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药用
菊花为中国人所爱,从文化根源追寻,常常由陶渊明植菊赏菊说起;但远比这悠久的文献资料表明,古人最初看中菊花,并非是欣赏它的形态美,而是可以用于食用和治病。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群芳谱》总结它的疗效有:“明目,治头风,安肠胃,去白翳,除胸中烦热,四肢游气,久服轻身延年。”李时珍对菊的药性做了详细考察,认为菊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目风热,脑骨疼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的功效。至于菊花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延年益寿的记载,自古就有很多。《神农本草经》列菊花为百草上品,更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说法。重阳节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陶渊明在其诗中云重阳“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名医别录》中说:“菊花味甘,无毒,可疗腰痛,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白菊主治风眩,能令头不白。”唐朝陈藏器(《本草拾遗》)也认为,白菊可染鬓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服之,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浙江处洲出产一种野菊花,当地人采其蕊,干之如半粒绿豆大,甚香,且轻圆黄亮,称之为菊米,其败毒散疗,去风清火,明目轻身,称作第一。解放后出版的《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对菊花的药用疗效、药用成分也有详细的记载:菊花“为清凉性发散风热药,功能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主治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等。”这说明,菊花从古至今都在作为药用,对治病,强身,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据现代化学分析,菊花中含有挥发油、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胆碱水苏碱、小蘖碱、黄酮类、菊色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可抗病原体,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其中类黄酮物质已经被证明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而且在抗氧化,防衰老等方面卓有成效。从营养学角度分析,菊花花瓣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等含量较高,同时还富含维生素及铁、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因而具有一般果蔬无法比拟的作用。现代临床医学也证明,菊花是一种神经强壮药和清凉解热药,确有良好的解热降压作用,对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剂对冠心病、胸闷、气急、心悸、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过高、消除癌细胞以及感冒、喉咙疼痛等有明显疗效,对扩张冠状动脉功效显著。所以常服菊花,对防病保健、减肥、延年益寿是大有好处的。
菊花入药,还有一种重要方式,即菊花药枕。早在宋代,集菊花研究之大成(《百菊谱集》)的学者史铸就说过,“囊可以枕”。宋人林洪《山家清事》有较详细描写:秋天采山中甘菊花,贮以红棋布囊作枕用,能清头目,去邪秽。赵学敏的书中也提到,清代杭(州)城石罅生菊,枝叶及瘦小,九月开花如豆,香而且甘,雍正初,禁人采取,以充贡品,宫闱以作枕。既然皇帝妃子们要独占享用,想它的药疗功效一定是不差的。据雍正年《畿辅通志》说,北京一带“甘菊产涧边,花小而繁,最馥,九月采之,置枕中能明目。”可见我国南北方都有菊花药枕的讲究。如今,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普通老百姓也追求保健和长寿,以菊花为主要药物材料的保健性药枕,式样翻新,大量上市,深受消费着喜爱。
菊花的食用
