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6300000010

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

第十节 外祖父家的基本情况

蓟县人通常称呼母亲的娘家为“姥家”,称母亲的父亲(外祖父)为“姥爷”,称呼母亲的母亲(外祖母)为“姥姥”,对母亲的叔叔和大伯则依照其在弟兄中的年龄排序,分别称呼为大姥爷、二姥爷、三姥爷等,对母亲的婶婶和伯母则以其丈夫的排序分别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三姥姥等。

我母亲的娘家是蓟县洇溜乡王庄子(后改名富王庄),位于县城西南,距城里八华里,东侧和北侧与城关镇的何庄、辛庄子、西大屯等村接壤。这个庄不大,1980年“散社”前只有二个生产队,六七十户人家,三四百口人。耕地的土质较好,粮食的产量比较高,社员们的生活比较富裕,所以那年代才改名“富王庄”。2012年,这个村被列入蓟县新城规划的范围之内,全村农户先后拆迁,搬进新区住楼房,这个村和附近的城关镇的几个村庄一样,都逐渐消失了。

(一)外祖父家族的传承情况

别看我姥家这个村的名字叫王庄子,其实全村只有刘、张两大姓氏,没有其他姓氏。据说早年是姓王的人家在这里开辟的村址,刘、张二姓是后来置买的王姓人家的财产,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王姓人家不发旺,男丁人口渐少,最后没有传人了。

其实,刘张两姓人到这里落户的时间也不太长远,老刘家到我外祖父那辈才是第三代。我外祖父的爷爷是自己到王庄子来的,在这里娶妻生子。到外祖父的父亲那辈是亲哥四个,这就形成了刘姓家族的“四大门”。到我外祖父这辈的堂兄弟们是哥九个,他们的弟兄排行是统一的。到第四代——也就是我舅舅这辈,同一个曾祖父的弟兄二十多人了(各代的女孩子未计算在内),虽然弟兄们还没出“五服”,但是这“四大门”已经单独排行了。小时候我随母亲住姥家时,见到大人就要打招呼,让我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三姥姥”的都有,但没有重复的称谓。可是,我舅舅那辈人中就有重复的称谓了。如我称“大舅”的就有三个,刘瑞、刘真和刘功,其中刘瑞是我母亲的亲哥哥,刘真和刘功都称我母亲为“二姐”。不记得刘真是哪位姥姥的儿子了,只记得我称刘功的母亲为四姥姥。到了第五代——也就是我的表兄表弟这一辈,人口就更多了,不细算谁也说不准了。

我姥爷是“大门”的,他们这门只有弟兄两个,包括我姥爷刘尚达(在哥九个中排行第五)和老姥爷刘尚丛(1912——1992年,在哥九个排行中为最后)。

我姥爷刘尚达,生于1888年,病故于1946年,享年59虚岁。我姥姥刘康氏(城南马圈头村娘家)生于1889年,病故于1942年,享年54虚岁。

我姥爷姥姥结婚后,于1905年生我大舅刘瑞(1905年至1980年,享年76虚岁);1909年生我大姨(少年病故,无大名);1913年生我二舅刘荣(1913年至1993年,享年81虚岁);1924年生我母亲刘凤霞(1924年至1977年,享年54虚岁);1927年生我老姨刘素珍(1927年至2013年,享年87虚岁);1930年生我老舅刘增(1930年至2019年,享年90虚岁)。

我大舅刘瑞只有一个儿子刘文良(1933——2003),刘文良有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我二舅刘荣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刘文栋(1951——今),刘文栋有二个儿子。

我老舅刘增有五个女儿。

在旧中国医疗事业不发达,平时不讲检查身体,得病后只能请中医把脉、扎针、拔罐、或者熬草药汤子喝。有些慢性病请中医治疗还可以,遇到急病中药就不如西药效果好了。加上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缺乏保健食品,许多人营养不良,所以寿命都比较短,尤其是男性因体力劳动强度大,寿命更短。我小时候住姥家时,我姥姥那辈的九个“姥姥”中,被称为“大姥姥”、“二姥姥”“四姥姥”及“老姥姥”等多数的姥姥都健在。可九个姥爷中只剩三姥爷刘尚庸和老姥爷刘尚丛了,刘尚丛病故于1990年,是他们那辈人中离世最晚的。

