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直被周围的人爱着,他们都是在浓浓的爱意下包围着,家长们小心谨慎的呵护他们的心肝宝贝,好象把世间全部的爱都给他们还不够似的。
孰不知这样的爱会让孩子光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回报。如果是那样我们的社会就太可怕了,如果我们的社会没有爱就如同大自然没有色彩和鲜花一样,我们就要教孩子如何关爱别人。
要让孩子学会同情弱者,在成人的帮助下去学会关心别人。比如:在学校里老师要教育学生互相帮助和同学们一起玩玩具,不争抢,知道有好吃的和大家分享。在街上遇见一个残疾人,成人可以给孩子一点儿零钱,让孩子去递给残疾人,不能装做视而不见的态度,因为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要家园共育让他们在被爱中学会什么叫爱。
不少父母看上去很爱孩子,但他们的做法不是理智的爱,而是溺爱。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成型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类型,父母宁愿把已经盛入自己碗里的菜再拣出来给孩子,有的孩子还真的误以为父母喜欢吃鱼头呢。整日帮孩子做那,不让他自已动手,吃穿用玩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些家长害怕自己孩子摔着、碰着或被其他孩子欺负,平日不让他出门与小朋友玩,甚至常常关照孩子变得任性、自私、孤独、易发脾气而又无能,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给于。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父母是第一位教师,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作榜样,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并不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儒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像这次过新年,我们便教幼儿参与自制贺卡的活动,让孩子亲自把贺卡送给想送的人,讲一句祝贺语、帮帮长辈做一件小事。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学会体谅父辈的艰辛,要尊敬长辈。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事,随时对幼儿进行爱的教有。
家园一致,共同为孩子营造爱的空间,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的,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都是重要的爱心培养基地,父母、老师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对孩子们的爱心教育,千万不能一头松一头紧,老师这边紧,家长那边却顺其自然,那样,一切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所以,老师必须要求家长配合,共同为幼儿营造爱的空间。
从爱护玩具和动植物开始,启迪孩子的爱心。对幼儿的爱心教育可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幼儿有许多玩具,这些玩具是幼儿最亲近最自然的伙伴,幼儿的年龄特点会给予这些玩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可以引导幼儿用和善的态度对待这些玩具伙伴,和它们做朋友。有时幼儿会不爱护玩具,乱扔乱放,就对他们说:“你们把积木娃娃摔疼了,快抱起来摸摸它,把它送回自己的‘家’,要不然它们会想妈妈的。”幼儿都有想妈妈的经历,就很同情积木娃娃,不再乱扔乱放。
春天,我带领孩子种植些花草,鼓励孩子为花草浇水、松土,看到自己养的花草长高了、开花了、结果了,孩子们都很高兴。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初步体验到了劳动收获的喜悦,也学会了爱护草木。平时,我还经常带孩子观察大自然,引导他们亲近周围的动植物,看看花儿什么时候开,听听鸟儿怎样叫。由于幼儿与动植物有天然的亲近感,这样的爱心教育就更为自然、更为有效。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关心爱护别人。
通过幼儿园的分享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塑造爱心。与小朋友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对别人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幼儿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午睡后吃小餐时,请幼儿发食物,鼓励引导他们把大的好的先发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玩玩具时,表扬那些和小朋友们分享玩具的幼儿。教育幼儿在家里给爸爸妈妈拿东西,给客人让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品尝到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借助艺术作品和媒介培养幼儿的爱心。对于幼儿的爱心培养来说,移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借助于动画片,故事等媒介的力量,引导孩子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熏陶培养孩子的爱心。
为人师表,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是幼儿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有意识地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父母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