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是晋代的一位高僧,既是翻译家,又是旅行家。
据古籍记载,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法显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度为沙弥(即送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少年的法显在寺院,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他从小勤奋自学,虚心向有学问的老和尚求教,晚年又十分重视旅行实践。
公元399年,随着佛教由印度东传,在我国佛教界掀起了到印度取经的热潮。这时法显已经65岁了,但他为了取经求法和参访佛迹,不顾年老力衰,决定同数名僧人结伴离开长安。
他们一行从长安出发,第二年才到达敦煌。经过了水流湍急的黄河,越过了高耸入云的祁连山,经过了一千五百里远的白龙堆沙漠。“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就在这样的路上,他们整整走了十七天,到达鄯善以后,迎接他们的是一片更大的沙漠——被称为“进去出不来”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又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才见到一片绿洲,到达古代西域的佛教重地新疆和田。
这时法显已经67岁,从长安一道出发的旅伴,或死于沙丘,或半途折返,或离他而去。法显是一位勇敢的旅行家,他没有丝毫怯懦,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前进。在此后近十年的岁月里,他不知疲倦地在东南亚次大陆的土地上奔波,足迹遍及三十余国,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以及印度洋上的美丽岛屿斯里兰卡。
法显追踪佛教发祥地的圣迹,以旺盛的求知欲考察了印度等国的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更以虔诚的心情瞻仰了佛教圣地,但法显总感到不满足。他来印度是取经,这个目的还没有达到。于是,他又来到印度巴特那,这里有当时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藏有很多重要经律,还有不少深通佛理的高僧来讲学。法显在这里住了三年,刻苦学习梵语、梵书,抄录经律,收集记录了许多珍贵佛教经典。此后,他顺恒河东下,佛教也很盛行的多摩利帝国,相传释迦牟尼曾来这里讲学。在这里,法显又用两年时间,抄录佛经并画了一些佛像。
法显78岁的时候,回到了祖国,整理了十四年的旅途见闻,翻译了他所带回的佛经,写成《佛国记》这一不朽著作。
简评:
古时人们交通不便,游历三十余国在当时是很难想象的。法显年过花甲仍然不畏路途艰难险阻,凭借对佛法的进取之心,实现了当时不能想象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