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8200000020

第二节黄梅戏史话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历史沿革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那还是近代的事。在这段时间内,他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在谈说这个名剧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这个剧种的团体,同样经历了这么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也可以说,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他的表演团体的形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纵观黄梅戏的表演活动,从业余性到专业性,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的表演活动: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这时期的黄梅戏,在宿松、怀宁的皖西一带(现在的安庆地区),只是一些农民、手工业艺人如竹木匠、织工、裁缝等,用山歌、茶歌等结合旱船、龙舟民间歌舞形式,在庙会上或过年过节时演出、演唱,他们由一人牵头,把自愿者联络在一起,业余时间,自由结合,演唱完毕,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组合。而这一次的组合,与上一次的人员,就不一定相同了。这种演出、演唱,纯粹是自娱自乐、与人同乐的性质,并不是以此为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所以说,早期的黄梅戏,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表演团体。

另外,当时的英山、黄梅一带,连遭水灾,灾民纷纷东逃安徽的宿松、怀宁等皖西各县。还有从北方的凤阳、定远乃至淮北一带南下的逃荒者,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演唱山歌、茶歌,或表演花鼓调、采茶灯,藉以乞讨饭食、谷物或钱财,所以早期的黄梅戏又叫“化谷戏”(一说是花鼓戏的谐音)。这些灾民,有一人演唱,有几人演唱,有的是一家人男女老幼一齐唱。有的沿门乞讨演唱,有的打地摊演唱,因为都是暂时的谋生,不是以此为职业,无法形成表演团体.

2.早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从山歌、茶歌、采茶灯、风阳花鼓调的演唱,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的时候,演唱者们,便不能如先前那样随意演唱了。由于是戏的演出,必须有排练,有服装、道具等戏剧所需要的程序和要求,业余时间则不够,加之,这种演出可能变成表演者的职业或半职业,他们便自然结合成一个团体。这就有了早期相对固定的黄梅戏班子,即现在称之为表演团体的。

这个时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节性的,基本是业余性或半职业性的。大多没有固定的班址,内部松散,组织结构不完整,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人员出入自由,因表演的内容不大,剧中的人物不多,只不过三两出二小戏(小生、小旦)和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所以班子的人员很少,七八个人即可,所谓\"七忙八不忙\",这是黄梅戏班子里流行的一句俗浯,就是说,这个班子七个人,就忙些,有八个人就不忙了。因此说,中期阶段的黄梅戏,已经有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人员很少的,但是业余或半职业性的表演团体。

3.后期阶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除演二小戏、三小戏外,吸收了青阳腔、楚剧的大本戏。演大本戏,就要求班社要相对的稳定,要具备表演大戏的表现能力。因此这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固定的职业性的班社,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为了生计,为了营业,为了保证收入,剧目要经常翻新,表演也要有一定的质量,人员增加了,行当齐全了,舞台美术(衣箱、幕布、道具、刀枪把子)也有了发展。班子不那么松散了,组织管理上,有了班主,还有了联系演出和管理生活的专职人员,流动性也增大了(即所谓“跑码头”)。

这种职业性的表演团体,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就已出现,如在咸丰七年(1857年)。清军多隆阿、鲍超曾在冬至这天.在宿松缄“为剧楼,演花鼓戏,邀各营队长洎众文吏聚观”。(宿松县志)这里说的花鼓戏就是黄梅戏。

这个记述,说明两个问题:一、多隆阿和鲍超看的这个黄梅戏,可能是一个阵容不错,有一定演出质量的固定性职业班社。二、这个班社已进入剧场。可惜这个记述未记班社名字及其他活动情况,因此有人说,他也可能是一个丰职业性的班子。但是在光绪年间之后,黄梅戏的职业班杜,在岳西、宿松、潜山、太湖、怀宁的皖西一带就相继大量出现。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桐城人瓦匠彭鸿华,人称彭小佬,组织了黄梅戏班子,在怀宁的乡间演出,称“彭小佬班”。又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王宏元在岳西组“同升班”。

20年代到30年代,是黄梅戏职业班社发展比较多的时期,除长江以北皖西、长江以南的至德(今东至县)、青阳、贵池、铜陵乃至徽州地区均有黄梅戏班社的组建。民国十五年(1926年),张廷翰在岳西组建“张翰班”(又称“良友班”)。

