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品要兼文行。文人无行,固不足取,若村野农夫,尽有朴实者,遂谓之贤焉,可乎。夫子教弟子,亦曰:“则以学文”,盖以行为本,文亦不可少者。
——申涵光《荆园小语》
白话
人的品德需要知识和行为一起修养。身为文人没有品行,定然不可取,如果村野农夫中有朴实的,可以称之为贤了。夫子教弟子的时候曾说:“则以学文”,就是说要以行为为本,当然知识也是不可少的。
家训史话
《弟子规》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是指行事为人,它是践行道德,而不是道德本身。“行”是相对于“学”。道德好了,还有余力,干什么?孔子说,“学文”。“文”是什么?是文化,特别是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古人也叫“文学”。道德是质,礼乐是文。文、质是相辅而行。孔门读书,是学礼乐。礼乐是文化,不是公文档案,不是程文墨卷,更不是风花雪月、娱情写物的诗文。古人不像后人,靠文章名世,靠文章传世,看重写下来的东西。孔子强调,提高道德修养之后,还要提高文化修养。第一,别当坏蛋。第二,别当笨蛋。即先当好人,再当知书达理的人。
董遇,字季直。为人质朴而又喜爱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战乱纷起,加之连年的大旱,地里颗粒无收,老百姓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每天和哥哥一起上山去打柴,再挑到镇上去卖,换取一点收入来糊口。每天回到家时,人已累得精疲力尽了,可董遇仍然不顾劳累,专心读书。已经是半夜时分了,家家户户早已进入梦乡,只有董遇那间小屋里仍然亮着灯。读书的时间长了,一阵睡意向他袭来,他赶忙起身,在水缸里舀一盆冷水,用毛巾蘸着洗脸,冰冷的水立即让他清醒了,他又坐在桌前,埋头读起来。
碰到阴雨天,泥泞遍地,无法外出打柴,董遇便早早起床,稍稍梳洗后,就开始读书,一读就是一整天,有时连饭都忘了吃。有一次他正读得入迷,忽然觉得头上一阵冰凉,抬头一看,原来小屋破旧不堪,几天的阴雨使屋顶漏雨了,他赶紧找了个木盆接雨,然后又拿起书本,沉浸到书中去了。
到了冬天,寒风凛冽,大雪飞扬,地里没有什么农活可做,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中难得的空余时间;而对于董遇,则是读书的大好时光。破旧的小屋四面漏风,没多久,董遇的手脚就被冻得不听使唤了。他用手使劲地揉搓着脚面,并使劲地用脚跺地,又在屋里来回跑几圈。慢慢地,他的身上微微发热,手脚也恢复了正常,他就又回到桌前,继续吟读。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古训今鉴
“先成人,后成才”,先当好人,再当知书达理的人,别当坏蛋也别当笨蛋。鲁迅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知名主持人杨澜在总结过去时,认为自己最大的心得是: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只有成长的人,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社会的发展,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