古人认为,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晋傅玄《菊赋》)”,“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神农本草经》)”。故而菊花被誉为“长寿花”、“延龄客”。我国食用菊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就有“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古代还有康风子食菊成仙的传说。到唐代,市面上就有“菊花糕”卖。“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诗句,正是写食菊的乐趣。李峤诗曰:“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王维诗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郑所南的“道人四季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闻到菊花大欢喜,拍手笑歌频癫狂。”写出了宋代食菊之盛。“常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赋诗吟颂,陆游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的诗句。郑板桥的描写古代郦县一带饮菊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诗:“南阳菊水多蓍旧,此是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鬓变成鸦”。
菊花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作菜食用,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宋《全芳备祖》对这方面的记述就非常详尽和深刻,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
菊花气味芬芳,绵软爽口,是入肴佳品。其吃法很多,可鲜食、干食、生食、熟食,焖、蒸、煮、炒、烧、拌皆宜,还可切丝入馅,菊花酥饼和菊花饺都自有可人之处。菊花虽品种很多,但入食多用黄、白菊,尤以白菊花为佳,杭白菊,黄山贡菊,福山白菊等都是上品。说到吃菊花,古时有两位作家是吃出了名的。一位是唐朝的陆龟蒙,他家住在荒郊野外,房前屋后空地宽敞,便种了许多杞菊。春天,嫩苗恣肥,就采来当下酒菜;夏天,枝叶老梗,不好吃了,他仍督促儿孙去采摘,简直是食菊上瘾了。后来因此写成一篇《杞菊赋》。宋朝的苏东坡也有食菊喜好,也写过《杞菊赋》。宋时,菊花可食,已为人们普遍了解。史正志说,南宋杭州一带老百姓,以菊花为佐料,制成菊糕,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陶榖《清异录》说,用鲫鱼或鲤鱼肉拌和菊瓣,炸烩成“菊花鱼片”,别具风味。推知,当时菊花入餐的烹饪办法已很有讲究。清代,传说慈禧太后爱品尝菊花美食,用铜火锅盛鸡汤或肉汤,以急火烧沸,再投入鸡片、腰片或肉片,并杂以白菊花瓣。则形成一道名吃“白菊乌鸡涮红锅”。如今,菊花烹制出多种佳肴,如广州的腊肉菊花饼、菊花蛇羹;杭州的菊花咕噜肉、菊花肉丝;北京的菊花鱼球、菊花肉;安徽的菊花鸡丝,湖南的菊花竹笋汤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珍肴。此外,在菊花食品中,还有菊花火锅、菊花浓汤过桥桂花鱼、菊香百花脯、菊花竹丝鸡烩五蛇、菊露香液鸡、秋菊伴春巢、荔茸秋菊鸭、菊花鲜栗羹、菊花羹、油炸菊花叶、菊花鱼片粥、菊花露、菊花糕、菊花豆腐、菊花肉卷、菊花饼、菊花里脊、菊花鸡片、三色菊花丝、菊花猪肝汤、腌菊香、菊花蛋丝汤、菊花蜜饮、熬菊花糖等等,也都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营养丰富,别有风味。
用菊花酿酒,陶渊明之前就有了。相传汉武帝时,宫廷中即有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仪式。据刘歆《西京杂记》卷三记载:菊花初开,与茎叶一同采下,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始熟,称作菊花酒。饮菊花酒风俗一直流传下来,唐玄宗时的社会名流“饮中八仙”,其中一位担任过左相的李适之,《唐书》其传记写道:“凡天子飨会游豫,惟宰相学士得从,秋登慈恩寺,献菊花酒称寿。”宋人史铸在他的菊谱中说,“汉俗九日献菊酒,以祓除不祥。”南宋吴仁杰的《离骚草木疏》讲述那时菊花酒酿造方法:说八月采收菊花,曝干,浸酒中,隔一段时间,便可饮用;并说当时诸洲县所产菊花酒,差不多都是这样酿造的。清代《食物本草会篡》亦记载了酿造配方,说:“菊花酒,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用甘菊花煎汁,同面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菊花酒酿制现今仍有。菊花酒清凉甘美,是强身益寿佳品。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陶渊明诗云“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便是称赞了菊花酒的祛病延年作用。传说中重阳节饮菊花酒还能辟邪祛灾。
