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贵香花,素以芳香而著称。桂花文化渊源流长。
早在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就有桂花的记载。《山海经·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在《九歌》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桂花已成为美的化身,成为最受崇尚的花木了。
桂花典故
据文字记载,中国桂花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南山经》提到的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多桂木。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东汉袁康等辑录的《越绝书》中载有计倪答越王之话语:“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桂就受人喜爱。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并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看来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南京为天朝古都,南朝齐武帝(公元483~493年)时,湖南湘州送桂树植芳林苑中。《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89年)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可想而知,当时把月亮认作有嫦娥、桂树、玉兔存在的月宫这一传说已相当普及,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把桂树用于园林栽培了。现陕西汉中市城东南圣水内还有汉桂一株,相传为汉高祖刘邦臣下萧何手植,其主干直径达232cm,树冠覆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枝叶繁茂,苍劲雄伟。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此时园苑寺院种植桂花,已较普遍。桂花的神话传说不断出现,尤其是唐代小说中的吴刚伐桂的故事,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传说中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这一天,吴刚才在树下稍事休息,与人间共度团圆佳节。毛**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宋之问的《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著名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表明诗人要植桂园中,既可时时观赏,又可时时自勉。这种需要,导致园中栽培桂花日渐普遍。如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说明在玉色的台阶前植桂。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周《客座新闻》中记载:“衡神词其径,绵亘四十余里,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连云遮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其数竟达17000株,真神幻佳景”。可见当时已有松桂相配作行道树。在现代园林中,因循古例,充分利用桂花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等优点,用作绿化树种。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对植,或散植,或群植、列植。传统配置中自古就有“两桂当庭”、“双桂留芳”的称谓,也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传统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喻吉祥之意。在众多名花中,桂花是一种长寿植物,据全国15个省市调查资料表明:现存百年以上古桂2200余株,千年以上的古株约占0.5%,这些古桂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为我们挖掘桂花文化,开展科技研究,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有人对桂花开花习性作过专题研究,桂花开花以一年生新梢为主,其花量多少与桂花的发枝力、腋芽数、百朵花重等有密切关系。
桂花酒
传说古时候两英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酒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汉子,看样子是个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个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仙酒娘子为难了,常言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果不出所料,关干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一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眼,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上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这瘫汉子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近都来索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荣光。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传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丹桂
