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气温渐渐变冷,清晨的太阳出来的比平时要晚的多,但有些人家的灯火却早已亮起。
夜家原提着油灯来到仓库,将墙上的烛台点亮,然后伸了伸腰,活动了一下手臂。
“孩子他娘,开工了。”董素清听见丈夫的声音,回应道“等会儿,孩子们刚起来。”
夜家原没有等,自己先动手将仓库里的米扛出去,过了一会儿,吃完早饭的董素清和夜安、夜杉也上来帮忙。
天空上星月犹在,但夜家人已早早开始了他们忙碌的一天。几年前,夜家人不过是小林村一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家,一年到头不是吃山里的野菜就是吃田里种的土豆番薯,生活极其拮据,贫困潦倒仿佛就是他们一家的代名词,然而上天似乎并没有抛弃他们,大儿子夜初背井离乡来到上海闯出了一番事业,不仅自己的建筑公司做的风生水起,还娶了纺织业龙头金氏的小姐,事业婚姻双丰收。出人头地后的夜初并没有忘记远在家乡的家人,这几年他但凡有些余钱就会寄一部分到家里,从最初的几十元到几百甚至上千,这些钱彻底改变了夜家在村里的生活,不仅天天有米吃,就连吃肉也能随心所欲了,眼见家里生活越来越好,夜家原不愿意总是靠大儿子的钱接济,决定带着妻子、二儿子和小女儿一起搬到了青山县县城居住,夜家原买下了一个临街商铺做起了米铺生意,夜家原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只开了一间铺子,铺子后面则是仓库和他们的住所,如此便把居住和生意合并在了一起,夜家的暴富一下子在青山县传开了,羡慕的声音、嫉妒的碎语接踵而来,然而正是这种连锁反应反而让夜家的米店成了县里的明星,不少人说夜家卖的米有财运,吃了可以转运发财,虽然传言说的很悬,但这也为夜家的生意带来了不少益处。
夜家原带着妻子和一对儿女把今天要卖的米都搬到了铺里,然后打开了米铺的门,一道微光照在门槛上,黑夜终于离去了,太阳从东边的山里慢慢爬了上来,如孩童起床一般。
“都累了,擦擦汗洗洗脸,面煮好了。”董素清从厨房里端了四碗面出来,上面还有昨晚剩下的一些肉丝和煎蛋,这是四个大碗,每碗都很冒,这夜家人似乎是前半辈子饿怕了,现在的他们无论男女大小都特别能吃。
夜家原边吃边说道“冬天了,天亮的越来越晚,早上冷的要命,你们要多穿点,老二老三,你们以后可以晚点起来,我和你们的娘能忙得过来。”
夜杉道“爹,我们不睡懒觉,可以早起的,我们帮忙,你们能轻松些。”
董素清道“不就这点活儿,有啥轻松不轻松的,你们现在要以学习为重,起来的早了,在学堂容易犯困。”
夜家原道“就是,多亏了老大,现在咱们家里条件好了,你们也能上学堂了,这个机会可不容易,想想整个青山县,家里能供娃上学的有几个,现在你们要好好学,其他的事都放一放,等以后再把你们送到省城读书。”
夜安道“对了爹,说起大哥,他昨天好像又来信了吧。”
夜家原道“哦,差点忘了给你们看,今年老大会带着媳妇回来过年,我和你们娘商量了一下,把后院东边那件屋子收拾出来,让他们两口子住。”
夜杉道“我听说嫂子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比咱县里的富户黄家还有钱,她不会瞧不起咱们家吧。”
夜安道“这应该不会吧,她既然瞧得起哥,那就知道我们家的情况。”
董素清道“不管怎样,新媳妇进门总不能让人受委屈,现在家里有些余钱,不如拿出一些把后面的屋子好好装修一遍,咱们的面儿就是老大的面儿,不能让老大丢面儿。”
夜家原点了点头,道“说的是,回头我就去安排,不仅那间,整个屋子都翻一下,新年新气象,图个吉利也好。”