民国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东至组建“同乐堂”,又名“槐珠班”、“檀家班”。王梓林于民因二十七年(1938年),在宿松组建“抗建班”,又叫“王梓林班”。时值抗战时期,这个班子到抗战后方演出,宣传抗日救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铜陵组建“椿月堂班”。

抗战胜利后,大江南北,此散彼聚,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比较活跃。1932年,丁永泉与艺友们一起,带班子进入安庆市,结束了黄梅戏只在农村演出的历史。此后,其他班社:仿效,也纷纷进入安徽的市县演出。总的说,后期的黄梅戏表演团体,比较正规和固定,演出剧目增多,行当比较齐全,流行地区扩大,并从农村进入城市。

4.近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业剧团黄梅戏于1932年进入城市,到全国解放,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到周围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池等县镇,都有黄梅戏的班社活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的文化事业管理部门,通过对艺人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将他们重新组织起来,置于政府领导之下,使之更好的学习和演出。如在安庆市,以丁老六(丁永泉)和他的儿子丁紫成、女儿丁翠霞,还有潘泽海和他的女儿潘王景琍,及后来从京班转来的王少舫兄妹,组建了“民众剧场”(当时场团合一,其实为民众剧团)。

不久,严风英回到安庆,参加了“群乐剧场”(后改为“胜利剧场”,迁至钱牌楼新址)。又如桂春柏、桂月娥组建的“一二三班”,在铜陵被政府改为“铜陵新民剧团”。在此前后,安庆地区所辖各县及江南各县,将流动的职业班社及零星艺人,组成职业性的黄梅戏剧团。如望江县艺人胡玉庭和怀宁艺人李桂兰等人,从江北流动到至德,被至德组建为“至德大众剧团”。

桐城县的***门将黄梅戏艺人陈国荣等,和一些业余演唱积极分子严云林等人,组成“桐城人民剧团”。望江县则是把半专业性的“凉亭剧团”和业余活动骨干组成“望江流动剧社”。这样的恢复和重建表演团体,使原本流动性很强的“跑码头状况”,都相对的稳定了下来,基本上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活动和演出,并且多有固定的剧场。演出条件大大改善,脱开了“草台”和“地滩”。最主要的是,有了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自己管理自己,经济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证。

安庆黄梅戏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孕育生发于长江中游安庆的黄梅戏,乃戏曲“大家族”中佼佼者,是中华大地戏曲百花丛中一株婷婷玉立的初放鲜花.她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更显黄梅戏特色。轻歌曼舞,赏心悦目的黄梅戏,不仅陶醉了神洲大地,也赢得了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许多国际友人的赞赏,以至受到英国女皇的青睐。“黄梅戏曾疯魔香港观众,且带起影圈”凌波主演的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哄动了整个台湾”;法国影评家斯.杜勃安叶认为《天仙配》“悦人心目”;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象一条山间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

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清咸丰时期(1851~1861),黄梅戏开始演出“本戏”(大型剧目)。辛亥革命后,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安徽省境内,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戏剧种。

五六十年代,黄梅戏的发展达到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这就不能不提到黄梅戏的一代宗师严凤英。严凤英(1930-1968)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黄梅戏一代宗师,安徽桐城人.她十二岁起学艺,十五岁登台崭露头角,二十岁即名扬四方,三十八岁时不幸被迫害致死.

严凤英一生中主演过几十部大小剧目的黄梅戏,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三大传统剧.她精湛的演唱通过舞台和银幕的展现而蜚声海内外.尤其是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拍成电影后,影响遍及全国.先后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五十多个专业黄梅戏剧团。当今,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种之一。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黄梅戏在六七十年代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焕发出生机,并创造了第二次辉煌.