菊花入茶,虽不比菊花酒那样古老,但也堪称源源流长。唐代学者陆羽著有《茶经》,他是一位品茗行家,僧人皎然有诗《九日与陆羽饮茶》,写道:“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看来菊花酒已很普及,被称作俗人的口味,而饮菊花茶则是高人雅士的兴致。宋朝史铸《白菊集谱》介绍:“菊花古人惟以泛酒,后世又以入茶,其事皆得于名公之诗。”他说的“名公”,应当是指陆羽,或者还有李白,他们都写过精彩的饮茶诗。至宋代,菊花茶风行于世,孙志举《访王簿同泛菊茶》诗曰:“妍暖春风荡物华,初归午梦颇思茶。难得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洪遵《和弟迈同台》诗中有言:“户小难禁竹叶酒,睡多须借菊苗茶”;陆游《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诗中句:“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这都是两宋时代以菊代茶或与茶同烹的明证。如今,菊花仍是茶用主要香料之一,产于浙江的杭菊,河南的邓菊,河北的祁菊,以及安徽歙县的贡菊、滁县的滁菊、毫县的毫菊,都是有名的甘菊。尤其是杭菊,泡茶微甘而香,生津润喉,堪称佳茗。
“研暖春风荡物华,初回午梦颇思茶。难寻北苑浮香雪,且就东篱撷嫩芽。”菊花茶香气浓郁,提神醒脑,而且有疏风清热、养肝明目、降压通脉的作用;早起时,用化妆棉蘸菊花茶汁轻敷眼周,更可消除黑眼圈。菊花也适宜与多种花、茶一起泡水饮用,功效更为显著,如以下几种菊花茶饮。菊花山楂茶:取菊花10克,加山楂、金银花各10克,代茶饮用,能消脂降压、减肥轻身,适用于肥胖症、高血脂症和高血压患者。三花茶:菊花,金银花,茉莉花均少许,泡水作茶饮,可清热解毒,适用于防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疮等,常服更可降火,有宁神静思的效用。
除了入酒入茶,菊花自身也是别具特色的清凉饮料。古人曾说:“用甘菊晒干,密封收藏,间取一撮,如烹茶之法,谓之菊汤,用作消渴者。”如今,民间多有泡水饮用的,特别是到了炎热夏季,如菊花蜜饮:菊花50克,加水20毫升,稍煮后保温30分钟,过滤后加入适量蜂蜜,搅匀之后饮用,具有养肝明目、生津止渴、清心健脑、润肠等作用。而固体菊花晶饮料,早已为我国广大消费者熟悉。
鲜菊花加工饮品
整理:采收的鲜菊花不宜久置,要立即整理,剔除其中的碎石片、草渣等杂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通风处晾干。注意采用的鲜菊花切勿堆积在一起,以防内部发热而出现腐烂。如一时加工不完,可薄薄地摊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但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影响加工质量。
上笼:鲜菊花晾干后即可上笼。通常笼用竹片纺织而成,直径30至40厘米,深7厘米左右。菊花入笼应松紧适度,以便均匀受热,不宜装得过多,以防夹生,一般每亩3笼以装鲜菊花1000克左右为宜。
蒸器:蒸制鲜菊花的锅灶直径一般80厘米,锅内盛水3000克左右,锅水煮沸后,将装有菊花的笼放在蒸锅上,每锅放菊笼3个,盖上锅盖。蒸4-5分钟停火,趁热开锅取出菊笼。蒸制时火要大而稳定,切忌忽大忽小;蒸一次要换一次水,保持锅中水质清洁。锅中加水不宜过多,以免沸水烫伤菊花;但也不宜加水太少,以免蒸汽不足,造成生花。
干制:蒸过的菊花形似一块扁圆的花饼,从菊笼内取出立即摊放在竹帘上,曝晒6-7天(每1-2日翻一次,以往受热均匀),晒至花饼干燥为止。如遇连阴雨天气,也可人工进行烘干。
菊花的养生功效
菊花具有酿酒、泡茶、制食、入药等药食同源的功能,有如下养生功效:
菊花茶:用菊花泡茶,气味芳香,可消暑、生津、祛风、润喉、养目、解酒。据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表明,被用作中国传统中药的菊花有助于消除癌细胞。
菊花羹:将菊花与银耳、莲子煮或蒸成羹食,加入少许冰糖,可去烦热、利五脏、治头晕目眩等症。
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活血行气、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如果再加入地黄、当归、枸杞子同泡,对头晕目眩、疲劳多梦有较好的疗效。
菊花粥:将菊花与粳米同煮制粥,能清心、除烦、悦目。
菊花糕:将菊花拌在米浆里,蒸制成糕,或用绿豆粉与菊花制糕,具有清凉降火的食疗效果。
菊花肴:将菊花与猪肉、蛇肉炒食或与鱼肉、鸡肉煮食的“菊花肉片”,荤中有素,补而不腻,清心爽口,可用于头晕目眩、风热上扰之症的食疗。
菊花膏:将鲜菊花加水煎熬,滤取药汁并浓缩,兑入炼好的蜂蜜,制成膏剂,具有疏风、清热、明目之效用。
菊花香气:有疏风、平肝之功,嗅之对感冒、头痛有辅助治疗作用。
菊花枕:将菊花瓣阴干,收入枕中,对高血压、头晕、失眠、目赤有较好疗效。
菊花护膝:将菊花、陈艾叶共捣碎成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做成护膝,可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治疗鹤膝风等关节炎。
菊花洗浴:菊花连茎、叶四两,冲开水适量洗浴,能使肌肤润泽,不生痤疿。浴面有美容之功。
菊花食谱
菊花鲈鱼羹
原料:原料:鲈鱼半条、白菊花1朵、冬笋1支、草菇40克、豆腐半盒、姜片2片、青葱1根、高汤1大碗辅料:盐半大匙、胡椒粉少许、料酒适量、水淀粉3大匙