到了时间,夜安和夜杉挎上书袋离开米铺朝学堂方向走去,出门不久,就遇上了老刘头。
“夜安、夜杉,又去上学啦。”老刘头给这两个孩子打了个招呼,说是孩子,但二人早已个子不小了,夜安已经快十八岁了,而夜杉也满十六了。夜安礼貌性地点了下头,而夜杉则直接把头扭了过去,一脸的不满,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老刘头的女儿刘英曾经是夜初的青梅竹马,结果刘家父女嫌贫爱富,将刘英嫁到了黄府当少奶奶,夜安的性格比较文静,虽然心里不喜欢刘家人,但面子上却不失礼节,但夜杉却是个直肠子,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心情全写在脸上,便有人调侃夜杉像个男孩子,夜安反而像个女孩子。
老刘头见夜杉对她甩脸子,也把脸垮了下来,旁边一个过路人笑道“老刘头,你看这夜家孩子都不爱搭理你,现在夜家有钱了,你后悔没将女儿嫁过去了吧。”
“去去去,大清早废话真多。”老刘头挥了挥手,一脸不满地朝黄府走去。
他一进门,便看见一个穿着旗袍的妇人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被黄府赶了出来,还连同把衣箱扔了出来,老刘头纳闷,这两人穿的人模人样看着挺有钱的,怎么会被拒之门外,他向管家一打听,原来这二人是黄老爷黄济世的弟妹和侄女,黄老爷的弟弟原本在上海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前段时间因为私藏白面被警察抓了,不久后便枪毙了,家产也被曾经生意场上的伙伴给霸占了,可谓家破人亡,而留下的这对孤儿寡母无路可走便想着投奔远亲,可没想到人情比纸薄,黄济世拉不下面子便躲着不出面,却又让他那刁蛮的妻子吴氏将那对孤儿寡母给打发了,可怜这对母女,前路茫茫,无以为家。
老刘头来黄府找刘英聊天,此时的刘英虽然才二十出头,却早已没了那种少女的灵动,头上带着好几根各色的珠钗,双手都带着翠绿玉镯,一身贵妇样儿,老刘头道“女儿啊,你这件衣服是新买的吧,没看你穿过。”
刘英道“对啊,这是昨日在街上顺路买的,怎么样,好看吗?”
老刘头道“好看,一身贵气,一看就像少奶奶,只是你这衣服买的是不是太勤了,一件衣服就没见你穿过三次。”
“那有什么关系,这黄府有的是钱,买两件衣服算什么。”刘英道“只是我婆婆那个老家伙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买衣服要念,买钗子也要念,就连吃饭没摆好姿势都要唠叨,说白了就是嫌弃我是山里来的,还一直没有给黄家生儿子,故意挑刺,死老太婆。”
老刘头道“你也别气,那老姑婆就那样,仗着自己以前是什么王爷家的格格,也不瞧瞧大清朝早就亡了,她娘家也都被革命党杀成绝命户了,还那么嚣张,还有他那宝贝儿子,这都娶了八个姨太太了,一个儿子都没生出来,怪谁,还不是他那儿子里面不行。哎,现在真他娘的后悔,早知道当初就多熬两年,把你嫁给那姓夜的不就好了。”
刘英道“爹,听说夜初在上海做生意发达了,是真的吗,不会是道听途说吧。”
“这事儿不用怀疑。”老刘头道“你看看那夜家米铺,店不大,生意还特好,这财运就差刻脑门上了。”
刘英叹息道“本以为他是个没出息的小子,没想到他运气这么好,才区区几年就翻身了。”
老刘头道“听说夜初是在上海发达的,上海可是寸土寸金,搞不好他现在的身家比黄府还多。”
刘英道“多也好,少也罢,世上没有后悔药卖。”
老刘头道“对了,这一进门就没见到咱姑爷,人呢?”
