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海隐约听到老伴和孙子的谈话,想来是小孙子回来了。
他顿时没有了睡意,索性从竹床上下来,和家人摆摆龙门阵。
今年59岁的他头发半白、眼睛依然透亮,甚至还经常跟老伴吹嘘:煤油灯下,他一眼就能把细线穿过针孔。
但其实,只有李复海自己明白。这几年,他的精力大不如从前。
早年,父亲走得突然,家里只剩下孤儿寡母。
李复海是家里的老大,三个弟弟妹妹等着养活。光靠母亲一人劳心劳力,挣来的那点工分,一大家子要想生活是远远不够的。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蒲县火力发电厂到油桐村招临时工。村里征得母亲同意,把他报了上去。
这当然是好事。
家里少了一张嘴不说,老大第一个月得来的六块钱工资,自己留一块钱开销,剩下的五块钱好歹也能补贴补贴家用!
2000年的五块钱能买些什么?一斤左右的猪肉?20个土鸡蛋?2020年呢?
但那时候的五块钱,却改变了家里1岁大的小妹,因为养不起而即将被送养的命运。
这段往事,不管李复海给李子明重复讲上多少次,每一次,总能带给李子明巨大的心灵冲击。
那年,李复海不到15岁。
不太厚实的肩背挑起一百八十斤重的煤灰,每天数次攀爬好几里长的山路。李复海一点也没觉得劳累,反而有股使不完的勇劲。
21岁的他换了工作。
依然是国有企业的临时工,但好在工资涨到了18块5毛。
他跟随师傅学会了砌墙抹灰,依靠灵活的头脑和身手,成为了工地上的泥水匠人。
同年,靠着这门手艺,老家的弟弟妹妹终于能够吃上饱饭;也正是这一年,没享过一天福的母亲匆匆离开了人世!
有人说,年纪越大,越喜欢回忆从前。
这或许是生命消亡的必然结果,因为剩下的路途不会太长,一直陪伴着你的,只能是大半生的前尘往事。
李复海记性很好,虽然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时隔多年,也能大体通读小学的课文。他平生最骄傲的无外乎两件事:
一是白手起家,在油桐村的东头盖起了三间石头瓦房,李家成为全村第一户盖得起新瓦房的人家。
要知道,最早的油桐村人家都是挤在地主家的大院子,有的干脆是茅草屋,清一色的土墙房子。
这应该算作半件,还有一半,就是娶了心爱的城镇姑娘吴明兰。
当时户口管辖十分严格,城镇户口才具备成为企业正式工人的资格。
可想而知,李奶奶能够放弃城镇户口嫁给乡下的农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需要具备多大的勇气。
二则是他最疼爱的小孙子李子明,这是老两口晚年全部的心血所在。
好在李子明上一世也还算是乖巧上进,成绩名列前茅,一直都是老李家的希望。
如果还有什么遗憾,那可能就是咱老李的婚姻问题。
主要是前期太浪(穷小伙),中期不发育(打工仔),到了后期(小有成就),心思也就淡了(逢场作戏,洗浴中心)。
言归正题,如果能够得到爷爷的鼎力支持,那李子明承包山塘的事也就成功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