我的舅舅和妗子们那代人都赶上了新社会,生活比以前提高了,寿命也延长了,其中我二妗子享年88岁,比我姥姥他们那辈人要幸福多了。

可惜的是,还没等我出生,我的姥姥和姥爷就已辞世,这也是我的一大遗憾。小时候听母亲说,我姥姥就是在54岁那年(1942年)因为得了急性痢疾,大概是肠胃急性发炎,肠子拧个儿,肚子疼的厉害,一天拉许多次稀屎,后来就拉绿水,吃了中药也没管事,不几天就折腾死了。我姥爷平时身体挺好,没感觉有什么病。59岁那年(1946年)秋天,一天上午步行到蓟县城里赶集,下午一点多才回到家里。在家吃些锅里温着的留给他的午饭,又去村西场里看人家摔花生,还吃了点生花生。大约下午四点回到家里,拿起笤帚打扫院子,刚扫了一半,就突然摔倒在地,紧咬牙关,停止了呼吸。他的妹妹,也就是我母亲的姑姑当时正在屋里做针线活,听见院里噗咚一声,立即下炕,到院里把他扶起来坐在地上,“大哥咋啦?”“大哥醒醒”的怎么呼唤也没有反应。现在看来,我姥爷大概是因急性心肌梗塞而猝死的,如果平时能够做心电图检测,查出有冠心病的症状,及时治疗和预防,也许不至于突然死亡。我姥姥患的急性痢疾,现在根本不算什么大病,注射点氰链霉素或是吃些合霉素、氟哌酸之类的抗生素药物就行了,根本死不了人。

(二)外祖父家的经济生活状况

我姥爷和我的三个舅舅小时候都没念过书,我母亲她们姐妹三个都是从小学习做针线做家务,自然更没上过学了,全家人都不识字。我大舅刘瑞、二舅刘荣从小就在家里务农,一辈子没离开庄稼地,我老舅刘增也是从小务农,1947年参加解放军后在部队学文化,才算个识字的人。我姥爷姥姥和大舅二舅大妗二妗,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民。

在小农经济时代的旧中国,农户们之间的经济差距是随时产生的。

我姥爷的祖父在世时,家境一般,靠耕种土地自给自足,相当于中农的样子。

到我姥爷的父亲那辈,四个同胞兄弟,开始分家单过时,分得的家产是一样的,房子和土地都是一般多,也都可以自给自足。

经过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之后,因为各家的子女和孙子女的数量不同,人口少的家庭依靠分家时的祖传家产,也就是房屋和土地,还可以勉强维持生活。人口多的家庭,就需要增加房屋和土地了。所以,后来四大家的房屋和土地的数量就有多有少了。在四大门分成尚字辈的九小门时,各家的家产就差距大了。再有就是四大家的子女和孙子女在体力和智力上也是不同的,虽然我姥爷他们堂兄弟哥九个都是农民,可是在经营土地和管理家庭的能力方面也是不同的,有的经济效益好些,靠勤俭持家,积攒钱财,可以多购置些土地,有的家庭只能维持日常生活,没有积蓄,也没钱添加房屋和土地。因此,到我姥爷那辈,一爷之孙的堂兄弟哥九个就不一样了,出现了贫富差别和两极分化,有的成了地主,有的成了富农,也有的成了中农,还有的成为贫农。

我姥爷在世时,与堂弟刘尚庸(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合住在一个三进(三层正房)的四合院,也就是纵深型大宅院,最前面的一层四破五正房是刘尚庸家的,后面的前后两层四破五的正房,是我姥爷家的,每层正房的前面小院里,还有东西配房,都是普通的砖瓦房。最后边那层正房的后面也是一个小后院。

我姥爷的胞弟刘尚丛,也就是我老姥爷家,住在刘尚庸家路南西侧的一个小院内,只有一层四破五的砖瓦房。刘尚丛无儿无女,就老两口过日子,最初想等我老舅刘增成年后继承他家的家产,到他家去娶妻生子,为他们养老送终。因为我老舅去当兵了,就和他们解除了过继关系,他们老两口就一直单独生活。1980年生产队解散后,我二舅刘荣承担了对老叔老婶家耕种土地和养老送终的任务,继承了刘尚丛的家产。