制作:①鲈鱼洗净,加姜、葱、酒蒸熟后拆肉备用;豆腐切小丁。②冬笋先煮熟再切片;草菇片薄片,并以热水汆烫备用。③所有材料(菊花除外)加盐、胡椒粉煮滚后,加入水淀粉煮至浓稠成羹,盛於汤碗。④将已剪掉根部的白菊花置於面上,趁热食用时拌匀即可。 [2] 菊花黄鱼羹
原料:黄鱼中段250克,姜2克, 葱20克,鸡清汤1000克,冬菇、笋丝各50克,金华火腿丝20克,软豆腐160克,鸡蛋2个,生粉15克,油、香菜各5克,大白菊、香油、精盐各3克,胡椒粉1克,酱油6克,料酒3克
制作:1.用葱段、姜块、料酒、精盐腌制鱼10分钟后,上笼蒸6分钟取出。2.将熟火腿、冬菇切成丝细,鸡蛋黄打散,待用。3.将炒锅加油置旺火上,投入葱段煸出香味,舀入鸡汤煮沸,加入料酒、笋丝、冬菇丝、再煮沸后,将鱼肉同蛋黄、豆腐原汁落锅,加酱油、精盐、醋搅匀,起锅装盘,撒上菊花、熟火腿丝、姜丝和胡椒粉即可。
菊花的欣赏
对菊花的欣赏,是一种艺术的品味,美的解构。菊花作为以观赏花朵为主的花卉,它不同于春兰、水仙,以其花叶同时取胜,给人以美的陶冶,也有异于玉树、吊兰、文竹,以其苍翠的雅韵赢得人们的青睐,而是以其优美的花形或沁人心肺的幽香来吸引观赏者的。因此,欣赏菊花,应注意从它的花色、香气、姿态、神韵等几方面入手。
菊花的花色繁多,为其他的花种所望尘莫及。两千年多来,由于园艺师们的艰苦努力,菊花的花色分为白、黄、红、紫、荷青、绿、橙、墨紫等八正色,还有二重色和多种中间色,而且有些独到的花色,如鱼龙闹海的鱼白色、墨菊的墨紫色、太真图的宫粉色等,为其他花种所钦羡的独特风采。可以说是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特别是在万木萧疏、百花凋零的寒秋季节,惟有菊花傲然挺立,纵情绽放。当你置身于这花色斑斓的海洋时,你怎能不为菊花多姿多彩的花色,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而陶醉其间呢!
菊花的香气属于幽香型,香气淡淡,似有若无。古人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表现菊花的香气:“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这是从侧面写出了菊花的幽香。室中的菊花,幽香淡淡,久闻而不得其气味,可是开启窗户,却引来飞蝶。以飞蝶扑香来表现菊花的香气,恰恰写出菊花的幽香传扬久远。菊花不以香气取胜,它的幽香只是菊花欣赏的辅助内容。
菊花的姿态则是独标风韵的。它的姿态变化万千,为其他花卉所不能望其“项颈”。菊花按其花形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花的直径在12厘米以上者为大菊,花的直径中6—12厘米者为中菊,小于6厘米者为小菊。就其菊花的形状看,有单轮型、绣球型、垂帘型、射线型、飞舞型、托挂型,形态多种多样,变化丰富多彩。如太真图,属于飞舞型,花瓣为管瓣,间有匙瓣卷抱,外长瓣若飞若舞般飘垂,给人以潇洒、奔放的感觉。又如陶然醉,属于绣球型,花瓣为内曲平瓣和内曲平匙瓣,内外长度一致,匙瓣向心叠抱成球形,巨轮丰厚,十分壮观。人们喜爱菊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的气象万千的姿态所吸引。同样是赏花,如果你到菊园徜徉,就会感到菊花的千姿百态、斑斓色彩在群芳中是独占鳌头的。
菊花的花色、香气和姿态属于花的外在的品质,让人感受到外形的、直观的、具象的美,恰如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婷婷玉立,袅娜多姿一样给人以美感。然而,真正体现菊花的神态、气质和风格的还是它的神韵。菊花的内在美、抽象美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它的神韵体现出来的。在观赏花卉时,只有领略到花的气质、神态、风韵,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品格,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感。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欣赏菊花的花色、香气、姿态之余,开启自己的有关菊花的生长习性、特征的知识库,并由此引发想象和联想,将其本身的能指意义赋予其隐含着思想内蕴的所指意义。就是说把无情的菊花赋予有情的蕴涵。古人曾对一些名花做过这样的概括:“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寒霜;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玉树亭亭阶砌,金莲冉冉池塘;丹桂飘香月窟,芙蓉冷艳寒江。”这里对这些名花的特性的概括,既着眼于花的形态、特征、气质、品格,又联系到它们的生存、生长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了花的神韵。譬如“菊傲寒霜”,概括出菊花开放的季节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一派肃杀景象的秋季,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菊花的适应寒霜的外在品格;而它那“傲寒霜”的生存能力,又让人联想到品格高洁、不为严酷环境的所屈从的特立独行的精神,从而使之赢得了隐含于菊花的具象美之外的独特神韵。在欣赏菊花时要想得到这种神韵,一是要对菊花的生存生长知识有所了解和把握,二是对社会生活要有丰富的体验,三是要善于张开想象的翅膀,能够把相关、相连或相近的事物有机地联系到一起,生发出自己所独有,别人也认同的感受。这是一个以文化修养为前提,借助于形象化的联想来陶冶情操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自愉自乐的艺术欣赏活动。
