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盛京风云(四 下)
祖逖性格旷达,仗义疏财,乐善好施,不好读书。常到田庄上去,佯称兄长意旨,散发一些谷帛接济生活困苦的乡亲,因此博得宗族乡里的敬重。后目睹国家四分五裂之现状,与志同道合的好友刘琨折节读书,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致力于北伐恢复中原。
祖逖死讯传出,豫州人民痛哭流涕,谯梁百姓还自发为祖逖修建祠堂,纪念这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敌、百折不挠的爱国名将,朝庭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
此时的祖逖将军正镇守安徽,兵锋北指,准备收复河南诸地,羯人石勒正在这一地区与之对峙,祖将军的部队在中原归降坞堡的帮助下牢牢的抵抗住了羯人的疯狂进攻,而现在晋庭派祖将军作为特使北上,这意思可就有些明白了。
如今中原大乱,祖将军正矢志收复中原,但是兵力明显不足,而且缺乏后援与盟友,而辽军是晋庭在北方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之前与羯人石勒之侄石虎大战燕云十六州,惊动了中原各部,而且辽军最后还几乎全歼了北上的五万羯人,更是让人惊叹于辽军强悍的战斗力,可能这也引起了祖逖将军的注意……
本来赵炎想冷淡的对待一下晋庭的特使就好,但是现在祖逖将军的出现却让赵炎没法这么做了,在自己的偶像面前,赵炎是没法不尽心竭力的,毕竟祖逖将军也是一位为民族而终身尽忠的人物,而且在赵炎的心里,这样的人物是不应该那么早的逝去的,因此,赵炎决心要好好的帮祖将军一把,让他完成北伐的心愿……
午后,辽王府正门,“赵王爷,久闻大名,老朽祖逖,奉旨前来拜会”,一个神情矍铄的老头看到门前的年轻将领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拱手说道,赵炎看到老头的时候才回过神来,赶忙说到:“祖将军,赵炎实在不敢当啊,将军纵横河南,羯人闻风丧胆,石勒也不敢掠将军的虎威,赵炎只是后辈,万不敢担将军拜会二字啊”!
赵炎一番话发自肺腑,祖逖听了也是非常的高兴,年轻人不骄不躁,很好!随即两人又磨叽了一会,然后一同向府内正殿走去,那里,辽王府的重臣们正在等候,而祖逖一路走来也是感到阵阵的惊叹。
他在中原和建康就听说过,辽王赵炎是条真汉子,不为名、不为权,本来他还不怎么相信。不过现在看见眼前的这栋府邸,虽然面积很是庞大,但是其中的装饰、摆设却是极为的简单,但也隐隐中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坦率的说,赵炎的府邸别说是和晋庭的那些重臣王爷相比,就算是那些普通官员的府邸也远远的逊色,而且辽王府邸这么大也是有原因的,祖逖知道,赵炎在历次的征战中解救了很多落入魔掌的汉家女儿。
之后为了安置这些人,赵炎的王府修建了极为庞大的别院,虽然简单,但是也有着一番的宁静,就现在祖逖所知,也还有着五万余人生活在别院之中,除了在王府帮帮忙,王妃司马婉儿还会教她们做衣裳、首饰,然后送到店铺出售。
原因别人可能不清楚,但是从建康来的祖逖却是知道,赵炎为人极其的节俭,王府的用度也就刚刚够用,之前有着几十万女孩在府邸,那时王府的用度就很艰难,但是赵炎没有告诉那些苦命的女子,也没有告诉户部。
而是和王妃司马婉儿商量之后借着做衣裳的名义来补贴生活,不过还好,现在的辽东这方面的手艺还很粗糙,司马婉儿传授给她们的技艺也是很精湛的,所以她们的这些物品卖的很火。
而大部分的女子现在出嫁了,这份手艺也让她们带到了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获得很高的收益,而还在王府的这些女子则是继续这样的工作,因为,赵炎刚刚下发了改革的命令,因此,王妃也就没有停下来,因为她知道,王府的经济状况还是有些紧张。
因此在来辽东之前,听闻了赵炎的英雄事迹和辽东困难的经济状况后,晋庭太后亲自找到自己的儿子司马睿,把他痛骂了一顿,斥责他为什么不支援辽东,为什么要让他的妹妹、自己的女儿司马婉儿在那边受委屈。
无言以对的司马睿只得让自己的母亲撒气,最后,太后命令从自己的宫中拿出黄金千斤、丝绸布帛十万匹要给女儿送去,大吃一惊的司马睿赶紧向母亲请罪,自己马上就下令赏赐辽东,随特使北上…
被母亲训斥的司马睿力排众议,赏赐辽王府黄金一万斤,各类珍贵书画、书籍、古董花瓶等等五十箱,丝绸布帛十万匹,并从进贡上来的贡品中挑选了珍珠、玉石、宝石、首饰二十箱。
还有上等米、面、粟等一万斤,各种中原、江南吃食五千斤,还有几十个丫鬟、十多个御厨、五个御医都被派到辽东王府,而太后还不放心,又从自己的宫中挑选了金银首饰十箱以及司马婉儿以前宫殿的衣物、首饰、玩具都给送到辽东去,单算晋庭的赏赐就装了整整三船…
所以在祖逖和赵炎进大殿的时候,祖逖的随从已经将赏赐全部抬到了殿外,让辽东重臣都感到有些震惊,晋庭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在祖逖进殿于正位站好后,赵炎率领辽东众人齐身跪下领命,祖逖展开司马睿的亲笔书信念到…
“…辽王赵炎御边有功,攻占燕云十六州之重地,挫败羯人北上之企图,剿灭慕容鲜卑、重创鲜卑宇文部与拓拔部,平定内部变乱,近有乱臣贼子假借我朝名义挑拨辽国内部关系,实为可恨,现酌辽王赵炎将相关人犯移交特使,带回建康受审”
“……为表彰辽王之功绩,特进辽王属国为藩王属国,一切军政直属辽王负责,辽国永为晋庭北方屏藩,世袭罔替,永不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