四大门分家时,各家院子的外边还有“场”(打轧晾晒庄稼用的空白地),有几家共用的水井和碾棚(两间敞篷厢房,里面有碾子和磨)。

我姥爷刘尚达家也有自家的猪圈,可以养两三头猪和十几只下蛋的母鸡,但是没有牛驴等耕畜。村边有块菜地,还有十几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豆类作物。

那时没有科学种田,土地产量低,平均一亩地产二百多斤粮食,除去交公粮尚可够自家食用,没有多少余粮可卖。庄稼秸秆主要用来烧火做饭,一部分作物的枝叶可以作饲料喂猪喂鸡。菜地种的菜地里的蔬菜主要为自家吃,春夏秋三季吃小葱、韭菜、菠菜、黄瓜、豆角、茄子、南瓜、冬瓜、角瓜等季节性蔬菜,冬季只能吃秋后储备的萝卜和大白菜了。当然也有的人家把黄瓜、豆角、茄子等腌制起来或用水煮半熟后晾晒成干菜,留着冬春季节食用。总的看那年代既没有暖棚蔬菜,也没有冷藏蔬菜,北方冬季和初春的新鲜蔬菜品种是比较单调的。

我姥爷家和许多小农家庭一样,除了烧柴、吃粮食和蔬菜不用花钱买,作衣作鞋用布料,平时做饭需要的油盐酱醋等调料,过年过节吃的猪肉、鱼虾等,也需要花钱购买。家里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卖猪卖鸡蛋,因为过去没有专门的养猪场和养鸡场,市场上的猪肉和鸡蛋都来自农民家。那时农户养猪不为自家宰杀吃肉,而是卖给屠户,养鸡下蛋部分自家食用(过年过节和来客人及自家人生病时才舍得吃鸡蛋),大部分赶集时卖给城里人食用。虽然每年靠卖猪卖鸡蛋收入的现金并不多,但是那是老百姓穿的衣服鞋袜以及炕上铺盖的被褥都是粗布的(官员、贵族和财主们用绫罗绸缎),价格便宜,而且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花不了多少钱。那年代农户吃的植物油都是用大豆、花生和芝麻来换,而且油盐酱醋等调料需要的也不多。因为过去农家除了过年过节外,平时不炒菜只熬菜,只放盐不放油或者放很少的“浮油”(不放底油“嵌锅”,只在菜汤表面放一点点植物油),一瓶香油可以吃一年。花椒大料酱油醋等用的也不多,所以也花不了多少钱。

因为过去不讲科学种田,地里的农活也不多,家里的土地由我姥爷、二舅为主耕种,我大舅给本村大伯(我姥爷的堂兄)刘尚礼家扛长活(当长工),每年挣些工钱也可补充家用。所以,土地改革时,我姥家的成分是“贫农”,而被我称为大姥爷的刘尚礼家则定为“地主”。此外,在我姥爷这些“尚字辈”的九大家中,也有的被定为富农、中农和下中农。

小时候常听我母亲讲述她娘家的情况,按照她所谓的传统说法是,老刘家四大门的老哥四个刚分家时,本来的富裕程度是相同的,家产也是平均分的。十几年之后,这亲哥四个家庭的土地就有多有少了。到尚字辈的堂兄弟九人时,四大家又一次分家变成了九家,这九个堂兄弟之间可就出现了阶级分化了。

我母亲说,那几户被定为地主富农的人家,是头脑聪明,出文化人,家里有人在外边上班挣钱,是能挣钱会过日子,所以才置买的土地多,盖的房子好。因为家里的儿子在外边上班挣钱,家里的土地多劳力少,就需要雇佣长工或者短工了,所以就被定为地主富农了。像我姥爷这些混穷了的人家,是没文化没本事,过日子不会算计,只会“土里刨食吃”,除去种庄稼挣不来别的钱,所以才受穷,家里劳力多,可是土地少,劳力有富余,我大舅才出去给人家扛活。可是共产党是替穷人撑腰的,土地改革中混阔了的人家倒霉了,穷苦人家乐了。土地改革中被定为地主成分的刘尚礼,就被贫农团的群众乱棍打死了,多余的土地也分给穷人家了。

