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南京。
“什么,陛下真的殉国了?!”
“史大人,是!闯贼入城,陛下不愿受辱,已经在宫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了!”
“陛下!”
众大臣闻言,纷纷扑倒在地,大声嚎哭起来,而刚才为首发问的正是大明王朝设立在南京的那套备用机构——“南京六部”的官员之首——兵部尚书史可法。
而那位报信人,正是刚从北京逃出来的原大学士魏炤,他口中的“陛下”,便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而那个被他们口口声声咒骂的“闯贼”,便是那大名鼎鼎的大顺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
其实崇祯自尽、闯军进京这件事之前已有流言传来,但大家还不敢确信,如今终于坐实了,仍不啻于晴天霹雳,众人哭了好一阵,才慢慢止住了哭声,史可法擦了擦眼泪,哽咽问道:
“魏大人,陛下可有留下遗旨?”
“有,陛下临终遗旨,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现已传遍京城了!”
那崇祯皇帝作为亡国之君,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写罪己诏,所谓熟能生巧,临死这封的水平果然更上一层楼,达到了其毕生最高水平。
鉴于他这会儿已经殡天了,以后恐怕也很难有机会超越自己了,而众官听了,更是感动不已,又一齐哭了起来,纷纷说道:
“陛下果真是爱民啊!”
站在这群人最后面的,是一位高个子的低阶官员,他便是南京兵部六品主事——柳振民,他听了众人这话,只觉得讽刺。
因为不要说那在北方大地上卷起了滔天巨浪的李自成农民大起义,正是崇祯自己一手逼出来的,而就在一年多前,就是现在正在这间屋子里痛哭流涕的这帮大小官员们,刚刚组织了一场对发生在浙江雪窦山地区的“天萌国”起义的残酷镇压:
那些身处鱼米之乡的百姓,本来应该是衣食无忧的,但就是因为忍受不了大明朝崇祯皇帝和各级官员的层层盘剥,才被迫铤而走险,官逼民反,走上了和大明王朝殊死对抗的道路。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年号叫“宗贞”,意思是要对“崇祯”砍头(崇去山字头为宗)剥皮(祯去衣补旁为贞);而国号叫“天萌”,更是要字字压“大明”一头。皇帝要真是爱民如子,能爱出这等惊世孝子来?
想到这里,柳振民突然有些想笑,但此时要笑,脑袋要掉,于是他也识趣地跟着大家大声哀嚎了起来,其实主要是为了那些被官军残杀的浙江百姓而哭的。
大家又这么哭了一阵之后,还是那为首的史尚书先止住了哭声,转而切齿问道:
“那闯逆入京后,都干了什么坏事?是不是又像在宁武关一样,屠戮百姓了?”
“这?这好像倒没有,因为那闯逆说京师是自己开门让他进来的,所以并没有屠城,但他倒是把大内占了!还把宫女分给了部下将士!不过倒是许配为妻,至少也是妾,并不是迭嬲(即轮流发生某种关系)那种。当然!他们得了内帑(即皇帝的私人存银)之后,仍嫌不足,现在正在拷略百官,索要金银,这正是流贼本性!但倒是……倒是没有太过惊扰京城百姓。”
柳振民闻言,长舒了一口气,既为了自己让父亲和岳父两位大明中低阶官员趁京师城破前提前南逃的先见之明感到高兴,也为了京城的百姓们没因为改朝换代受太大损害感到欣慰,至于那些脑满肠肥的达官贵人们,他就不太在乎了。
史可法闻言,则皱了皱眉,鄙夷道:
“想不到那闯贼居然也装起仁义来了。”
史可法此言一出,众官纷纷啧啧称是,而那位衔儿低个儿高的柳主事又再次不切时宜地想到:那李自成的军队还真不用装仁义,因为他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真就是仁义之师,还真就是闯贼来了,啊不,闯王来了不纳粮:他们攻城略地之后,大多只抢官绅,对百姓不仅不抢,据说还会发粮,比起“兵过如篦”的朝廷官兵来,不知好到哪里去了,这才得到了众多百姓的衷心拥护。
莫说远的,就说之前李闯在河南攻克洛阳之后,就曾主动发粮济民,远近百里的百姓都来投奔相应,这件事南京的大小官员们都是知道的,就算你史大人说李闯是装出来的仁义,现在才说是不是也有些晚了?
