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94000000032

第一节 兰花与文化艺术

兰花,高贵典雅、超凡脱俗,清香悠然清润,幽幽的香气,沁心沁肺,令人心旷神怡。兰花花姿优雅,叶态脱俗,千奇百怪。兰花的风韵,是兰花内涵的意蕴和内在 的气质,它能唤起人的灵性,启迪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情感,开启人的智能。中国古代贤能名士多以兰德自律,以兰德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兰花典故

孔子咏兰

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赐即子贡,都是孔子有名的门徒。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原因何在呢?于是孔子举了一系列比喻,说明交友和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作用,最后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和“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两个对比例子,得出结伦“君子必慎其所处”。从此“芝兰之室”就成为良好环境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颂兰美兰的成语。

《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

勾践种兰

勾践种兰之地──兰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确是种兰的好地方。从余姚河姆渡文化层发掘出的陶器可以确定,当时已具备盆载植物之意识及技术,4000 年以后的越国,可以确信越王勾践在渚山种植兰花。勾践种兰不仅有动机,而且有技术保障。 关于勾践在渚山种兰,历史上多有记载,除《宝庆续会稽志》以外,如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也说:兰亭,即兰渚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明代徐渭也在《兰谷歌》中提到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

屈原佩兰

屈原(约前340~前期278),战国时伟大诗人。名平,字原,号灵均,又名正则。楚国人。《史记·屈原列传》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张遭到旧官僚贵族的激烈反对,而他为之依靠的楚怀王又昏聩无能,忠奸不辩。结果信谗言而怒迁于他。到楚顷襄王时,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屈原遭遇穷困,但其志不变,其行更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他将这种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将这种比兴手法作了新的发展,这就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伴,融铸一炉,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因此无论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

郑板桥画兰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

史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他的书法自成一体,隶楷参半,称“六分半书”,具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趣。他的诗反映生活,言之有物,又具形象化,通俗化的特点。以这样的诗书配在写兰作品上,就使他的画更具意趣与真气。他的“三真”是他内心的表露,集中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人……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因此他的画兰,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民胞物与”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他说:“凡吾画兰、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下在安享之人也。”有了这样的襟怀,他的画就有了“三真”。

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鲁迅采兰

鲁迅家几代人都喜爱兰花。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鲁迅在《致山本初稿》的信中讲到“我的曾祖父曾经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鲁迅的祖父、父亲也都养过兰花。鲁迅从小就喜爱花、虫、鱼、鸟,读书之余跟随父亲在天井和百草园广植花草。他曾根据自已的经验、订正过《花镜》中的某些讹误。稍大一点,常约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内府山、塔山采兰。每年二、三月份当兰花开放时,三兄弟常去会稽山、兰渚山、箬山去春游、采兰。一九一一年三月十八日,鲁迅和周建人、王鹤照去游览会稽山下大禹陵。出发前,鲁迅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只油漆马口铁桶和一把铜要大家带上。到以大禹陵,浏览了禹庙、窆石亭,就上会稽山采兰。后来,鲁迅把这次上山的经历,写成《辛亥游录》,刊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出版的《越社丛刊》第一辑上,署名“会稽周建人乔峰”。

关于那次会稽山采兰之事,周建人晚年还经常提起:“老大(鲁迅)采到‘一叶兰’后,兴奋极了,对我说:‘老三,我们真不虚此行!’回到家里,我们小心地将兰花上盆种好。以后,老大应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职,起初他想把兰花也一起带走,但终因路远迢迢而未带去。临行前,他特别关照我,要把这几盆兰花种好。不久,我也应聘去一所学校任教,平时很少回家,后来,‘一叶兰’终于坏死。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二十年代末,鲁迅移居上海,每当惊蛰前后,人们从鲁迅寓所走过,便有兰花幽香扑面而来。在上海他还结识了日本兰友小原荣次郎。小原在东京开有一家名叫“京华堂”的中国玩物经营店,也从事兰花的买卖。抗战前小原荣次郎曾多次到杭州、绍兴、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收集中国春兰。与诸涨富、王叔平等人有旧,并曾想请诸涨富去日本种兰。著有《兰华谱》。一九三一年,国民党镇压左联作家,鲁迅迫避日本开设的花园庄旅店,适逢小原贩兰将归国,触景生情,以友人携兰东归之事,借兰抒情: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兰花史话