外祖父他们刘姓家族的传承分化情况,表明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中,优胜劣汰的竞争现象也是存在的。经过三代人的不同治家经历,在同一个曾祖父的弟兄叔侄中,就已经分化成不同的社会阶级成员了。

按照我母亲的看法,其实刘尚礼对庄里人也不坏,平时不欺负穷人。我大舅给他家扛活,吃的比在自己家还好。

而我姥家日子不富裕,平日里早晚光吃粥就咸菜,中午也不是总有热菜,而是咸菜条、葱蘸酱。过节买的肉少,吃不够。所以,我大舅说“扛活”期间吃的比自家好。

从生活水平上看,我姥家虽然也是贫农成分,但是比我们老孟家的日子还要好一些。他们家的土地虽然不算多,但是土质好,旱涝保收,还可以种麦子。打的粮食基本够吃,不用市上买粮食吃。他们家也是粗粮多细粮少,除去过年过节和遇到红白喜事外,日常吃的就是玉米粥、玉米面贴饼子、高粱米、小米干饭、大白菜、小白菜、菠菜、韭菜、豆角大葱等粗粮素菜。

过去的白面、大米、小米都不多,生孩子坐月子的产妇才吃小米粥,有病的人吃点大米粥。平时吃杂豆面的面条汤,病人或者过节时才吃白面的面条汤。平常日子不能吃肉,一来是吃不起,二来是老百姓家庭平常日子吃肉,会被左邻右舍讥笑为“不会过日子”,“馋嘴败家”,被人瞧不起。所以,只有家里遇到红白喜事、过年过节才能吃大米白面,吃肉吃蛋。因此,细算起来,每年吃细粮吃肉吃蛋的天数实在有限。

过去,农村除去结婚、死人所谓的红白事、给新出生的孩子办“十日”或者“满月”,给老年人办“生日”之外,每年还有固定的节日。包括: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祭灶,吃糖瓜(核桃大圆球状的水果糖),中午吃一顿白面和豆面混合面素馅饺子;然后开始烝几大锅玉米面豆馅饽饽,(富裕人家是蒸白面豆沙包)准备正月初六以前吃。腊月二十九(小月的二十八)中午,吃一顿白面素馅饺子;过春节那天中午,大米干饭粉条炖猪肉、再炒几个菜;三十晚上吃饺子(白菜猪肉馅);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和初五的早晨,吃白面肉菜混合馅饺子,中午吃玉米面豆馅饽饽和剩饺子。正月十五元宵节,早晨吃饺子,晚上煮元宵(汤圆)。出正月以后,还有三个大节日。即四月十五“过庙”(也称庙会,和过节一样休息一天吃顿“好饭”。但不同地区,庙会的日期不同,蓟县城里是每年四月十五过五名山庙,而马伸桥是三月十八过龙山庙);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三个大节日的中午,都要吃大米干饭,粉条炖肉,再炒点菜,有的也喝酒(过去许多穷人“不会喝白酒”——嫌酒辣没兴趣)。另外,每年还有八个小节日。即二月初二“龙抬头”,要吃顿白面,或蒸馒头或包饺子(富裕人家也吃肉)。还有农村讲究“头伏包子(馒头或菜馅包子)二伏面(面条)三伏烙饼炒鸡蛋”,“立春烙春饼,立夏煮鸡蛋,立秋添秋膘,立冬抗严寒”。这七天的中午也是应该吃白面或者大米饭,富裕些的人家也要吃肉,穷人家炒点鸡蛋,没有肉,酒则是根据嗜好而定。这样一算,普通人家每年在节日里吃大米白面的日子,只有十九天。

虽然我姥家也是每年除去过年过节那十九天可以吃细粮以外,平时没有红白喜事都是吃的粗粮。可是我姥家吃的粗粮基本上是净米净粮,谷糠麸皮都喂鸡喂猪,不像我们老孟家有时连麸子(麦麸子和榆树钱、菠菜等拌在一起炒着吃)高粱壳和谷糠(高粱面、谷子面贴饼子)都吃了。而且,我姥家住的是低档砖瓦房(墙体是砖与土坯混用的),我家住的是茅草房,墙体都是碎砖头堆砌的,所以总的看我姥家比我们孟家还是要富裕些。

为什么我大舅刘瑞说在扛活时吃的比自己家要好呢?

