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有个人叫匡衡,他是个农民的孩子。由于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的一个亲戚教他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匡衡长大后,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诵白天读过的书。不经意间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身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是邻居家的灯光从壁缝里透过来是。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如此一来,透过来的光就更亮了,他就着邻居家的灯光,借光读书。
简评
成语“凿壁偷光”就从这里来。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勤奋学习。
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依然努力学习。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