“他……”刘英冷言道“他还能在哪儿,估计这会儿又在青楼哪个房间抱着姑娘睡大觉。”
刘英的丈夫黄安民是黄府的独子,人称黄少爷,从小便受到父母的溺爱,不可一世,在县里更是一个小霸,不仅不务正业,还特别好色,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各色女人,这些女人虽然长的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贪慕富贵,而黄少爷正好合了他们的胃口。
青山县的妓院可谓黄少爷的第二个家,这里不管白天晚上都会营业,这日,黄少爷和一个姓杜的浙江商人在妓院二楼的包房里谈事情,旁边还陪着四个花枝招展的姑娘卖弄风骚,黄少爷道“在省城合资建厂,这可不是个小事。”
杜老板道“当然不是小事,小事又怎么会找我们聪明的黄少爷谈呢。”
黄少爷听后喜开颜笑,“杜老板真会说话,就冲你这句话,我帮你去跟我爹说说,只不过,我爹会不会同意,这我就不敢保证了。”
杜老板道“黄少爷是人中龙凤,想必黄老爷也一定是慧眼识珠之人,有你们这样能干的父子,我相信,黄府一定会一直兴旺下去。”
“哈哈哈,说得好,来,我们干杯。”黄少爷对杜老板的印象非常好,他把杜老板找他合资建厂的事告诉了他爹黄老爷,因为合资建厂是大事,投入的钱定然不少,所以黄老爷没有轻易下定,但这个杜老板又是青山县警察局局长王成刚介绍的,王成刚和黄老爷是拜把子兄弟,靠着黄老爷的资助坐上了局长的位置,之后还认了黄少爷当干儿子,可谓亲上加亲,黄府和王局长相互勾结发了不少财,因此才成了青山县首富,按理说他们利益共存,没道理坑对方,可是出于谨慎,黄老爷还是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因为他也不想让挣大钱的机会白白流失,于是黄家父子便再次约了杜老板和王局长出来吃饭。
黄家父子和王局长早早地就到了,可杜老板却迟迟没到,黄老爷道“王兄,你这介绍的人架子也太大了吧,可不可信呀。”
王局长道“这人是我的老相识了,认识好多年了,可信是绝对可信的,现在还没来估计是他太忙了吧,毕竟人家生意那么大,总不能每天就等一顿饭吧。”
“来了。”黄少爷喊道,只见杜老板坐着一辆黑色洋车在饭楼下面下车,上楼后,杜老板道歉道“不好意思,事太多给耽误了,黄老板,黄少爷,没耽误你们吧。”
黄家父子虽然心里不悦,但面子上自然不会计较,但王局长却黑着脸道“老杜,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吧,黄老板父子是我的家人,我好心给你们牵线搭桥让你们有挣钱的机会,你却让我们在这儿玩迟到,看不起我?”
“诶,哪里敢呀。”杜老板道“我当然知道王局长和黄老板的关系,我怎敢故意怠慢,实话跟你们说了吧,刚刚迟到是因为省城有个姓吴的老板来找我,也是想和我谈合资建厂的事,本来我是想同意的,只不过我既然答应了等黄少爷等黄老板的回复,我就不能食言啊,做生意可得以诚信为本,况且还有王局长您在这儿,我可不敢得罪您,这不,我跟他说印鉴忘了带,还有两天才寄到,寄到就签约,把他打发走了,我才火急火了地赶来这儿,你看我满脸汗的,气都还没理顺。”
黄少爷道“他妈的,那什么姓吴的也敢和我们争,杜老板,我们黄家现在就和你签约,然后让他滚蛋。”
“慢。”黄老爷冷静的说道“看样子想和杜老板合作的人还不少,杜老板,在家里小儿没和我说清楚,这合资建厂到底怎么做。”
杜老板从公文包里取出几份文件递给了黄老爷,道“我们公司派人调查了附近各个城市的情况,发现你们这边根本就没一个固定的西药厂,所有的西药都是从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里发货,有的居然还从海外发货,本来西药就不便宜,再加上长途的运输成本,这就投入更多了,所以啊,我们才动了合资建厂的念头,你们这附近大山众多,有许多制药的原材料,这些都是无主的,在这里建厂,光是成本就能省下不少,如今万事俱备,只差一个熟悉当地药材分布的合作商了。”
黄老爷道“西药?我们黄家是中医世家,祖辈上是给宫里当御医的,向来只卖中药,这附近一代也只有中药卖,西药怕是不好卖吧。”
杜老板道“不,这恰恰是最重要的,没人卖,才能抢先甚至垄断市场,中药虽灵,可药效来的慢,西药虽贵,可药效好,而且药效也来的快,西药刚来那会儿,中国人说它是洋鬼子的毒药,吃了会怎么怎么的,有钱的没钱的都不敢吃,可现在呢,在像上海、南京那些大城市里,西药店越开越多,医院里的西药更是随处可见,一个个抢着买跟挖金似的,可卖中药的呢,越开越少直至关门,这就是时代,就好比刀子取代木棍,枪杆子取代刀子,大势所趋,你们这边现在没人卖西药,但未来,我敢保证卖西药的肯定比卖中药多,为什么,因为整个中国的风向标都是由大城市到小城市,变化说来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