因为过去当长工都是一年定一次合同,讲好一年多少工钱,东家管吃管住,立冬散活结账的。开春上工,长工们开始在东家(雇主家)吃住,立冬放假(俗称散活)拿钱走人。平日里早晚吃粥就咸菜条,也有些干的,中午吃玉米饼子、小米或高粱米干饭,或炒菜或熬菜,总有热菜吃。在此期间还要吃“八大顿”,即“过庙”、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算三个大节日,还有头伏、二伏、三伏,立秋和立冬五个小节日。大节日要吃大米白面和粉条炖肉,还要有炒菜,也有的东家还给点酒喝。另外有五个小节日,俗称头伏包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即头伏那天中午要吃馒头和炒菜;二伏那天中午要吃捞面,肉丁炸酱或鸡蛋打卤;三伏那天中午要吃烙饼炒鸡蛋。立秋添秋膘要吃点肉,立冬吃散伙,也是大米白面粉条炖肉等。在这些节日里,多数农家虽然也要吃大米白面,吃些粉条炖肉或炒鸡蛋,可是往往猪肉少粉条多,鸡蛋少蔬菜多,数量有限,不能管够吃腻。而地主家给长工过节要求是吃肉管够,否则的话,长工到地里干活时暗中糟蹋庄稼,会给东家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那些有远见的东家,为哄长工高兴,积极干活,在过节时都要显示出大方的样子,让长工吃好吃饱。

另外立冬这天,扛活的长工放假,财主家给长工“吃散伙”,粉条炖肉要管够。不然的话,第二年扛活的穷人就不愿意到你这家来了,总愿意去给吃的好的东家去扛活。地主为了笼络长工,就多买些肥肉让长工吃个够。

(三)外祖父家的社会环境状况

我姥家虽然距离县城并不远,才八里地,但是在旧社会城里城外的社会环境差别却是很大的。从经济环境看,城里的商家店铺多,买什么东西都方便,平时买生肉熟肉,熏鸡香肠,买鱼买虾,请医生看病到药铺买药等都方便。而城外除去邦均、侯家营、马伸桥、别山、上仓、下仓、下营等集镇之外,其他农村里都没有商铺。虽然吃粮食吃菜可以自产自吃,吃鸡蛋、吃活鸡自家也有,但是买鱼卖肉就不方便了。

再有从道路质量看,城里的街道都是用石灰、黄土和碎沙石铺垫碾压的,路基坚硬,没有车辙(铁瓦车压出的深沟),下雨不陷脚(一踩一个脚窝)、不沾泥。我姥爷他们庄的土路是纯粹的泥土路,不仅路面窄,平时路面上还有两道大约十五到二十厘米深的车辙,也就是铁瓦车轧出来的深沟,下雨时以及雨后一段时间内,人走在路面上要沾两脚泥。雨后更长的时间内,车辙里存留积水,赶大车经过时要溅在腿上好多泥点子。

还有从文化教育环境看,城里城外也不同,辛亥革命后,拆了大庙改学堂,。城里的几个村都逐渐的有了国家办的小学校,教师工资由国家负担,学生教的学费和书费都不多,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读书,我父亲和叔叔们小时候都读过几年书。而乡下农村,尤其是比较小的村子,没有国家办的小学校,小孩子要读书必须去较大的村镇,很不方便。所以,乡下的农村许多穷人家的孩子都没上过学,我的三个舅舅在家都没上过学。