二千多年前,自从孔子对兰花“不因无人而不芳,不为穷困而改节”的品格给予了高度评价后,历朝历代的伟人、作家、画家、诗人们养兰、品兰、写兰、画兰、咏兰,为兰花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基础。兰花开始被文人雅士、士代夫所追求植养,被人们称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兰花开始从一种普通花卉脱俗而出,逐渐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更升华成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兰花的魅力就是源自于人们对兰文化寄予的深厚情感,才使得许多养兰人甘愿穷其一生精力为兰花耕耘,兰花的品格同样也体现着历代养兰人的情操和境界。而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兰花只是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赏物,她离平民百姓的生活还很远,如果那时谁提出兰花要进入千家万户产业化发展那就纯属于天方夜谈了。

中国是兰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兰文化是华夏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中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每个炎黄子孙对中国兰文化都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然而要给中国兰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研究中国兰文化这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究竟应如何给中国兰文化下个定义呢?中国兰文化是中国人民历经数千年创造的以中国兰花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包括中国兰花的栽培管理、品种选育、科学技术及鉴赏、兰经济、兰德、兰文学、兰艺术、兰意象、兰展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中国文化与理想追求的结合体,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结晶,是求真扬善颂美的文化。

中国兰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它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它与其它文化相互渗透融合而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兰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华夏儿女不断将自己的价值观融入到中国兰花中去,经反复追求、锤炼和升华,使中国兰文化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理想和道德,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了无处不在的程度,每个中华儿女身上多多少少总会溢透出一些国兰的幽香。国兰是东方文明宝库中活的“文物”,决非供人赏玩悦目的一般花卉,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人们通过国兰来求真扬善颂美,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修养,国兰已成为人品道德、理想追求、艺术修养和科技进步等的物化。这就是国兰魅力之所在,也是中国兰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在世界兰文化中审视中国兰文化,中国兰文化除具备兰文化的基本特征外,还突出表现出悠久性、德性和诗性特征。

悠久性

中国兰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史。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的一支奇葩。花卉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兰花也不例外。据考古发掘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皿上刻有虾脊兰盆景装饰图案。由此说明,在距离5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发现了兰花的观赏价值而加以培养和欣赏。人类认识兰花之始亦即兰文化的起始,中国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认识欣赏兰花,这说明中国兰文化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国兰文化比西方兰文化起源早数千年,是起源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兰文化。

中国兰文化起源后,数千年来经历代名人的推崇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未间断过。它博采华夏文化艺术之长,又丰富了各种文化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诗歌、文学、工艺、园艺、道德和理想等等。

2000余年前,孔子以兰颂美、扬善、求真,创造性地把赏兰同教育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了中国兰文化的地位。孔子将国兰提升到功卓化万民,德贞为君子的高度,开创了国兰欣赏以善为本并求俱化为善的思路。千百年来,善良的中华民族不断将善融入国兰,使之成为人们高尚理念的反映,同时又为提高中华民族美德服务。这种人兰合一的法则成为国兰欣赏的基本法则。

战国时期,屈原吟《离骚》而颂兰,喻兰若美人如君子,兰品似人品,言兰意在自省自修。越王勾贱种兰渚山,知兰可为复国雪耻用,又知玩物会丧志,言兰之功过惟在人心,由此揭示了养兰和赏兰必须树立正确之理念。汉唐历千年,帝王将相、诗人雅士吟诗赏兰均借兰叙情言志。如汉武帝“兰秀念佳人”,唐太宗“风传兰香”,谢灵运“金兰颂友”,李白“为草当作兰”,嵇康“绿叶丽蕊”等。宋代养兰、赏兰、咏诗、吟词、绘画、作文、考证兰蕙和编著兰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赏兰知识和兰艺文化,由此,也逐渐形成国兰欣赏的主线和标准,而且延续至今。元、明两代赏兰,从人格化发展到拟人化,把国兰的欣赏标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清代创立了完整的瓣型理论,使国兰欣赏标准有了质的飞跃,瓣型理论亦是我国人民2000余年来欣赏兰花的结晶。清代是我国历史上兰文化的鼎盛期。近代我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尽管兰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也并未间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兰事业蓬勃发展,兰花协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兰展连续不断举办,兰文化研讨十分活跃,中国兰文化进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诗画里的兰花

兰文学

由于历代名人对兰文化的赏爱和推波助澜,兰花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历代爱兰者,往往植兰、采兰、育兰,同时又赏兰、写兰、咏兰,两者并举,方成雅事,从而形成了名篇如林、代有佳作的兰文学景观。历代咏兰、写兰之作,美不胜收,难以计数,完全可以编一本《历代咏兰文学作品选》的论著。本书仅按文体对历代咏兰名作择要鉴赏,以窥一斑。

