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许多著名的画家,其中不乏闻名后世的大家,宋时崇尚绘画,因此收藏画也成为一些文人官僚墨客的时髦风尚。当时有个名叫马知节的官僚,他收藏了很多名人字画。在他所珍藏的画中,他最喜欢的是一幅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隔一段时间就要展开这幅画欣赏把玩,每次都赞叹不已,爱不释手。久而久之,看画人觉得画中的牛也像善解人意,主人一打开画卷,画中牛便似真牛一样跃然纸上,大眼圆瞪,牛角向前,跃跃欲试。
这一天,天气格外的好,马知节就把自己珍藏的字画拿出来,在厅堂前一幅幅地展开晾晒,并把《斗牛图》放在了最显眼的地方。正在这时,来了一位交租的农夫,连叫了他几声,马知节都没听到,始终目不转睛地盯在《斗牛图》上。农夫也把目光投向了这幅画,他先是漫不经心地看了看,突然,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起来,前后左右,换了好几个角度。马知节以为是这幅自己最喜欢的名画吸引了农夫,便露出得意的神情。谁知,看了一会,农夫竟摇了摇头,并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农夫这一笑让马知节感到诧异,他本来是想听农夫的称赞的,不料,农夫的脸上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他很气恼,就问道:“你笑什么?”农夫一听马知节问他,便连忙解释说:“没什么,没什么,我不过是感到这幅画上的牛样子很特别,我还从没看过这样的牛。您千万不要怪罪我。”马知节听了,感到农夫话里有话,就继续问他:“你根据什么说这画上的牛很特别,它特别在哪呢?”农夫一看马知节没有怪罪他的意思,便大着胆子说:“本来我是不懂画的。但这幅画,画的是我最熟悉的牲畜,我们农夫每天都同牛打交道,真牛的生活习性我们最熟悉不过了。可这画上的牛同真牛相差太远了。”“这牛画得像真的一样,怎么能说同真牛有差距呢?”马知节一听更糊涂了,心想,我就是看这幅画上的牛真是太逼真了,才收藏它的,现在,你竟说牛画得不像,我倒要听听你怎么说。就对农夫说:“你说说看,差在哪里?”农夫又看了看那幅画,慢慢说:“牛在搏斗时,总是用力将尾巴夹在两腿中间,憋足了劲相斗,在这种时候,即使最强壮的大力士也不能把牛的尾巴拽出来。可你看,这幅画上的相斗的牛全扬着尾巴。这不是搏斗时的牛,却叫《斗牛图》。所以,我看这幅画画得不好,同实际不符,尽管牛画得很像,但生活习性没画出来,也就引人发笑了。”农夫一边说,一边指指点点。还一再邀请马知节到田野里去转转,看看真正相斗的牛是什么模样。
马知节听了农夫这一番话,由刚开始还有点生气,觉得农夫不懂画。后来想想越佩服起农夫来。他心想,即使是名画,在真正了解生活的农夫眼里还真是遇到了“行家”。农夫不懂话,农夫懂生活。他还是十分感谢农夫的坦言相告,并对农夫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给予了称赞。
简 评
脱离实际,靠主观假设和猜想去创作,自然会闹出笑话。中国古代曾有过一种说法叫做“韩马戴牛”,其中的“戴牛”就是指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的牛,可见影响之大。可“戴牛”却被一介农夫看出了纰漏,连封建官僚马知节听了农夫的话,也不得不点头称是。这说明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闭门造车要不得,关门画牛自然也不能得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