更有甚者,前不久刚刚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有个叫高杰的总兵,绰号“翻山鹞”,原本是李自成的部下,因为长得魁梧英气,竟然和李自成的老婆邢氏搅到了一起,俩人怕被李自成发现,便干脆叛逃到了明军。
今年初,李闯渡河东征,明朝武将大批归附,而高杰因为同李自成有夺妻之仇,又是队伍叛徒,所以不敢投降,便率部由陕西一路逃到了长江以北。
最可笑的是,当他们进入山东时,见地方百姓对明朝廷已失去信心,反而日夜盼望大顺军早日到来解民于倒悬,为了不受阻拦,同时得到补给,这支官军竟然冒充成了农民军,打出“闯王安民”的旗号才骗进了城!
如今这高杰就在江北,军纪仍旧败坏。既然这朝廷的官军都混到要装成叛军跑路的地步了,李自成甚至喊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并且得到了百姓的热情拥护,你朝廷还好意思管人家叫“贼”、“寇”吗?到底谁才是百姓心中的贼啊?
当然这都是柳振民的个人想法,而众官批判完大顺军后,史可法突然又想起了什么,非常急切地问道:
“那太子呢?太子在哪里?”
“京城失陷,太子和其他两位皇子都落在了闯贼手里!”
史可法闻言大惊,叹息道:
“唉!这可如何是好?若是当初先帝能把太子提前送到南京来…”
就在史可法替先帝悔不当初的时候,他的副手-旁边站着的兵部侍郎吕大器赶紧打断了他:
“史大人,您就莫说当初了,还是说眼下吧,我看眼下三位皇子落入闯贼之手,也是吉凶难测,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以血缘亲疏论,逃难出来的福王和潞王两位小王爷是和先帝最近的皇家血脉,而且都在淮安,离金陵不远,我们应当尽快在其中挑选一个,把他迎来,拥立为帝,依托南京现有的六部,重建朝廷,恢复大明,这样进可以恢复京师,退可以保有江南,最为妥当。”
这吕大器素来严猛,所以说话很直白,而史可法听了这话,也点了点头,但随即又沉吟道:
“那我们应该……”
这时东林党大佬——户部尚书高弘图立刻接话到:
“我看应该……”
史可法闻言,连忙举起了右手,止住了了他下面的话,随后又摆了摆手,示意清场,于是除了史、吕、高和姜曰广等几位高级官员外,包括柳振民在内的其他中低阶官员便都识趣地站到了大堂外面。
———————————————
作者有话说:
对于喜欢快节奏的读者,本书的所有“作者有话说”均可直接跳到下一章
各位同好:
南明史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沉痛的一页,华夏政权在这之前和这之后,都从来没有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完完全全败于外敌之手:古代史上最强大的外敌蒙古帝国,灭亡我们概念中那个弱小的南宋,都用了几十年时间;而近代史上最厉害的外敌,日本,则干脆被我们顶住,并且最终打败了。
而历史上那被长期指责为偏安的南朝,更是传了晋宋齐梁陈五朝,一直等到北方重新变成汉人政权——隋朝后,才被重新统一。
所以这段历史虽然不长,但正如顾先生所说,是一段非常需要总结教训的历史。而在这段汉奸空前猖獗的历史里,华夏民族中那些最英勇分子的民族意识和不屈血性,也从未表现的如此充分。虽然他们现在不怎么被提起了,但我认为,就像抗清义士张煌言死后能够在西湖和岳飞、于谦比邻而居一样,他们那一股血气,早已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有英灵的不朽魂魄一样,深深融进了我们每一个华夏人的血液里,不可分离。
所以我决定写下这个故事,而这个沉痛悲壮的故事将会以柳振民为核心,尝试串联起明清交替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因为当时的人物是形形色色的,所以柳振民的经历也会是跌宕起伏的。从这样一个人物的历程中,我们或许能看到南明小朝廷的败亡之因,但也能看到中华五千年血胤不绝之由。
六镇民
起于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本章勘正:
第一章其实有个背离史实之处,是我后来重翻资料才发现的,即史可法等人知道崇祯死讯时不应该在南京,而应该在浦口,记载原文如下:
崇祯十七年(1644年),史可法听闻李自成进攻北京,率军进京勤王。军队抵达达浦口时,传来北京失陷、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的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失声,以头撞柱,血流到脚上。
我本来想改,但犹豫再三,觉得南京既然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中心,那故事还是从南京开始比较好,另外史可法等人在浦口地区究竟干了什么,待了几天,似乎也不太明确,因此我决定对本章内容暂不做彻底修改了,但仍在此特别指出来,以避免对大家产生史实误导。
而就像这次重翻资料一样,我因水平有限,会经常自行核对资料进行勘误,当然也特别希望能得到各位同好的指正帮助。
而起、晋两处的版本是根据勘误最终修改完善的版本,所以本书请以这两处的文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