另外,从治安环境看,旧中国不仅社会上层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社会底层的治安情况也不好。明着闹的有占山为王的山贼,打家劫舍的响马,暗中干的有入户盗窃的,拦路抢劫的、绑架勒索(绑票)的。而蓟县县城有高大的城墙保护,城里有警察巡逻,相对比较安全。在农村,为了维护村里的治安,各村普遍建立了“连庄会”组织,类似后来的民兵组织。由各村按照土地亩数摊钱买枪,青壮年们为连庄会员,根据村子大小不同,每个村有三五杆步枪,十几个或几十个会员,农闲时进行武装训练,每个人都学会使用枪支和大刀红缨枪等武器。出于防盗防抢防火的需要,平时要排好班次,会员们轮流值班(无偿的义务),步枪给值班人轮流使用,夜里要进行守夜巡逻。连庄会的负责人,多数由土地多的财主家的人担任,因为他们摊派费用时出的钱多,按照股份制的规定也应有他们担任“公司董事长”啊,所以,也有人说连庄会组织是地主武装。但是,总的看在维护农村治安方面,连庄会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可是,连庄会的作用毕竟有限,而且是管得了村里,管不了村外。日伪时期,有一天我大舅带着几个扛活的在地里干活时,被几个带枪的人绑了票,蒙上眼睛带到大道(邦喜公路)北面的一个村,关在地窖里二十多天,每天只给一顿饭吃。结果,因为我姥爷家里穷,拿不出钱来,还是东家刘尚礼花了一二百块大洋钱给赎回来了。其实对方就是冲财主来的,因为长工是在东家吃住的,绑走他家长工,东家就得负责花钱赎人。

另外,在日伪时期,蓟县城里城外的政治环境也不一样。从1935年中日两国签订“何梅协定”,河北省东部从抚宁、卢龙到密云、昌平一线的22个县成立“防共自治政府”,国民党的军队和县党部全部撤走,这22个县实际上变成了日本人的殖民地,蓟县也在其中。从这之后,国共两党都在暗地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展抗日武装力量。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冀东地区的抗日运动达到了高潮,当时的口号是: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要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人的出人,组织起来打日本。于是,各村的连庄会就被发动起来,成为组建抗日武装的主要兵员。1938年冀东地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大暴动,建立了抗日政权,从此以后,蓟县就成了游击区。

游击区的特点是,县城和较大的村镇,有日伪军占领,被日伪政府称为“治安模范区”,区域内的老百姓被称为“良民”,过着社会治安相对稳定的日子。而在广大农村则是抗日武装力量和日伪军双方都活动的地方,这些村里的干部(村长)需要两面应付。明着要为日伪军收公粮,暗中还要给八路军交公粮。日伪军为了消灭抗日力量,经常出动兵力到抗日队伍活动的边远村庄去“讨伐”,许多关于日军伪军烧杀抢掠,强奸妇女的暴行、惨案,都是在“讨伐”中发生的。所以,每当得到“讨伐队”要来的消息,游击区村里的老百姓就吓得往村外跑,俗称“跑反”,尤其是青壮年跑的更快。所以,乡下农村里的老百姓过着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怖生活。

我姥家王庄子虽然离县城只有八里地,可也是抗日武装力量经常出没的地方。我外祖父刘尚达曾经是“连庄会”会员,他也参加了1938年的抗日大暴动,成了一名“便衣队”(蓟县参加暴动的抗日部队,因没有军装被老百姓称为便衣队)员,在撤退去北京西面的太行山区途中,部队被日军打散,我外祖父就跑回家来了。我母亲年轻的时候,也接触过抗日政府的妇女干部,学会了好几首抗日救亡歌曲(我小的时候她经常唱给我听),还说那些女干部曾经动员她剪掉“小纂”参加抗日政府的工作。可那时她已经结婚了,不愿落下背弃婆家跟人“跑了”的“坏名声”,没有去参加抗日工作。

据说“闹日本”时,我姥家他们庄也曾经经常“跑反”,尤其是妇女和年轻的小伙子们都吓得跑。有时来不及跑就躲藏在自家屋子的顶棚内,那时多数家庭的房子都是堂屋(外间屋,厨房兼过道)不吊顶,里间屋(卧室兼客厅)吊泥顶棚,年轻人可以登着梯子从堂屋的“山花子”(蓟县人对房柁架中的缝隙俗称)钻进顶棚内趴着或躺着,外人一般想不到这里能藏人。

