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虽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能立悌。夫和之不备或应以不和,犹信不足焉必有不信。倘知恩意相生,情理相出,可使家有参、柴,人皆由、损。
——《戒子通录》
白话
想要儿子孝顺,父母必须慈爱;想要弟弟恭敬,哥哥必须友善。尽管孝顺不一定非得以慈爱为前提,而慈爱却确实能够培植孝心;恭敬不一定非得以友善为前提,而友善却确实能够树立恭敬之心。自己不和善,别人自然会以不和善来回应;就好比自己缺乏诚信,别人也会以不讲信义来回应一样。假如明白了恩惠和情义相辅相成、情感和义理相互依存的道理,就可以使家家都出现像曾参、高柴这样的大孝子,人人都成为像子路、闵损这样的大贤人。
家训史话
魏时的芒慈母,是孟杨氏的女儿,芒卯的后妻。她与芒卯生了三个孩子。芒卯的前妻留下五个孩子,他们都不爱戴后母。尽管芒慈母对他们五人非常好,但他们仍然不爱戴她。于是,芒慈母让自己的三个孩子不能与前妻的五子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食,即便是起居、进退也对前妻的五子给予特殊的照顾。可是前妻的孩子仍然不能与她慈爱相处。正在这时,前妻的一个孩子违犯了魏王的命令,要被处死。芒慈母为此忧愁悲哀,消瘦了许多。她一天到晚奔波,想办法拯救这个孩子。有人对芒慈母说:“儿子不爱他的母亲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为什么还这样为他忧愁勤劳呢?”芒慈母说:“假如是我的亲生子的话,他即使不爱我,我也肯定会救他与危难之中。单单对非亲生子不能这样,那与不懂礼数的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呢?况且他们的父亲因为他们失去了母亲,才把他们托付给我。继母就是母亲,做为人的母亲却不能爱自己的孩子,这能算得上是慈爱之举吗?亲自己的亲生子,而偏废前妻的孩子,这能算是义举吗?既失了慈又不讲义,还怎么立身于世上呢?尽管他们不喜爱我,而我又怎么能不顾道义呢?”于是,她为前妻子诉讼辩罪。魏安厘王听说了这件事后,赞叹芒慈母的德行义举,并说:“后母有这样的高义,怎么能不赦免她的孩子呢?”于是赦免了芒慈母的孩子,恢复他们完整的家庭。从此之后,这五个孩子都非常亲善孝顺后母,芒慈母即以礼义来教育引导他们。在芒慈母的训导下,芒慈母家的八个孩子都成了魏国的大夫卿士。
古训今鉴
中国历来又提倡以“孝”治理天下。俗语说:“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意谓只有学通古书,才能明白古往今来的世道沧桑。这也是治家、治国的一种谋略。芒慈母能推己及人,不仅爱自己的孩子,作为继母能有这样的胸怀和慈善之心实属难得。这样的母亲自然不用担心子女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