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初为阁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未,使彼苦辛,时伺闲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气喘汁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沈吟久之。吾甚怜爱,倍加开奖。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问齐主何在,给云:“已去,计当出境。”疑其不信,欧捶服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蛮夷童,犹能以学成忠,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
白话
北齐有位太监叫田鹏鸾,本是少数民族。他十四五岁时初当皇宫的守门人,就知道好学,身上带着书,早晚诵读,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十分低下,因此很辛苦,但仍能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四处请教。每次到文林馆,气喘汗流,除了询问书中不懂的地方外,顾不得讲其它的活。每当他看到古人讲气节、重义气的事,就十分激动,连声赞叹很久我很喜欢他,对他倍加开导勉励。后来他得到皇帝的常识,赐名为敬宣,职位到了侍中开府。齐后主逃往青州的时候,派他到西边去观看动静,他被北周军队俘获。周军问他后主在什么地方?田鹏鸾说:,“已走了,恐怕已出境了。”周军不信他的话,就痛打他,企图使他屈服;他的四肢每被打断一条,声音和神色就越是坚定,最后终被打断四肢而死。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通过学习成为忠诚的人,北齐的将相们,连敬宣这样的奴才都比不上。
家训史话
王象,三国魏晋时期的著名学者。他文章写得好,被天下人誉为“名士”,甚至被称为“儒宗”。王象是司州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人。他是孤儿,为生活所迫,卖身为奴,好歹糊口,维持活命。
王象非常好学,也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找来的书,每到羊儿只顾吃草的时候,王象便拿出书简,偷偷地读了起来。他读书被主人发现以后,得到最高的“奖赏”,就是一顿毒打。主但王象千方百计地抓空读书,被主人毒打,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了。于是,一个放羊的奴隶好读书的名声逐渐传开了。
河内人杨俊为人善良,乐善好施。他听说王象为奴却好学且天资聪颖,才智也好,在欣赏王象的同时,杨俊慷慨解囊,出钱为王象赎身,解决了王象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他不但供王象读书,还给王象娶了老婆,盖了房子。
王象没有辜负杨俊的一片苦心,通过地方官的举荐,建安年间,王象受到曹操的儿子太子曹丕的“礼待”。曹丕为帝后,拜王象为散骑常侍,后来又升为常侍,口封为列侯。王象的学识和才能,真正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赏。
古训今鉴
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颜之推这则家训在对子孙讲读书忠君的道理,一个少数民族的少年奴仆尚且知道读书明理,忠于君主,为官的仕人更应该这样。
今天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对少数民族早已经不再使用蛮夷的称呼。也不会再有学者提出忠于君主,宁死不屈。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论现在所处的环境如何,都应该对文明心存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