传说好久好久以前,咸宁这个地方发了一场瘟疫,人都差不多死去了三分之一.人们用各种方便都不见效果.挂榜山下,有一个勇敢、忠厚、孝顺的小伙子,叫吴刚,他母亲也病床不起了,小伙子每天上山采药救母。一天,观音东游归来,正赶回西天过中秋佳节,这天路过,见小伙子在峭壁上采药,深受感动。晚上托梦给他,说月宫中有一种叫木樨的树,也叫桂花,开着一种金黄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这种瘟疫;挂榜山上到八月十五有天梯可以月宫摘挂。
这天晚上正好是八月十二,还有三天就八月十五中秋节了。可要上到挂榜山顶要过七道深涧,上七处绝壁悬岩。最少需要七天七夜,可时间不等人,过了今年八月十五,错过了桂花一年一次的花期,又要等一年。长话短说,这个吴刚花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八月十五晚上登上了挂榜山顶,赶上了通向月宫的天梯。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天香云外飘。吴刚顺着香气来到桂花树下,看着金灿灿的桂花,见着这天外之物,好不高兴,他就拼命的摘呀摘,总想多摘一点回去救母亲,救乡亲。可摘多了他抱不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摇动着桂花树,让桂花纷纷飘落,掉到了挂榜山下的河中。顿时,河面清香扑鼻,河水被染成了金黄色.人们喝着这河水,疫病全都好了,于是人们都说,这哪是河水呀,这分明就是一河的比金子还贵的救命水,于是人们就给这条河取名为金水。后来,又在金字旁边加上三点水,取名”淦河”。这天晚上正是天宫的神仙们八月十五大集会,会上还要赏月吃月饼。这时桂花的香气冲到天上,惊动了神仙们,于是派差调查。差官到月宫一看,见月宫神树、定宫之宝桂花树上的桂花全部没有了,都落到了人间的“淦河”里,就报告给了玉帝。玉帝一听大怒。你要知道,玉帝是最喜欢吃月桂花做的月饼了的,今年一树的桂花都没了,他就吃不成月饼了,于是就派天兵天将将吴刚抓来。
吴刚抓来后,把当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对玉帝说了。玉帝听完也不好再说什么,打心眼里敬佩这个年轻人;可吴刚必竞是犯了天规,不惩罚他不能树玉帝的威信。问吴刚有什么要求,吴刚说他想把桂花树带到人间去救苦救难。于是玉帝想了一个主意,既可惩罚吴刚,又可答应吴刚的要求,他说,只要你把桂花砍倒,你就拿去吧。于是吴刚找来大斧大砍起来,想快速砍倒大树,谁知,玉帝施了法术,砍一刀长一刀,这样吴刚长年累月的砍,砍了几千年。吴刚见砍树不倒,思乡思母心切,于是他在每年的中秋之夜都丢下一支桂花到挂榜山上,以寄托思乡之情.年复一年,于是挂榜山上都长满了桂花,乡亲们就用这桂花泡茶喝,咸宁再也没有了灾难。
再说吴刚同村有个叫嫦娥的姑娘,和吴刚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自从吴刚上月宫之后,她都一直照顾着吴刚的老母.直到老人辞世。吴刚、嫦娥相隔天上人间,相思之情与日俱增,吴刚砍不到桂花树不能回来,嫦娥也隔着天地,不能前去与吴郎相会。终于有一天,王母娘娘带着她的七个女儿到挂榜山下的鸣水泉洗澡,嫦娥看到了,偷偷的拿了七仙女的回天仙丹,拿回家去吃了,带上她的玉兔,上天和吴刚相会去了。
这七仙女没了仙丹回不了天庭了,只有等她的姐姐们三天后再来洗澡时给她带来,才能上天。你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在这三年里,七仙女遇上了董永,于是就有了众所周知的那个动人故事。
桂花史话
自古以来,即是我国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绿化树种之~。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桂花由我国广州传到英国,之后欧洲一些花园和公园很快进行了引种。不过露地栽培成功的,首先为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桂花在世界各地已成为重要的观赏植物。桂花在我国栽培已有二干多年的历史。有关桂花的文字记述最早见于屈原《楚辞·九歌》“接北斗今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奠桂酒今椒浆”等词句。尔后东汉班固在《汉书礼乐志》有“尊桂酒,宾八乡”的记载。晋葛洪《西京杂记》记有“汉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掏桂十株”。目前,陕西南郑圣水寺尚存汉桂一株,相传为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的臣下萧何手植。其主干直径达232cm,树冠覆地面积400多平方米。贵州锦屏还有更大的一株,胸径达247cm,至今枝叶繁茂、树形优美,十分壮观,开花季节香飘数里,岁有华实,至今不衰。这都是我国早期栽培桂花的活的见证。至于庭园中栽植桂树,在唐代一些诗词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唐元宗“小山秋桂馥”,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秋月晚生丹桂实”,李商隐“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宋之向“桂子日中落,天香云外飘”等。由此可见,唐宋以来桂花已进入私人园林。明《客座新闻》记载“衡神寺,其径绵亘四十余里,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计其数云一万七千株。连云蔽日,人行空翠中,秋来香闻十里,真神幻佳境”。可见这时桂花已作行道树种植了。桂花作为经济植物栽培比较集中的产区,有江苏苏州的光福,植桂始于唐,明代开始大面积栽培,1982年有桂花1634亩,8万余株,产鲜花300吨。湖北咸宁的柏圩栽培桂花始于明代,至今也有500余年的历史,1983年产鲜花92.5吨。此外如杭州、武汉、长沙、桂林、成都、南京等地,都有相当数量的栽培,成为这些城市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桂花原产我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一带。因久经人工栽培,分布极为广泛。作为园林绿化树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城乡各地普通种植,近年黄河中下游以南各城镇亦大量引种,并且获得初步成功,北方多行盆栽。除我国外,日本、南亚以及东南亚一带也有相当数量的栽培。桂花久经人工栽培,在长期自然杂交、人工选择以及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栽培品种。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整理。习惯上还是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记述,谓“花有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者”。
桂花的源起与园林的结缘
