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不是与生俱来的,正如你已经注意到的,忍耐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东西。必须一刻一刻地、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教给他,他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学习。为使你的孩子学会忍耐,他必须获得两种重要的智力技能:估量、理解时间的能力和领会因果的能力。他还需要两种关键的情绪技能: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些技能是相互依存的。
婴儿开始只有很小的忍耐力,这对他们的生存来说不仅正常而且必要。一个婴儿的全部需要(食物、温暖和保护),必须由他身边的成人给以满足,哭是婴儿寻求帮助的一种必要信号。但是即使是新生婴儿有时也必须让他学会等待一会儿,鼓励婴儿忍耐是从简单地告诉他开始的。当他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开始考虑下面将出现什么。当几个月的婴儿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停止烦躁,以此表明他已经懂得你的说话声,并且是他得到满足的一种前兆。因为语言联系着因果思维,所以它帮助婴儿学会延迟满足。
妈妈要记住:对一个婴儿来说,忍耐意味着只能等待两三分钟。如果不及时地满足他的需要,他的哭声就会逐渐升级,同时他已经学到的所有关于忍耐的要求会被忘记得一干二净。如果你的反应迅速而且具有一致性,那你就是在教你的孩子相信他的需要会得到满足。这就使他信任你,并鼓励他下次能等待更长时间。
18个月~3岁,这时的孩子已经会用语言向你倾诉他的要求,但他还不大懂得通过许多能力来调整自己,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急切愿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东西,从而常常显得毫不讲理。孩子的大量需要是指向你的——你的照顾、情感和赞许等等。他不理解为什么你在被召唤的瞬间,不马上过来或立即听从他的命令。
妈妈要记住:婴儿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这个年龄段发展的一个健康、正常的特点。缺乏忍耐力和有限的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因为他仍习惯于把他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
训练1:“宝贝,请你等一等”当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时,微笑着对他说:“给妈妈念一首‘小蜗牛’的儿歌,你念完‘小蜗牛’,妈妈就过来了。”或“妈妈在喝咖啡,你给妈妈唱首歌,然后我们出去买牙刷。”你也可以使用帮助孩子判断时间推移的装置,比如说指着汉堡造型的计时器告诉孩子:“看,等计时器的铃响,妈妈就要开始给蛋糕点一枝蜡烛啦!”你还可以用积木来教孩子计算天数,让他学会等待。
训练2:“妈妈,你好了没有啊?”和你3岁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换的游戏。比如,由你来扮演没有耐心的孩子,让孩子来扮演爸爸或妈妈。然后,在“爸爸”或“妈妈”在为你做事时,夸张地模仿孩子平日不愿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妈妈),你好了没有啊?我要吃蛋糕,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让孩子体会到模仿的幽默,并领悟到不愿等待的滑稽。你还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主题关于期望、忍耐和最终满足的故事书。这些都可以逐步帮助你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变得有耐心。
3—6岁
在学前期的几年中,孩子智力和情绪的成熟提高了他理解和说出时间的能力,这是帮助他增加忍耐力的技能。而且,幼儿园有系统的活动和教师的期望,这些都使3~6岁的孩子能更好地忍受挫折和学会等待。一旦孩子成为某群体的一员,如学前班,他自己的需要无论多么急迫,都不得不放在其他人需要的大背景中(如“伦伦正在洗澡,你能等他洗完澡吗?”)。这就是说,忍耐力在发展,但它还没有取得行为的一致性,因为它依赖于比3~6岁孩子所拥有的更多的自控。
妈妈要记住:即使你的孩子是在大家庭中长大,或是在日托环境中长大,他在新集体的规则和规章制度方面仍有可能遇到麻烦,而且他会为一直保持有耐性而感到压抑。因为3~6岁的孩子为了适应与别人相处,得花很多时间控制他的个性,所以当你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你应尽量让他的主意和冲动自由发挥,而不要强求孩子像在幼儿园一样处处“先人后己”。否则,太小的孩子过多压抑自己的冲动,也会给性格带来不良影响。为了鼓励忍耐力的发展,当你看到孩子有忍耐力的举止时,应该给予赞扬。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幼儿园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块糖,并告诉他们:“现在吃,就只给一块,如果能忍一小时后再吃,可以再奖励一块”。以后的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凡是那些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这在心理学叫延时效应,或延时满足。许多孩子办事虎头蛇尾,缺乏意志和耐性,长大以后事业上也少有成功。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忍耐力呢?比如,幼小的孩子急于喝奶时,不要马上满足他,让他哭一会儿,一边慢慢和他说话,一边拍他的后背,然后再给他吃,忍耐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钟到几分钟;对每次都把零花钱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长可以说:“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钱,下周可以加倍给你,你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东西了。”孩子遇到了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很快就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