应该看到,这种欣赏活动常常受到欣赏者主观情绪的影响,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同样是菊花,在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眼里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孤寂凄苦的李清照笔下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而在农民起义首领黄巢的心目中,则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见,欣赏菊花时的神韵感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与个人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和联想程度密切相关的。如果一味地依傍他人,亦步亦趋,就会冲淡神韵的享受。
菊花的色彩
观赏菊花除形态美外,还提供色彩美,色彩敷在花形体外面,色彩与形态相互依托,密不可分,色彩美比形态美更有魅力。
色彩作用于我们经系统,色彩能够表现出感情,但只是靠人的联想,同时还会发出由视觉转化为听觉的联想,如色彩的韵律感和闹感,好似听到色彩的声音一样,但都是条件的反射,菊花色彩是给人享受的。
红色,能引起兴奋愉快,燃烧!
白色,能产生纯净、清雅、洁静。
黄色,灿烂明亮,健康向上,华丽。
菊花又名寿客,为菊科菊属植物。菊花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也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
菊花在8世纪前后,由我国传到日本。17世纪末,荷兰商人将我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60年代传入英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我国菊花遍及全球。目前,菊花已成为国际市场销售量最大的品种之一。在日本,年产菊花20亿支,产值达到12亿美无,排日本切花销售额的首位。近期发展起来的盆菊,年产值1800万美元,产量为640万盆,列盆栽花卉产值的第十一位。在荷兰,切花菊年产值3.7亿美元,列荷兰切花销售额的第二位,盆栽菊花产值2690万美元,列荷兰盆花产值的第五位。在美国,切花菊的年产值为1700万美元,而盆栽菊的产值为8400万美元,列开花盆栽植物产值的第二位。同时,切花菊和盆栽菊在欧洲栽培十分普遍,德国。英国、波兰、西班牙、匈牙利、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都有一定规模的栽培。在亚洲,除日本以外,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栽培菊花的面积均不小。在盆栽菊的育种和改良方面,英国的戈德斯托克(Goldstock)育种公司和克林格德(Cleangro)公司是世界著名的盆栽菊育种摇篮,每年推出全新的盆菊新品种。美国的约德兄弟(YoderBrothers)公司和赫梅特(Hummert)国际公司在盆菊的育种、繁殖和栽培上历史悠久,成就突出。荷兰的菲德斯公司和科宁克莱杰克·范·扎登公司以及以色列的丹齐杰公司在国际上都有极高的声望,它们生产的盆菊种苗或产品都是国际名牌。
我国菊花的栽培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已有记载。自晋代起,人们将菊花作为观赏植物。至唐代己有不同花色的品种先后出现。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发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种有了较大的发展。明代菊花又有发展,王象晋的《群芳谱》记录菊270种,分黄、红、粉、白、异品等类。还有高濂的《遵生八笺》记录菊185种,并总结出种菊八法。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经输入。清代艺菊之风更盛。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为国家保存了良菊630种。到1953年上海的菊花只存150多种,但后来艺菊事业迅速得到恢复,上海、北京和南京等地收集和整理菊花品种。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对中国菊花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整理出3000多个品种。目前,我国菊花的栽培十分普遍,菊花的销售量也占据首位,盆菊和切花菊并肩发展,栽培品种上除保留传统品种以外,自己培育新品种和引种相结合,加速了菊花栽培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