屈原在《离骚》中把兰花当成知音和精神的化身、崇高和圣洁的象征来歌颂,兰花成了敢于追求理想,具有善美品位的象征。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人,正象鲁迅所说,自古以来,这些追求理想的人是中国的脊梁。

张九龄作《咏兰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此诗以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性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

苏辙作《次韵答人幽兰》:“幽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薪”。此诗以兰松对比,强调自身修养的保持和提高,揭示了社会学上的一个道理:做人的起点即使很高,如兰如松,但如果不自重自爱,保持操节,同样会变质从俗,为人不齿。

陆游作《兰》:“南岩路最近,饭已时散策。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获。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当们任君锄。”此诗通过对幽兰本性的诠释与赞颂,寄寓自己洁身自好,决不随从流俗的美好品德。

古人赏兰是欣赏人格,画兰更讲究人格修养。郑思肖在宋朝灭亡之后,只画无根兰、露根兰和无土兰,以寄托爱国之情和操节之守。他在传世名作《墨兰图》上题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方?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以表现自己的民族操节。

余同麓作《咏兰》:“百卉千花日夜新,此君竹下始知春。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此诗写出了兰德的高尚,道出了人生哲理。

鲁迅是兰花的知音。在其“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兰展素心。岂惜香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咏兰诗中,我们可以体会鲁迅钟爱兰花的情怀和忠贞坚定的高尚人品。

朱德生前酷爱兰花。其“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咏兰诗,是朱德人格修养的真实写照。

兰诗

历代咏兰诗共有800余首,在我国歌咏花卉诗词中量居首位,是兰文学中最为壮观、最为突出、最能体现兰文化诗性特质的部分,几乎所有的名人、文人、诗人,都有咏兰之作。

陶渊明《饮酒》诗云:“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尚念还,鸟尽废良弓。”此诗以庭兰自喻品质天性,绘景咏物,借花咏怀,抒情言志,道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陈子昂《咏兰诗》:“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此诗以“芊蔚”与“青青”形容花叶的茂盛,以“朱蕤”写花色之美,以“幽独”写花品之美,以“空”字写出了兰花的卓然风姿。

李白《咏兰诗》:“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此诗以兰松怀抱操节相同而相互依存,相随远行,来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张羽《咏兰诗》:“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此诗用兰花清淡素丽的色和清幽持久的香,写出了兰花独具的品格。张羽另一首《咏兰诗》:“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此诗不仅写出了兰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还开创了兰花的整体审美观。

徐渭《咏兰诗》:“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此诗以“一香已足压千红”的名句写出了兰以幽香取胜的特点。

孔尚任《盆兰》:“谁采芳兰江上村?萧斋取供绿瓷盆。齐抽紫干藏肥叶,旋长青苔培旧根。曾否幽人堪作佩,淡浓香味果消魂。闲曹迟起春犹冷,静谱琴声午闭门。”此诗写出了兰香神秘撩人,沁人心脾,令人陶醉销魂的特点。

陈毅《幽兰》:“幽兰在山谷,本身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此诗写出了兰花香的魅力。

齐白石《兰》:“一春谷口雨如麻,水洗风吹叶倒斜。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此诗写出了人兰和谐的意境

宋代曹组《卜算子·兰》:“松所翠萝寒,迟日江山幕。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根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现存赵孟坚《墨兰图》长卷,纸本,纵34.5cm,横90.2cm,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墨缘江观》称此图:“作淡墨幽兰两本于草坡丛草之间,觉清气侵人,笔法飞舞”。上有作者自题诗:“六月湖衡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渐西种,一岁一华一两茎”。此图花叶皆用淡墨撇出,笔法萧散闲淡,松秀明快,含蓄丰富,颇有韵致,虽水墨为之,远胜着色。

现存郑思肖《墨兰图》,长卷,纸本、纵25.7cm,横42.4cm,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此图用水墨绘兰一株,不着地,不画根,构思寓有深意。所撇兰叶,运笔流畅婉转,简逸之中具粗细顿挫变化,恰当表达了兰叶挺拔而又富韧性的刚柔相兼之质。画右自题诗一首:“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方?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此幅诗画相映,具有深沉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亦反映了画家耿直不阿的为人与品格。

古代咏兰花诗、写兰花画最多的当推郑板桥,其兰花诗、画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近百件。郑板桥写兰是写心中之兰,借咏兰与写兰歌唱心声,达到了人兰合一的境界。他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吟诗曰;“竹石幽兰合一家,乾坤正气此间赊;任渠霜雪连冰冻,苍翠何曾减一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

我国历代画兰名家,还有许多,如:赵子昂、文征明、徐谓、石涛、朱耷、汪士慎、李复堂、任伯年、李道坤、骆绮兰等。所有的画兰名家,其实是将欣赏中国兰花的心得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艺术进行再创作。

