精彩小说3

    精彩小说3

    家训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格物治学的思想在家训中占有重大篇幅,今天我们来重读这方面的金句名言,来指导现在的学习仍然很有意义。
热门推荐
  • 清璇树下

    清璇树下

    木神家族一代天才木子弈因为一个巧合获得了天墓之中最大的机缘,但是却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身躯被击碎,灵魂也被弄到了另一个大陆,虽然被重塑了身躯,但是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在新的大陆,木子弈又该如何崛起?他是否能够达到夏老的条件有朝一日成帝证道,踏破虚空重新回到自己的家族?事在人为,道由新生!斩断一切阻碍,携手挚爱,共破虚空!虽有强敌,虽有沉沦,但永不言败!
  • 霸天狂婿

    霸天狂婿

    谁说上门赘婿不如狗?楚少阳偏不信这个邪,身怀逆天血统和至尊武力的他,今天什么丈母娘、岳父都要对自己低头!
  • 太极天尊

    太极天尊

    这里不是净土,这里有阴谋,有厮杀,有热血,当然还有亲情。一个少年,背负血海深仇!在报仇途中却发现这世界居然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食天地灵气,他们御剑飞行,他们缩地成寸,翻云覆雨无所不能,他们叫做修真者!且看这少年怎般在这神奇世界崛起!(作者保证每天一更,不定期爆发,咳咳,不定期哈!喜欢的可以收藏,可以签到啥的)
  • 远山扶玉棠

    远山扶玉棠

    永祐六年,宁国皇帝傅褚宁出兵正值内乱的绥国,撤兵之时捡到一个女婴,取名傅虞媃,封昭怀公主。永祐二十三年战事起,自幼习武的公主为父分忧请命去平南疆之乱。永祐二十七年,群臣怕公主手握大权祸乱朝纲,纷纷上书要将她下嫁纨绔,陛下无奈同意
  • 全民领主:我能召唤历史人物

    全民领主:我能召唤历史人物

    吴缺穿越平行世界。这个世界元宇宙技术完全成熟,并诞生了一款名为《文明》的游戏。人人都可以进入文明世界,成为一名领主。招募将领,发育兵种,收获资源,攻城略地!文明世界里所获得的一切都可以带到现实中。吴缺在进入文明世界时获得了万物增幅系统,通过消耗增幅点数,可以获得华夏历史上的所有任务。花木兰:“我将永远侍奉您,我的领主,吴缺大人!”赵云:“我常山赵子龙的所信奉的一切,都因吴缺大人而生!”李元霸:“跟着我吴缺大哥,才有饭吃!”诸葛亮:“亮毕生心愿,唯辅佐吴缺大人!”……在如此之多的历史人物的辅佐下,吴缺超越同期领主,追赶往期强者,最终身边强者、美女如云,屹立在文明世界的顶峰!
  • 剑锋寒

    剑锋寒

    单姓熊,注定了他不容被挑衅的性格。单名煜,注定了他不像阴影下的人物。练武三载,一朝锋芒剑出鞘,亮锋芒。煜者一剑烽火寒。藐昆仑,笑吕梁。待我拔剑称王时,敢叫玉皇换苍茫!
  • 抚幽帘梦人归

    抚幽帘梦人归

    女主人公谢梦瑶,和男主人公邓飞在不同的平行宇宙相遇,二者之间不论在哪个宇宙相遇,都好像被命运安排的一样,始终会在一起,那是因为他们在牛郎与织女相别的晚上,他们共同见证了这一幕,他们被月老选定,缘定永远,因为月老不想再让有情人忍受分别之苦,他们的故事就此展开。
  • 千年古市:六安

    千年古市:六安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家乡一直是游子心心念念的天堂,是最温暖的港湾,是最美的依靠。
  • 曾来过你的世界

    曾来过你的世界

    有的人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哪有心心念念的久别重逢,更多的是甜蜜的回忆及可望不可及的和幻想。
  • 我的末日像日常

    我的末日像日常

    末日到来,但是我过的日子好像不是末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