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53年的春天,在福建南平县的官学教堂里,学生们即将迎来新来的“教谕”(学堂的领导,类似今天的校长和教育局长)。新来的教谕是个四十多岁的老头儿,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老头儿比较面黄肌瘦,虽然其貌不扬,但从他后来干的那些事儿来说,只能用“不可貌相”来评价!
这位就是后来把嘉靖皇帝骂得狗血淋头,搅得嘉兴鸡飞狗跳的海瑞。当然了,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海瑞来了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整肃学堂纪律。原先的学生懒散惯了,想学就来,不想来就在家玩,教室的情况基本就是老师在堂上讲,学生在下面玩,师生关系压根不存在的,可以用“人鬼殊途”来形容。海瑞来了之后学生们的幸福日子也就到头了,海瑞规定凡是迟到早退的一律严惩。在如此严厉苛刻的规定下,学生们不得不遵守规定。
但遵守规定不代表信服,学生们在私下给海瑞起了一个外号——“海阎王”。
这是海瑞获得的第一个外号,自然也不是最后一个!在随后的日子里,海瑞每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会惹出一个外号。其中最为老百姓所铭记的便是“海青天”。这个称号是对他的一生的最高评价!
海瑞,字汝贤,海南海口市人。他的家庭背景也算得上名门望族了,其祖先海逊子曾经担任明初广州的“卫指挥”,这个官职是四品官,相当于军事领导。
到了他父亲这代就比较落寞了。他父亲叫海瀚,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其出身只是个“廪生”。这个廪生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秀才。秀才分为三等,分别是:廪生、增生和附生,廪生还有个额外待遇,就是每月可以领到政府给予的生活补贴。
对于自己的出身,海瀚并不觉得愧对祖先,反而很安于现状,接受现实。史书记载是“安贫乐道”,翻译成现代文就是穷光蛋!
到了海瑞这代,他不想安贫乐道,他和众书生一样,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但结合他之后的生涯只能说:“不尽如人意”。
数次赶考,数次落榜,最后只能停留在举人。海瑞35岁才考上举人,四十多岁才当上了“教谕”官职。他要是知道与他同时代的张居正15岁就考上了举人,还不如拿块豆腐撞死呢。
当然海瑞跟“神童”张居正是没法比的,但是和《儒林外史》的范进相比他还是很幸福的。
不管怎么样,四十多岁的海瑞总算是考中举人了,虽说教谕官职不大,但毕竟也是吃皇粮的,有了一份正式工作了,既然来了,那就干出一番成绩吧。
顺便说下,海瑞这个教谕官职也是捡剩下的。
明代官职要求是进士出身才能入阁当官,并不是说不是进士就不能当官,举人也是有机会的。首先你要先去吏部报到,吏部会先挑选进士出身的人,最后在人数不够的情况下会在举人群中筛选。当然剩下的一般也是些芝麻官,远离京城,到千里之外担任地方官,更没有油水可捞。海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挑中了,收拾包袱前往海南担任教谕。
海瑞的第二件事就是整顿官场。明朝后期官员腐败贪污成风,海瑞到了之后发现官员能捞的油水太多了。大部分都是向老师行贿的,有送吃的、送穿的、送土特产的,见面之后更是嘘寒问暖,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聊表心意,犬子就让您多费心了,老师则要说:太客气了,多大点事儿,还让你破费。
但是到了“海阎王”这里就行不通了。不管你送来的是什么,统统退回去!
他规定,从今以后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只要我在这里一天,你们就断了这个念头吧。不得不说海阎王不愧被人称为阎王,他在这儿站着,铁锁横江谁也过不去,自从他规定后,确实杜绝了此类事情。
海笔架
之前说过海瑞每干出一件事都会被人起个外号,而他的第二个外号是“海笔架”。
什么意思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天,福建延平知府前来南平县视察,最后来到了官学教堂。作为教谕,又是顶头上司,海瑞必须亲自去接待,于是带了两个下属前去迎接。一见面,旁边两个下属齐刷刷跪了下来,唯独海瑞站得笔直。这是什么画面,大家可以先想象下,海瑞站在中间,两边都跪下了,海瑞像个旗杆子一样杵在那儿。
海瑞倒也没太失礼,只是简单做了个揖(双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然后双眼盯着知府。知府当场就呆了,没想到这里还有不买他账的家伙,碍于身份也没有说什么,当场拂袖而去。
临走时只留下了一句话,这句话在历史上颇为有名。
这是哪里来的“山字笔架”!
何意?
笔架大家都知道,都是古代放毛笔的架子,一般笔架其形状像个山字型,中间高,两边低。两边下属一跪就是低的,高的自然是海瑞大人了,山字笔架是也。
经过这么一闹,海瑞又出名了,再获一殊荣“海笔架”。
这里解释下,为什么下级见到上级要跪下行礼?而海瑞却不跪呢?
明代有规定,只要是下级官员见到领导必须要下跪,就连文武大臣见到内阁首辅或者大太监也要下跪的,比如宣德年间的内阁成员和六部见到大太监刘瑾也要跪下行礼。
这套礼仪其实从元朝就开始了,可能蒙古人觉得跪着比较过瘾(比较符合他们),坐着不舒服。
海瑞之所以不跪,并不是说他不懂礼仪。
朱元璋曾经规定:教谕官员见到上级可以不用下跪,这项规定体现出尊师重道,海瑞就是抓住了这点。既然太祖规定不用下跪,我凭什么向你下跪呢?你们爱跪是你们的事儿。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海瑞非常注重原则,并且十分刚强,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事情那就一定是对的。你说没用!
刚强的海瑞
海瑞之所以刚强和他的家庭密切相关。前面说过海瑞的父亲叫海瀚,是个优秀的秀才,我说优秀并不是讽刺。要知道在古代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就考个秀才,至于状元、榜眼、探花,那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能考中个秀才就已经很优秀了,放到现在也是个“本科”出身,至于状元,自己想吧。
在海瑞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一直是他母亲把他带大,所以海瑞一直是单亲家庭。
海瑞母亲在失去了丈夫后便把心思全花在了海瑞身上,希望他将来能够学有所成,所以对他异常苛刻,不允许他犯任何错误。海瑞从小就生活在各种规范礼仪中,由于从小缺少父爱,这对他日后的性格也产生了变化。海瑞长期在母亲的熏陶下变成了理想主义者且十分刚强,不但严厉要求自己不能犯错误,也不允许别人犯错误,做事有时比较偏激。用老百姓话讲就是做事油盐不进,不是一就是二,绝对没有三。
在他母亲如此严厉的教育下,海瑞非但不怪母亲,在伺候母亲方面上更是做到了现代人所无法做到的。
海瑞从小就跟母亲同睡,即使后来成婚后也依然如此。母亲稍有不适,海瑞便在床前伺候一晚上。
在海瑞的《乞终养疏》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母之待臣,虽年当强壮,日夕相依,不殊襁褓。”
意思是:虽然我已经成年了,但母亲待我就像是婴儿一样,日夕相依。
举个现代例子,比如著名的胡适。胡适也是从小丧父,他母亲时刻教导他要端正做人。在学习上更是倾注了所有精力,不允许他贪玩。
根据胡适的《四十自述》有这么一段描述: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之所以花这么长时间讲海瑞的家庭和性格,就是想让大家牢记,只有记住了海瑞的性格,你才能理解他在之后做的各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