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的药用价值
明朝“药圣”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水仙花条写道:“水仙根味苦微辛,寒滑无毒,治痈肿及鱼骨鲠。花作香泽涂身,理发去风气。又疗妇人五心发热,同干荷叶、赤芍药等分为末,白汤,每服二钱,热自退也”日本《太和本草》称:“水仙花之根去皮晒干研末和以乳汁治眼伤有神效”。据日本《农业杂志》记载:“将根去皮捣烂和以米饭调拌均匀,贴于患处,能治肿痈,对妇女乳房肿痛有特殊疗效”。据《中药学大辞典》记载,水仙花具有去风除热,活血调经的功能,对**病和月经不调有一定疗效。又据《植物大辞典》记载(水仙)鳞茎有毒,可治痈肿。
水仙鳞茎的毒性是水仙鳞茎内含有多种生物碱,近年上海正从水仙中提水仙碱,供作癌临床试验。据南京大学生生物系研究认为:中国水仙之鳞茎与地上部含有的伪石蒜碱和石蒜碱的量较高,这两种生物对搞癌方面有一定价值。美国夏威夷大学的Furusawa等人于1971~1974年的药理研究,证明了伪石蒜碱能延长患白血病脾肿大的大白鼠的寿命,抑制逆转录酶活性。
仙的鲜花含油,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苯甲醛、苄醇、桂皮醇、香草醇。水仙花浸膏、水仙花净油调制的高级花香香精,用于生产香水及化妆品。《本草纲目》和《广群芳谱》记载水仙鲜花“作香泽涂身,理发去风气”。
臭水仙的鳞茎含石蒜碱、多花水仙碱、加兰他敏、力可拉敏、伪石蒜碱、玛兹替定、臭水仙碱。中国水仙含伪石蒜碱、前多花水仙碱、石蒜碱、盐酸前多花水仙碱、异伪石蒜碱、N-氧化石蒜碱、生物碱V。
从樟州水仙离析的总生物碱具有一定的的抗癌作用。以20~30mL/kg腹腔注射,对大白鼠Jensen肉瘤、小白鼠Croker肉瘤及艾氏腹腔瘤均有明显的疗效。
中国水仙中伪石蒜碱及前多花水仙碱盐酸盐,对小麦胚芽鞘细胞延长、酒精酵母分裂、烟草愈伤组织生长表现为强抑制作用。
每日皮下注射可耐受量的水仙生物碱,与其他抗白血病药物比较,可明显延长患白血病小白鼠的寿命。与环磷酰铵或6-氢硫嘌呤合用时,比单独使用这两种药物的效果更好。
水仙生物碱还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鳞茎的粗浸剂,对豚鼠、兔与猫的离体及在体**有兴奋作用,小剂量时可引起紧张度的增加,大剂量时可出现强直收缩。对妊娠豚鼠有明显的坠胎作用。水仙能使鸽发生呕吐,并有兴奋家兔十二指肠的作用。
水仙苦、辛,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治疗痈、疖、疔毒、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结核。
水仙鲜鳞茎1个,洗净,切片,捣烂,敷于红肿患处,每日换1次,可治疗疖肿。
水仙鲜鳞茎捣烂,外敷;同时用金银花10g、半枝莲10g、佛指甲10g,水煎服,每日1剂,可治疗腮腺炎。
水仙花的花香价值
水仙花花香清郁,鲜花芳香油含量达0.20%~0.45%,经提炼可调制高级、我贵香精、香料;可配制香水,香皂及高级化妆品。据有关香料大厂家介绍,水仙香精价格极昂贵,是香
型配调中不可缺少的原料。
水仙花清香隽永,挥发深运而易被吸收,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研究人员,采用水仙鲜花窨茶,制成高档水仙花茶,水仙乌龙茶等,茶气隽香、味甘醇,畅销海内外。
水仙的观赏价值
水仙以翡翠般的绿叶、洁白无瑕的花被、金黄色的副冠、馥郁的香气和婷婷玉立的秀姿,给人们以清透质朴、娟秀文雅的享受。水仙花花期长,袅娜多姿,浓郁芳香。绿叶期长,耐寒性强,品格高雅,花色淡雅多变又较妩媚和芳洌,冰肌玉质,挺粹含娟,久为人们所喜爱。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喜欢栽几盆水仙花,置于案头,清香冉冉,春意盎然,向人们祝贺新春如意,福寿吉祥。水仙在风暮天寒、百花调落时开花,被人们誉为凌波仙子。它只须清水一盆,白石数粒,便会在一尘不染的案头叶翠含芳。它既适宜室内案头点缀,又宜在园林中布置花坛、花境,也宜在疏林下、草坪上成丛成片种植。一经种植,可多年开花,不必每年挖起,是非常出的地被花卉,还可作为盆花、园林材料销售,又可出售鲜花。
中国水仙花素雅清香,历来为我国民间所最喜爱的花卉之一。有关水仙花的诗词、字画、歌赋、民谣、神话等很多,清康熙皇帝曾赋诗曰:“翠帔缃冠白玉珈,清姿终不淤泥沙。骚人空自吟芳芷,未识凌波第一花。冰雪为肌玉炼颜,亭亭如立藐姑山。群花只在轩窗外,那得移来几案间?”
有关水仙花的文字记载却迟在唐朝开始。在《花史》、《学圃杂疏》中说:“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七宝所造。”由盆为金玉七宝所造看,即使当时在宫廷中,水仙也是极为高贵的稀少宝物。另如宋·黄庭坚诗云:“折送东园粟玉花,并移香本到寒家,何时持上王宸殿?乞与官梅定等差”。这说明水仙在宋代时,是出现不久的名花。
根据《新唐书》、《唐会要》及《中国通史》记载,拂林国为东罗马,即今日的意大利。从拂林国与我国的交往来看,自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开始至唐玄宗开元十年的80年间,拂林国曾五次遣使来我国,水仙可能就是那时候传入我国的。由此推断,中国水仙、是唐朝时,由意大利输入我国的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在,我国的水仙栽培基地中,最为著名的是福建漳州。据考,漳州栽培水仙已有三、四百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