根据考古资料证实,桂花在我国的生长历史达到一万年以上。广西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曾发掘出桂花花粉化石。但文献中最早有关桂花的记载,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南山经》中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西山经》提到:“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的诗句。这些文献中记载的桂树植物,当包括桂花在内。当时桂树还是美的化身,《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说招摇山的桂树是最美好的东西。桂花与园林的结缘则是在西汉时期。《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掏桂十株”;《三辅黄图》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还载甘泉宫以南的昆明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520yd.comtsreserved.池,池中有灵波殿,以桂为柱,风来自香。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之赋句。可见,在西汉时期桂花就被引种在帝王宫苑。陕西汉中市南郑县圣水寺院中有株西汉初年相国肖何手植的汉桂,1980年经14C测定,该树树龄为1840年±350年,上述史料表明,在西汉时期桂花就与中国传统园林结缘,进入宫苑,庭院,成为观赏之物。
魏晋六朝时期的桂花造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兴盛。由于政治局势反复无常,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崇尚清淡高雅,礼佛养性,尊崇自然,反对明教,他们身居闹市而又迷恋自然山水,因之产生了崇尚自然的山水园林和寺庙园林。桂花树是这两种园林造景形式的应用材料之一。这时期产生了“蟾宫折桂”之传说,桂花的种植极为普遍。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广西地区植桂:“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交趾置桂园,桂有三种。这里当包括桂花种植造景。晋左思《吴都赋》中有“丹桂灌丛”称誉江南植桂情形。《南部烟花记》载,南朝陈后主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苑中惟植桂树一株。梁人庾肩吾《咏桂》诗云:“新丛入望苑,旧干别层城.请视今移处,何如月里生”,当时植桂之况可见一般。
唐代的桂花造景
唐代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时期,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开始形成。桂花则成为造园的重要材料之一。“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对桂花的造景影响很大,当时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在官邸宅园,园林别业中引植桂花十分普遍。唐李德裕在东都洛阳城外建园林别业“平泉山居”,园中遍植各种园林花木和桂花。其作《平泉山居草木记》中提及有“剡溪之红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等品类。柳宗元贬居湖南永州时曾请人自衡阳移桂花树十余棵,栽植在零陵所居精舍,并有诗曰:“谪官去南裔,清香绕灵岳;晨登蒹葭岸,霜景霁纷浊。离披得幽桂,芳木欣盈握。”白居易在任杭州,苏州刺史期间,将杭州天竺寺的桂花移植到苏州城里,并写有《东城桂》诗二首,其一曰:“子堕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说明寺庙里也盛植桂花树,从唐人咏桂花诗句中也可见当时桂花种植之盛况。李峤《咏桂花》诗“未植蟾宫里,宁移玉殿幽。枝生无限月,花落满自秋”,是咏唐都长安宫殿里所植桂花。李德裕《月桂》诗“何年霜夜月,桂子落寒山”,则是咏园林别业中所植之桂花。刘禹锡《酬令狐相公使宅别斋初植桂树见怀之作》云“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是咏庭院所植之桂花。
宋元时期的桂花造景
宋元时期,深受桂花传说的影响,桂花造景很普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载:“木犀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沤郁,余花所不及也。一种色黄,深而花大,香尤烈;一种色白,浅而花小者,香短。清晓朔风,香来鼻观,真天芬仙馥也……江东曰岩桂,浙人曰木犀,以木纹理如犀也。”说明桂花在当时栽培之广泛。南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后,曾在德寿宫赏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见木犀忽变红色,异香,把接本献于高宗,高宗雅爱之,画为扇面,并题诗“秋入幽岩桂影团,香深粟粟照林丹,应随王母瑶池宴,染得朝霞下广寒。”可见当时宫廷中桂花种植之多。从宋僧仲殊《金菊对芙蓉》词上半阙也可看出临安的桂花造景,词曰:“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正清秋佳景,雨霁风凉。郊墟十里飘兰麝,潇洒处,旖旎非常,自然风韵,开时不惹,蝶乱蜂狂。”南宋抗金名相李纲喜爱桂花,晚年退居福州,其书斋命名为“桂斋”,并亲植桂花以明志,写有两首《采桑子木犀》咏桂花词。从宋元时期诗人的咏桂诗句也可见当时桂花之造景。如宋梅尧臣《临轩桂》有“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诗句,是说临轩植桂;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有“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诗句,则暗示桂花已被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边;毛滂《桂花歌》有“玉阶桂影秋绰约”诗句,则是说台阶前植桂;范成大《岩桂》有“越城芳径手亲栽,红浅黄深次第开”诗句,则是说在路径旁植桂;杨万里《凝露堂木犀》有“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糁露囊”诗句,是说堂前植桂;朱熹《次刘彦集木犀韵》有“仙衣才试郁金黄,便觉秋风满院芳”诗句,是说庭院中植桂;元倪瓒《桂花》有“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诗句,则是说窗前植桂.