热门推荐
  • 从遗失的世界逃离

    从遗失的世界逃离

    一段奇妙惊险的旅程!一处只存在于传记中,零星记载的古老神秘酒店!被付之一炬的不详传说死灰复燃!面对深渊幕后的贪婪与奸诈!逃离不详成了最初的使命!
  • 魔源寂灭
  • 城宝图密码之五仙传奇

    城宝图密码之五仙传奇

    记载了羊城已经尘封了千年秘笈和宝物的《城宝图密码》,在即将被公开之际,遭不明势力干预和企图独吞。误打误撞获得线索的少男少女们,能否解开谜题,保全财宝,成就一段传奇佳话?
  • 结夏蝉声代代鸣

    结夏蝉声代代鸣

    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都市草根通过修行逆袭发迹的故事。男主是一个普通的甚至是有些窝囊的都市迷惘青年,他被迫熬夜加班,迫于生活无法辞职;他家境普通甚至有些贫寒,只能躲进狭窄逼仄的家中小空间里寻找心灵的寄托;他因为失恋而丢了工作,甚至被妈妈怀疑有自杀倾向;他年纪轻轻居然吸引不到妞,早早走上一天之内要相亲两场的悲催之路;他各种无奈......就是这么一个无奈而压抑的草根,在内卷中居然逆袭了。而逆袭靠的不是找到一个赏识自己的好老板,攀附了一个大厂,自己这匹良马终于找到了一个伯乐;也不是靠女人上位,找到了一个好丈人;更没有相互扶持努力前行的好哥们。他靠的是一股神力,这股神力不是任何外力,是要靠自己不断去挖掘出来的内在的神力。我们且准备好小板凳,看作者如何铺就这条草根挖掘内在灵性逆袭为大师的人生之路。
  •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万界流,非创世流,第三人称,非第一人称)我从凡间来,更到凡间去。不拘名利场,却在红尘中。血染刀剑未沾衣,滚尘扑面不留痕。仙佛神圣难敌手,移星易宿谈笑间。英雄美人帝王将相,却难免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怪力乱神魑魅魍魉,也不过蝇营狗苟小肚鸡肠。呜呼!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登二十层楼

    登二十层楼

    夜幕降临,昼息夜宵。在安静的角落里,就会出现……出现安静,对。这不是明摆着的嘛。也不是,如果你足够对上墙上暗角的频率,就可以去登二十层楼。这二十层楼是什么,有人说是预测绝密未来的预言,有人说是一幅可以旅行的图卷,也有人说是穿越未来的神奇密码。who cares,只有少数人在极其高兴积极的状态下才会偶然间进入,然后游历一番拼命,但出来后什么也不记得,说里面有未来的高考卷啊,考研卷啊,考公卷啊,世界上最优秀的程序图啊开始瞎掰了。相信这些的只有少年,鸟会思考它怎么飞行嘛?是的,尤其是迷茫又无助的少年少女,有机会走进登二十层楼入口,但很多人都是花了很长时间在楼梯上走,金灿灿的楼梯,走不到头,累的睡着了就被送回来了,在睁眼睛就回家了。不过也不错嘛,省的走几步,哈哈。所以第二十层楼就成了一个就被人们间歇性遗忘又记起的地方。
  • 疯批主神今天回归了吗

    疯批主神今天回归了吗

    表面纨绔背后搞事情的沈知初死的时候拉上了后妈等一堆人为自己陪葬。本以为会下地狱的自己却连续一周重复被杀时的场景,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自称是自己下属的人却要求自己去三千小世界中收集自己的神格,顺便完成一些奇怪的任务。随着力量的回归,封印的松动,往日的阴谋真相渐渐显露……沈知初:“呀~这么快就要结束了?本尊还没玩够呢~”
  • 致遇见

    致遇见

    如果梦想有捷径的话那么这条路一定叫做坚持
  • 我,诸天人皇,契约万界

    我,诸天人皇,契约万界

    知道契约是啥么?是合同,是规矩,是打工仔呀!仙帝?女帝?天帝?还不是给我卖命的?大佬们,你爸爸喊你来签契约啦!不签?打到你签!本想当个昏君,结果成了契约专业户。仙界人人都琢磨着搞他,结果一人一份契约,意外成了仙界皇朝,最终成万族帝朝之人!“在朕面前唧唧歪歪,真当朕苟不起吗!”
  • 重生之我是奖励哥1

    重生之我是奖励哥1

    作者的第一部作品每篇都是独立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