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出身官宦世家。他曾经担任过郡督邮、新成大尹。
建武八年,光武帝亲征,马援用米堆成山谷形状,分析形势,使刘秀得以顺利击平隗嚣。建武十一年,马援任陇西太守,率军先后平定先零、武都参狼诸羌,于是陇右清静。因他作战有功,被任虎贲中郎将。
建武十七年,马援奉命征讨叛军,并被任命为伏波将军,领兵南下。马援军所过之处,经常为郡县修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百姓,并与越人申明旧制。从此以后,骆越一直按照马援的要求行事。
马援班师回洛阳后,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友人都纷纷前来,向他表示祝贺。对人们的赞美,马援不以为然。他对平陵人孟冀说:“西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才封数百户;今天我的功劳微薄,却封赏大县,‘功薄赏厚’,这怎么能长久呢?”同时他还表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不久,匈奴、乌桓侵扰扶风,马援再次请兵出征,并亲自率领三千骑兵出高柳,过雁门、代郡、上谷,一路威风,乌桓见汉军即将杀来,不战四散。
建武二十四年,马援已经62岁了,又请兵出征武陵五溪蛮夷。
光武帝对马援说:你已经年纪大了,不宜再率军出征了,行军打仗,鞍马劳顿,你的身体不行,还是让年轻人去吧。
听了光武帝的话,马援更加坚定了请战的信念。他对光武帝说:我尚能披甲上阵,辛劳毕竟是小事。
听了马援的话,光武帝决定让他骑马试试。马援扳鞍认镫,飞身上马,动作比年轻人还要利索。
光武帝见此情形,心中大喜,于是同意马援出征,吹响了马援再次出征的号角。
出征前,马援与友人告别时,对友人说:“我已经得到很优厚的待遇了,自己的年纪,的确是越来越大了。我唯恐不能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今天我终于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了,即便是死,也可以瞑目了。”这次出师,遭逢酷暑,士卒多患疫病而死。马援也因病不治,死于军中,最终是“马革裹尸还”。
简评
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 “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国家,效忠朝廷。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在战场是为效忠国家最激烈,最显著的地方。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