小时候听我母亲说,“闹日本”“跑反”时,有一次我大舅刘瑞,来不及跑出村去了,就曾经在自家顶棚里躲藏过。那时妇女“跑反”是怕受侮辱,小伙子“跑反”是怕被抓兵(强征当伪军)。青壮年男女都跑了,剩下老的小的被集中到大场听训话,意思是要当良民,别为八路军办事,八路军来了要报告等。同时还要为日本兵烧水洗澡,日本兵就利用老百姓家里的水缸,当做浴缸。让老百姓在家里用大锅烧热水,烧开后用水桶挑来,倒在缸里,兑好凉水,轮流洗澡。北方的农民没有在浴缸或浴盆里洗澡的习惯,用老百姓盛饮用水的缸当浴缸,老百姓当然不满意,可是也不敢表示反对。也可能是因为村子小,距离城里又不远的原因,他们村的老百姓虽然也“跑反”,却没有出现被日伪军烧杀强暴的惨案。

战争结束后,随着蓟县县城城墙的拆除,城里城外的界限逐渐取消,我姥家村庄里的生活环境也起了变化,和城里村子的差距越来越小。

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号召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逐渐提高,我姥家他们村土质较好,是余粮村,每年人均粮食420斤(不是平均分粮食,而是按照人口和工分的比例,适量分配),其中四分之一是小麦(夏粮:7—9月份三个月都是小麦),秋粮大部分是玉米高粱谷子豆子,也有少量的稻谷,人们食用大米白面的日子达到一百多天,比旧社会多吃了许多天。这时期虽然不能说吃得好,但也可以吃得饱。尽管那时的生活水平还不能使大家心满意足,可是对多数贫下中农家庭来说,还是比旧社会要好得多,所以大家还是拥护共产党,热爱毛**。

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小麦、水稻产量也大幅度提高,地里产的小麦就够吃了,还可以用玉米换大米,很少有人再吃粗粮了。而且许多人在农闲时也都经商打工跑运输,增加了家庭收入,吃鱼吃肉吃鸡蛋已成家常便饭,大家对吃饭穿衣已经心满意足了。而且各家电灯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应有尽有,我表兄刘文良、表弟刘文栋的儿子,也是我的表侄子们都买上了小轿车,赶集上店、走亲访友开着小汽车了。这与我姥爷那代人外出靠步行,我舅舅那代人靠骑自行车,我的表兄表弟那代人骑摩托车相比较,简直是美到天堂上了。所以,大家都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比过去的地主富农家强多了。

现在,随着新城建设的发展,我姥家他们村子已经消失了,这些城外农村里的农民,也失去了土地,和城里各村的农民一样,虽然还是农业户口,却都无地可耕种,靠非农职业谋生,住进大楼房,变成城里人了。

同类推荐
  • 向城而生

    向城而生

    本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通过描写在城市化进程大潮中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努力奋斗从乡村向城市发展的生活历程。小说以淳朴善良、坚韧进取的农民石金柱和通过努力读书进城工作的儿女为中心,刻画出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昂扬奋斗的形象,其中亲情与爱情、欢乐与痛苦、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引出了对爱情、婚姻、教育、住房、养老、医疗、职场等社会问题的思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下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本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 婚外不容爱

    婚外不容爱

    人在没有离开尘世时,谁也说不清未来将会发生什么。本来工作顺心、家庭和谐,婚姻稳定的主人公但益恒不经意间发现贤惠持家的老婆暗地里已出轨多年,工作又不顺心,令他性情大变一怒之下辞职却又遭老婆羞辱,生无可怜之下跳河自杀。死容易,生更难。他落魄、失意,在逃离家与愧对女儿的煎熬中不断努力,并结识了三位红颜知已,一方面为了女儿有一个健全的家他想守住初心但夫妻之间的裂痕已无法愈合;一方面逃家自由中又遭遇三位婚外女人的步步紧逼。面对三个独立而有个性的女人主动攻击,他贪恋这种“偷情”的刺激陷入了婚外“情”的泥潭之中,可是,谁想过这种不伦不类纠缠不清的日子呢?熊与鱼掌不可兼得,经过无数次挣扎,他只得做出断、舍、取,那晓得,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该何去何从呢……
  • 电竞的爱情故事