明清时期的桂花造景
明清时期,随着造园艺术的发展,桂花作为造园材料在园林中的应用更为广泛。这一时期的史料中记载较多。明《学圃余疏》对明代桂花栽培造景情形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曰:“木犀吾地为盛,天香无比。然须种早黄子二种,不惟早黄七月中开;子花密为胜,即香亦馥郁异常.丹桂香减矣,以色稍存之,余也勿植。又有一种四季开花而结实者,此真桂也.闽中最多,常以春中盛开,吾地亦间有之。宜植以备一种花之四季开者,兰桂而外有月桂长春菊,月桂闽种为佳。”说明明代桂花有数种品种。《客座新闻》载:“衡神祠其径绵亘四十余里。夹道皆合抱松桂相间,连云蔽日,人行空翠中,而秋来香闻十里。计其数,云一万七千株。”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大盛,桂花是不可缺少的造园树种之一。明正德年间著名文人杨升庵在家乡四川新都驿植桂树数百株,作《桂湖曲》,人因呼曰桂湖,还沿湖遍植桂花,并于桂花林中建桂花亭。杨升庵在这里写下了《桂湖曲送胡孝思》名诗,新都驿得名桂湖。山园是明万历时文坛领袖王世贞在江苏太仓城中所建私园,取意神仙栖息之所,园中多处种植桂花造景。其作《山园记》记称“芙蓉池之西北度有小桥,崇阜若马脊,皆植桂。凡数十百树,曰金粟岭。”扬州影园是徽商后代郑元勋于明末在扬州所建私园,郑作《影园自记》载其园中植桂造景是“室隅作两岩,岩上多植桂,缭枝连卷,溪谷崭岩,似小山招隐处。”涉园是清初浙江文人张惟赤在海盐城所创私家园林,园中广植桂花,清叶燮作《涉园记》载其园中植桂:“东接桂林,老桂百株,敷荣密布如幕……左则桂,梅,桐,共百数。”清南京著名私家园林随园中也植有桂花百株。清代扬州园林中也多植桂花,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白塔晴云水中有桂花屿,种桂数百株,中多老桂。蜀冈朝旭园内十字厅,名为青桂山房,厅前有老桂数十株。清平山堂大门在寺之西侧,门内亦植老桂百余株。清代扬州有两个金粟庵,都以植桂闻名,一处地近南湖,在扫垢山尾,原庵名为扫垢精舍。《扬州画舫录》卷八载:“康熙五年,灵隐大殿落成后,八月十三日,早落月中桂子。浙僧戴公过扬州,遗四五粒于庵中种之。因又改名金粟庵……庵左为桂园,园中桂树是月中种子,花开皆红黄色”。另一处在湖上四桥烟雨四照轩前,《扬州画舫录》卷十二述之甚详,曰“轩前有丛桂亭,后嵌黄石壁。右有曲廊入方屋,额曰‘金粟庵’……是地桂花极盛。花时园丁结花市,每夜地上落子盈尺,以彩线穿成,谓之桂球。以子熬膏,味尖气恶,谓之桂油。夏初取蜂蜜,不露风雨合煎十二时,火候细熟,食之清馥甘美,谓之桂膏。贮酒瓶中,待饭熟时稍蒸之,即神仙酒造法,谓之桂酒。夜深人定,溪水初沉,子落如茵,浮于水面。以竹筒吸取池底水,贮土缶中,谓之桂水。”表明此处金粟庵桂花培植之繁盛,甚至还用桂花制出许多饰品和食品,如桂球和桂油,桂膏,桂酒等.保存至今的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中也有桂花造景的实例。苏州沧浪亭是北宋时著名文人苏舜钦贬谪苏州所建,取《孟子》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歌,名“沧浪亭”。今园为明清时重修,园中多以桂花造景,建有“清香馆”,明《卢熊府志》载“木犀亭曰清香馆”,取唐诗人李商隐“殷勤莫使清香远,牢合金鱼锁桂丛”诗句,为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所题。馆前一道漏窗粉墙,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株,苍老古朴,已是百年前物,每逢金秋送爽之际,丹桂吐芯,清香四溢。苏州名园留园是明万历时官员徐泰罢官归田而建之私人园林,园内用桂花造景,建有“闻木犀香轩”小品,木犀,即岩桂,此处桂树丛生,故名。轩有对联一副:“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春动万山秋。”秋日丹桂盛开,芬芳四溢,香沁心脾。苏州名园网师园是清乾隆时官员宋宗元退隐苏州所建,园中以桂花作主景,建有“小山丛桂轩”主建筑。