梅开二度的领军人物是著名的“五朵金花”: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和袁枚.黄新德则是男演员中的佼佼者。他们在继承黄梅戏长处的基础上使其有了很大发展,为了跟上时代,主要是吸引更多听众,特别是年轻听众,去除了黄梅戏中一些落伍的东西,引入电声伴奏,并加快了节奏,充分发挥黄梅戏长于抒情的特点,推出不少优秀的新作,如<<龙女>>(主演马兰,吴亚玲,黄新德),<<红楼梦>>(主演马兰),<<孟姜女>>(主演杨俊)等等,梅开二度的代表作品是<<红楼梦>>.她是第一部以古典名著为题材的黄梅戏。风姿绰约的马兰,优美动听的黄梅旋律,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共同演绎了一个美丽凄惋的爱情故事。

目前黄梅戏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为实现黄梅戏的梅开三度而努力,韩再芬是当今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韩再芬,安庆黄梅戏二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十二岁学艺,十四岁登台,十六岁时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娇>>,一举成名。该片成为黄梅戏首次夺得<<大众电视>>金鹰奖的作品,此后她又主演了<<桃花扇>>,<<孟丽君>>,<<挑花女>>,<<女驸马>>等多部影视作品,获得国内外多个大奖。

韩再芬清尘脱俗,光彩照人,嗓音甜美,表演细腻,刻划人物深刻,独创了自己的风格。听她的演唱,如饮醇酒,耐人寻味;悦耳动听,让人陶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在艺术的海洋里,黄梅戏毕竞还是刚刚启航的一叶轻舟,需要朋友们的大力支持,走近黄梅吧,她带给你的必将是一份惊喜,一份享受,一份甜美!献上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愿通过艺术桥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热门推荐
  • 苍穹诡眼下普通的一天

    苍穹诡眼下普通的一天

    苍穹诡眼,当仿佛覆盖宇宙的眼状存在出现,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七彩试炼,当一个文明只有不断吞掉牺牲掉另一个文明的一切才能存活,会碰撞出什么?。张长白,普通的白领,长着一张普通凶恶的脸,在一个普通的夜,普通的遭遇了追杀。当他普通的成长为世界顶尖高手后才发现,不普通的事终于开始了。
  •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万界流,非创世流,第三人称,非第一人称)我从凡间来,更到凡间去。不拘名利场,却在红尘中。血染刀剑未沾衣,滚尘扑面不留痕。仙佛神圣难敌手,移星易宿谈笑间。英雄美人帝王将相,却难免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怪力乱神魑魅魍魉,也不过蝇营狗苟小肚鸡肠。呜呼!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平行时空的另一个我

    平行时空的另一个我

    刚受到上司责骂的男主,下班回家的路上滑倒后被闪电击中,醒来后却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个和地球一样的平行时空。整理一下这个世界的记忆,却惊喜的发现在地球有的东西在这个平行世界没出现过。且看他在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样的痕迹.....
  • 无限的星域

    无限的星域

    太阳系有多大?对于人类来说很大!银河系有多大?对于人类来说非常大!宇宙有多大?不知道!但是当人类突破太阳系后发现其实这个宇宙中不止有人类,还有其他的生命!不同种族之间的战争在所难免!为了生存,战斗吧!
  • 冷少的逆天大小姐

    冷少的逆天大小姐

    “何为姝丽?”“肆意,嚣张,能屈能伸。”“可否具体?”“异世重生,称霸大陆。”“可否再具体?”“身世高贵,得一良婿。”“可否更具体?”“艳绝千秋、出类拔萃。”“仍是不解”“钟琉玥”
  • 城宝图密码之五仙传奇

    城宝图密码之五仙传奇

    记载了羊城已经尘封了千年秘笈和宝物的《城宝图密码》,在即将被公开之际,遭不明势力干预和企图独吞。误打误撞获得线索的少男少女们,能否解开谜题,保全财宝,成就一段传奇佳话?
  • 魔嗜九界

    魔嗜九界

    栈客空的力作《魔嗜九界》
  • 音乐公司老总

    音乐公司老总

    微信里达森骂得很难听,“臭SB我有能力成就你就有能力毁了你,”我心想:“我沈青始终没有成为明星,真是可笑,我这等小人物你到底能毁了我什么。”我靠在贵大的小旅馆里,三月的南方室内又潮又冷,而此时我的心仿佛掉进万丈深渊,早知道事态变成这样关系变成这样,我死也不会找上我的前男友(达森)。
  • 降神之时

    降神之时

    五万年前的神魔为何突然复活?远古时期人异大战到底谁胜谁败?重神器日天斧到底流落在何处?世人为何只记仙而忘记救人族于水火的神魔?敖寒作为神首破天而归,转世重修。麾下神魔也复人间,神魔的时代再次降临。
  • 沿江曲

    沿江曲

    不知道下一个十年还会不会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