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特种军真正战力
特种军面相东南西北四方,每个方向两千五的特种军,面对的是敌军六七万,周瑜看着,但是周瑜没有像周泰韩当一样,嘲笑着他们,而是思索着,为何他们七万人马包围了他们,他们还如此的镇静。
又在思索着,他们为何摆出了做战的态度却要卸下战甲呢?
而且喊着掠阵,却是排成一排,看不出什么阵法可言,倒是有点像一堆人要打群架的样子,而且个个光着膀子!
伊籍看着这支军队,他也听说过特种军是最优秀的军队,可不穿战甲却是说不通,他们脑子进水了吧!
可伊籍也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压在他们身上了!
周瑜喊着:全军听令,活捉中间四位女人,杀!
而那个光着上半身的头大赫道:我们千辛万苦的训练,就等着像今天这样的情景,看着周瑜的大军向他们扑来,特种军的脸上都在微微的撅着嘴笑!
周瑜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不明白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意思,难道是知道自己要死了吗?在死前做些反常的表情也说得通!可是为何他们又如此的自信!
特种军给我杀,一个别放过,那个头头下了命令。
全部的特种军像狼一样扑向了四面八方的敌军!
两军想贴在了一起后,周瑜大惊,看着第一排第二排与第三排的人都被这群特种军给撂倒了。而且干脆利落,没有一点的拖泥带水!
周瑜看着自己两万人马快全死了!周瑜一下子明白为何他们要脱掉盔甲了!
他们的盔甲很重,穿在身上会景象他们的速度与协调性,而平时训练时却总是穿着,负重训练!
一下子周瑜的两万军被消灭殆尽,而特种军却没有看到死的。这种战力要不是自己亲眼见到,他周瑜根本就不会相信,世界上会有这种军出现!
而后,那些特种军纷纷杀向了他们后继军队。
程普,黄盖,周泰,韩当,都看傻了。不敢想象,如果这种军队能够有一千人,没有他们突不出去围攻,更何况是一万人!
周瑜立刻反应了过来,他知道了这群人的目的,是想让他们都死在这城里头!
如果这样的打下去,他们肯定会全军都要死在这里!
周瑜大喊道:全军撤出城外。弓箭手掩护!
周瑜的弓箭手纷纷搭弓引箭射出,而看着这些特种军躲箭的速度极快,反应太灵敏了, 没有一个能够倒地的,不过压制住了他们进攻的速度!
周瑜的大军剩下的还不到四万!出城后向东撤走了!而且丢盔弃甲的逃走了!
特种军也没有猛追,就回了江陵城!
天亮了,伊籍看着这些被特种军杀死的士兵,各个不是封喉就是心脏,都找不出第三种死法来,太狠了!
看着都让伊籍心里恐惧!心想,还好不是敌军!
周瑜大军四万狼狈不堪的向东行军,到了一片空场之地停军休息!
周瑜与四位老将在一起,周瑜的眼神衰弱,而四位老将的眼神也一样,程普感叹道:我戎马一生,从未看到过如此强悍的军队!真是可怕!
周瑜喝了口水后,起身道:我们要赶快回九江,要为江东抱住这四万精锐!
凌统道:大都督,我们九江还有五万后备军,可否把他们掉来增援我们。好不容易拿下了南郡,就这样撤回去,恐怕?
程普黄盖也说,大都督,我们不能撤回去!
而周瑜却说:各位,我们现在能不能撤回去都难说了,我们中了李哲的计策。你们还没看出来吗?
周瑜说,如果李哲真的要取西川,如此强悍的军队为何不带着去呢?这不是说不通吗?
所以是李哲给我们设的局,让我们往里跳啊!
凌统说:可是我们的探子真的看到李哲打下了巴东,二十万大军往东去了啊!就算他们知道南郡被我军攻下,这一去一回也要两三日,我们撤离的时间是有的!
周瑜道:你们只看到了关羽,赵云,张飞,诸葛亮。而庞统在江夏,可徐庶呢?徐庶与黄忠怎么没看到!
他们定然是在那个地方等着埋伏呢!
此话一出,众将都恍然大悟!可为时晚矣啦!
李哲与关羽的大军撤回了江陵城,而伊籍听说主公回来,马上告诉了四位夫人。夫人们高兴的热泪盈眶!
李哲骑马与诸葛亮看着江陵黑兮兮的城墙后,进了城!
满城都是尸体,而许多的老百姓都在打扫着街道,抬着尸体运往之火处,把尸体烧毁,如果不这样可能会带来瘟疫!
关羽看着城内也十分感慨,而后看到了不寻常的一幕,每个死者不是喉咙就是心脏上致命一击。每个人都差不多如此的死法!
关羽道:好专业的军事素养,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
李哲一笑,而后道:这就是我的特种军留下的痕迹!
而后李哲下令,关羽向东紧追周瑜大军,看样子他们也就剩下了四万多人了!不能让他们回到江东!
关羽率兵向东追击了!
周瑜大军快要出了南郡,行军到了山间一出细窄的笑道时,周瑜停止的行军,看着此处!
凌统道:大都督,此处是我们会江东最好的设伏之地,我们要小心!
周瑜道:韩当听令,命你带五千兵马,快速传出山口。全军出了道口后命探子骑马回来报。
韩当听令后,带着五千兵马进了山口,很安全的出了山口,探子也回到了周瑜身边报信。
周瑜命程普,带上一万军出山口。也很安全的到了!
周瑜领着两万五千人也放心的进了山口,出了山口,来到了另一头!周瑜放松了一口气。下令全军休息!做饭!
而徐庶的探子报说,周瑜的大军四万左右出了山口,离我军不到二十里的地方了!而后又一个探子报,说关将军大军已经在追赶周瑜,张飞将军已经赶往南郡南面埋伏,而甘宁也从江夏调兵赶往南郡北面埋伏。
徐庶一听,说着,时机看来是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