    电竞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电竞的故事
  • 北森农场

    北森农场

    当刚刚大学毕业,准备跳入职场大海遨游闯荡的林木遇上了系统Q,林木的职场梦嘎然而止,转头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 从创造世界开始

    从创造世界开始

    男主本是一个普通的职工男,但是看新闻意外看到怪兽,男主不满这辈子就这么浪费下去,带着自己的所有去寻找怪兽…………却意外踏上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这里男主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热门推荐
  •  我的明星生涯

    我的明星生涯

    那些年我曾是小明星..
  • 异星丐神

    异星丐神

    他战时如魔神再生,平时滑头痞气,危机时沉着冷静,得意时不骄不傲……他只是一个少年乞丐。sorry
  • 异界工程

    异界工程

    这是一个盛行法术的世界,法师拥有着及其崇高的地位,每个人自出生开始,都拥有着成为法师的可能。只有经过元素的灌洗才能拥有成为法师的基础——元素控制,这里有着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能够控制元素后,需要经过不断的修行和历练,才能成为强大的法师。在2100年,一位资质平平的工科生在机缘巧合下,竟然来到了这个全新的世界。他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盛行法术的世界面对科学的冲击,将会有何变化,法术世界会由此崩塌吗?法术世界的科学究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 不知好歹

    不知好歹

    就是不知好歹的爱恋呀!
  • 冒牌男友

    冒牌男友

    莫名其妙成了她的冒牌男友,爆笑燃情的生活开始了!
  • 漆星

    漆星

    她,普通的都市少女,突遭变故,该如何拯救自己。他,有着难以割舍的过去和神秘身份。强抢出来的缘分。
  • 宸云胡不喜

    宸云胡不喜

    本着查清家人被杀害的真相,进而卷入更大的漩涡。一张图纸,两把钥匙,三家守护。朝廷内部波涛暗涌,权力的争夺从未停息。隐姓埋名只是为了掩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终究有一天会重见天日。仇恨可能会蒙蔽双眼,但是会让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装作糊涂的人不见得有多精明,太过精明的人也不见得从不糊涂。“我们从来不害怕得不到真相,但是害怕知道真相后该做如何处置。”
  • 怒吼震九霄

    怒吼震九霄

    烈焰环身玉甲红,扬眉怒吼震苍穹。白虎朱玄常做伴,青龙凤雀四时拥。浩瀚大地,本来太平盛世,因神灵的出现,引发天地异象。
  • 千年小灵狐白了

    千年小灵狐白了

    一次山中采药,一次天劫失败....他在她身体里千年....一狐一猫与她相伴千年~她该如何抉择....我们已融合千年,如若要分开这么麻烦不如让我来吞噬岂不更好~“允千,我已经等你近千年,你却为何要如此伤我..”“此生我只要白了”“你根本都护不住她,她已经不被三界容纳,坠入魔道罢了”“若是成仙护不住,成魔又如何”"小七~不要。不要啊~”白了声嘶力竭,悲痛万分的看着他向自己体内输入自己的内丹,而后消失~多年后,他依然能看到那个曾经山中向他奔跑而来的少女,娇怯怯的喊他“允千,允千”无奈一挥手,所有的幻境消散,看着偌大的宫殿,他仿佛再回想~~~世人皆说,万物归总,皆为修仙,但这修了仙后却撇七情抛六欲,却是为何呢?
  • 御灵王者

    御灵王者

    它们在蓝天白云间展翅翱翔;在高山峻岭中望月吼叫;在平原丘陵上自由自在的奔跑;在丛林花草中翩翩起舞;在江河湖海里畅游弄潮;在戈壁沙漠孤独的行走;龙猿、凤蝶、梦妖云狸、分影狐、墨麒麟、精灵蝶。。。。。。这是一个奇妙、玄幻的灵兽世界。我们的主人公,一位年轻的御灵师,携带一只灵兽太极狐,在不断的磨练中变得强大,最终达到御灵师的巅峰作者的开通群号,有建议可以提出:21006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