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
——《墨子》
译文
王公大人早晨上朝,晚上退朝,听狱治国,这是他们的份内事。士人君子竭尽全身的力气,用尽智力思考,于内治理官府,于外往关市、山林、河桥征收赋税,充实仓廪府库,这是他们的份内事。
墨家智慧故事
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因为自己留下了功绩就居功自傲,殊不知“在其位,谋其事”,都是以身作则而已。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隋文帝晚年,他跟随父亲来到京城。当李渊高举反隋义旗入关后,李世民来到渭北,房玄龄立即投奔其麾下。唐太宗一见,便很欣赏他的才华,给了他个参军的官,让他掌管军事。从此,房玄龄开始了他的辅政生涯。
在反隋和后来进行统一的征战中,每攻克一地,众人竞相争求金银财宝,唯独房玄龄先搜罗人才,推荐给李世民作为幕僚。遇到谋臣猛将,则“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贞观十七年凌烟阁二十四个功臣中,杜如晦、张亮都是经房玄龄的举荐,才成为秦王府的谋臣战将。由于秦王府中的人才很多,常常被唐高祖调为外任。
房玄龄在秦王府工作十多年,专典文翰。每有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简理详,并无草稿。唐高祖经常对臣子夸赞房玄龄:“这个人深识机宜,足可委以重任。他反映的问题,都是我心里想的。即便是在千里之外,想法也是一致的。”
唐太宗登基后,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佐天子而执大政,总管军国政令,为宰相。论功行赏,太宗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太宗从父、淮南王李神通认为房玄龄乃“笔之吏”,表示不服,将军丘师利等也居功自傲。
唐太宗则肯定“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李神通等皆理屈心服,房玄龄却毫无争功之举。贞观三年,房玄龄任总百司。房玄龄担任总百司的职务以后,“虔恭夙夜,尽心竭节”。房玄龄除了要负责吏事、法令、用人等工作之外,还监修前代史、国史,监修五礼,组织撰修《文思博要》,守护高祖陵寝,与长孙无忌一道谏止分封。凡朝中政事,不分巨细,没有“知无不为”者。工作虽然繁杂且繁重,但他都能很好地完成,得到皇帝的认可。
后来,太宗皇帝不断地给房玄龄加官晋爵,委以重任,但每次被提拔,他都婉言谢绝,但最后还是从江山社稷的大局出发,接受官职,在处理军国大事上,只有更加谨慎小心,唯恐有失。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危,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一件事,便是如何劝谏太宗放弃东征高丽的打算。他对身旁的几个儿子说:“当今天下清谧,咸得其宜,唯东讨高丽不止,方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吾知而不言,则衔恨入地。”于是,房玄龄抗表进谏近千言,太宗见表,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临终,太宗与他握手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