取《楚辞小山招隐》之“桂树丛生山之阿”和庾信《枯树赋》之“小山则丛桂留人”句意,因轩对小山,上植丛桂,故名。轩旁主植桂花,苍秀幽雅,入秋清香满院。怡园是清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苏州所建私人园林,园内以桂花为景名“金粟亭”,“金粟”是桂花别名,园主人集辛弃疾词为联:“芳桂散余香,亭上笙歌,记相金粟如来,芯宫仙子;天风飞堕地,眼前突兀,最好是峰房万点,石髓千尊。”亭旁四面遍植桂花,峰石林立,景色萧疏。扬州著名园林个园桂花厅前,寄啸山庄蝴蝶厅西,桂花厅侧,都植有桂花数丛,人坐于厅上,则香盈衣袖。明清时期北方园林中也引植桂花造景,北京著名皇家园林清漪园(今颐和园)中引植桂花,玉兰,牡丹在庭院中,取“玉堂富贵”之寓意。今颐和园中尚存有数十株古桂花树,有金桂,银桂之品类,每当金秋时节,园中清香四溢。明清时期的造园著作对桂花在园林中配植造景有专门记述。明文震亨《长物志》载:“丛桂开时,真称香窟,宜辟地一亩,取各种并植。”清吕初泰《雅称》也载:“桂香烈,宜高峰,宜朗月,宜画阁,宜崇台,宜皓魄孤枝,宜微扬幽韵。”清《广群芳谱》对桂花的移植有详细记载,曰:“花时移栽高阜半日半阴处,腊雪高拥于根。则来年不灌自发,忌人粪。冬月猪汤浇一次妙。又麻糁久浸,候水清浇亦佳。蚕沙壅根,浇以清水,来年愈盛,北方地寒,九月十月间,将树以土培根,高尺许,外苫盖周密,严涂以泥,半腰向南,留一小窗,暖日开之,以透太阳之气,寒则塞之。春分后去其塞,清明后去其苫,无有不活。”
近现代的桂花造景
近现代桂花树作为观赏,食用等多种用途的经济树种,在城市,乡村广为种植。公园,风景区,住宅区,机关,学校,乡村,道路,皆可见其绰约身姿,或孤植,或片植,或为绿化带,或为行道树,种植数量之多,地域之广,面积之大,胜于历代。目前,全国形成了浙江杭州和绍兴,江苏苏州和南京,安徽六安,湖北咸宁,广西桂林,四川新都,上海等桂花产区。近现代桂花造景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传统的配置造景,主要吸收了我国明清时期园林造园之精华,种植桂花于窗前,院中,角隅,路旁,溪畔,池边,岩际,树下,坡上,构成传统的园林桂花景观。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景区多用花做西湖秋景的主干树种,突出秋夜赏月的意境和闻香效果;安徽合肥市环城公园马路两侧的绿化带和护城河两岸均遍植桂花,逍遥津公园,包河公园等也广植桂花。
二是用桂花作专题布置,在色泽,品种,树形,大小上加以选拔相配,取得良好的观赏效果。较为著名的有上海市的桂林公园,收集栽培有国内名贵桂花品种20多个,2000多棵,是国内著名的赏桂之处.江苏南京中山陵风景区建有灵谷桂园,园中共有桂花树1000多株,建有金桂品种群,银桂品种群,丹桂品种群,四季桂品种群,木犀属5大品种园区,共23个桂花品种和5个木犀属种。广西桂林的七星公园是中外驰名的桂花公园,园中植有大桂花树6000余株。此外,安徽合肥植物园,浙江杭州植物园和玉泉公园,福建厦门植物园,湖北武汉植物园等,都建有桂花专题园区。
诗画里的桂花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赞美梅花敖霜雪,牡丹呈娇艳之际,也对桂花落下了不少笔墨。如李白的《咏桂》:“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点出了桂花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禀性。而白居易的《庐山桂》:“生为石上桂,叶如翦碧鲜”,写出了桂花不畏艰险、顽强生存的精神。朱淑真的《咏桂》:“清香味吐黄金粟,嫩蕊犹舱碧玉枝。”则形象地比喻了桂花吐蕊时的景象。辛弃疾的《忆吴江赏木樨》“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更是描画出了桂花飘香世界的风采。另外流传较广的还有朱熹的《东渚》,李清照的《咏桂》等等。
《咏桂》
