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颜之推《颜氏家训》
白话
古人勤奋好学,苏秦卧锥刺股以驱赶睡意;文光投斧挂树,毅然前往长安求学;孙康靠雪地的反光看书;车武子收集萤火虫照明读书;儿宽、常林耕地时也常带着经书,抽空背诵;温舒放牧时蒲草上写字。这些都是勤奋好学的例子。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幼年丧父,家境贫苦,买不起蜡烛,常将买来的狄草斩断燃烧,用来照明在夜里读书。孝元帝刚离开会稽时,精心挑选了一批官吏,刘绮才华出众被任命为常侍兼记室参军,受到孝元帝的器重,后来被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世代居住在江陵,后来迁都扬都,他刻苦好学,因家中贫困窘迫,连续几天无米下锅,靠吃纸来填饱肚子。天冷却没有毡被,就抱着狗取暖而睡。狗也饿得受不了,跑出来觅食,他叫了几声,也没有见它回来,凄惨的狗叫声,惊动了四邻。即使在这种困境中,他依然没有荒废学业,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者,任职镇南录事参军,受到孝元帝的礼遇。很难做到的事,他却做成了,也算是勤奋好学的榜样。东莞郡的臧逢世,二十多岁的时候,想读班固的《汉书》,苦于不能长期借读,就向他的姐夫刘缓讨要写名片书信留下的边角纸,手抄录《汉书》。幕府军中的同事都很钦佩他的毅力志向。臧逢世终于因精通《汉书》而闻名于世。
家训史话
明代文学家张溥,年幼时天资不佳,记忆力较差。虽然还算得上勤奋好学,但读过的书,过后便忘了。他很是苦恼,曾经气得用拳头擂自己的脑袋,大骂自己是笨蛋。
不过,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较差而气馁,仍然刻苦攻读,孜孜以求。并且根据自己“笨”的特点,想出了一个“笨”办法:每阅读一篇新的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并不将它保存起来,而是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重新读。这样连续7次,一篇文章就等于读了14 遍,不说滚瓜烂熟,但其主要内容总是记住了的。
这样长年累月地读书、抄书是很辛苦的,张溥的手磨起了老茧,一到冬季,冻裂淌血,钻心般的疼痛,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地下他的“笨”工夫。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以自勉自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张溥终于成为有影响的文学家,写出了《五人墓碑记》等名作,并编辑了《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等有价值的书籍。
当然,我们今天介绍张溥的“七录”法,并不是要青少年朋友机械地去学习、模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知识不断更新,信息不断膨胀,单凭“七录”能“录”得了多少呢?但是,我们从张溥的“七录”法中却能够得到一点启示:天资差,不足畏,天道酬勤;堡垒坚,亦不足畏,专而攻之,必能攻而破之。
古训今鉴
这则家训教导子孙勤奋好学。即使条件艰苦,只要勤且艰,最终还是会取得成功的。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业精于勤荒于嬉”,养成勤勉努力的习惯,会是终身受益的法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够理想的环境中,能吃得苦,坐得住,自会成为令人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