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发扬人类文明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只有我们不断扩大视野,更新知识,才能认识世界,传承文明。本书以求知为主题,讲述先人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古人认为求知第一是要尊重老师。榜样如程门立雪的杨时,为不吵醒老师休息,在雪地默默等候数时。
第二,学习应该讲究循序渐进,不能只求一知半解,半途而废者多不成器。如“一箱破砚”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人,学书法却中途弃学而去,当看见老师给的一箱子破旧砚台,才明白求知之路的艰辛漫长,自己才学不到九牛之一毛,懊悔之余能幡然醒悟,回去潜心学习书法才得以有所成。榜样如“纪昌学射”,练习眼神花费三年,练习不眨眼睛花费两年,不畏惧这份求知过程中的枯燥单调,能坚持下来,能勤学苦练,结果自然不会令人失望。再看“楚人驾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还没有学到驾船本领就盲目自大。结果被淹没在风波里。
第三,求知要注意知行合一,注重实践。光是知道并不代表会做。例如那个看到别人下棋自己就跃跃欲试、指指点点的钱大昕,轮到自己上阵却惨败收场。又如爱好读书的刘生,虽然喜欢读书,书本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并未有实践,不管是治军还是修水利,都缺乏经验。知识要用才能发挥效用。不仅读书,还要实践。才会学有所用。
第四,求知过程要勤奋刻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自己创造条件。历史上刻苦勤读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车胤囊萤、孙康映雪,还有后来的凿壁偷光。都说明一个道理:真正想求取知识的人,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学习。古人的这份勤奋刻苦的精神今天读来依旧鼓舞万分。的确,学习是不需要借口的事情。
第五,求知的方法上需要注意融会贯通,懂得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死守教条,最终害人害己。“郑人买履”、“邯郸学步”、“按图索骥”都是刻板教条的典型。这些人的榜样则是“庖丁解牛”:掌握事物知识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如“画龙点睛”抓住重点,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第六,求知讲究心态,一份坚持、一份沉稳、一份决心,一种意境。求知不是最终目的。求知的过程也是修炼心态的过程。不为求而求。如“师文学琴”,师文并非为会弹弦而学,而为意境。琴能达意,能表人。也正因为这份求知的心态,才有师文弹琴的与众不同。这是一份心态。李白年少好玩、逃课,然遇见“铁杵磨针”遂为这份坚持所震动,终为诗之巅峰。
“詹何钓鱼”钓的就是一份沉稳,不疾不徐,不骄不躁,常年如此,这份踏实用在求知上一样受用。更有“愚公移山”者,下定决心来移山,岂有不成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愚公的话似乎还尚在耳畔回荡,他家族老老少少坚实的脚步,步步印在华夏儿女的心理。
这些都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更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让我们带着“愚公移山”的决心、改造浮躁的学习心态,秉持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知行合一,为中华文明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