暗淡轻黄体姓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前期的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但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其作品多反映了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这首《咏桂》应该是她前期的作品,整首词用其独特的朴实的白描手法把桂花的形、色、香、品集中在上半阙,下半阙则用梅花和菊花作陪忖,点出了桂花的独特品位。梅花虽能“雪里开花却是迟”(苏轼《红梅》),但不及四季桂既能雪中吐蕊,又能春色满园;菊花虽然“无艳无妖别有香”(齐已《菊花》)但也只有短短半秋,且远不及丹桂飘香十里远。最叫人叹绝的是她竟在词的结尾两句大胆诘问屈原,当年写《离骚经》里为何没有把桂花收列进去(《离骚经》是屈原引用香花香草最多的诗赋),可见这位女词人是多么地偏爱桂花啊!
其它桂花佳作欣赏:
《咏桂》李白
世人种桃李,多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云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明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东城桂》白居易
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
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
玉棵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临轩桂》梅尧臣
山盈无恶木,但有绿桂丛。
幽芳尚未歇,飞鸟衔残红。
不见离骚人,憔悴吟秋风。
《谢人寄双桂树下》欧阳修
有客尚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绝。
晓露秋晖浮,清应药栏曲。
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
《岩桂》朱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女。
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岩桂》曾几
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岩桂》杨万里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桂花终年枝叶繁茂,而桂花更是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清雅高洁,香气浓郁,以其独有的花香受到人们的青睐,深受历代闻人墨客的喜爱,古人评桂花为“浓、清、久、远”俱全,清可涤尘,浓能透远,推之为上品,因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大批咏桂佳作。特别是他们对事物的细微观察和独到见解,给人一种诗画相映、美丽高洁的享受。比如李贺的“联翩桂花坠秋月”,虞俦的“桂子飘香月中闻”,李峤的“枝生无限月香”,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杨万里的“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等等,诗人把月和桂的形态、神态、仪态和情绪刻画得活灵活现,默颂着这样的诗句,好像身临其境,忘却外面嘈杂的世界。在众多的香花中,桂花的香气为人们喜爱。因为一般香花,其香或清或浓,而桂花香气则清、浓兼具,浓郁超凡,香气中还带有一丝甜意,令人久闻不厌。历代咏桂诗中,以宋代洪适的诗对桂花的评价最高:“谁定花王定等差,清芬端合佩金犀……只道幽香闻数里,绝知芳誉豆千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