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妃大典进行皇帝邹炎虽略有病容,但也出现在大殿之上,被身边的封皇后搀扶着。
皇宫内,烈日当空,太子与太子妃身着皇族姻亲华服,分别坐于两台并行的高轿中,从正门缓缓朝皇宫大殿前行而去,禁军立于两侧如常待命,大臣们在殿外两侧恭迎。
殿内皇族们站在阶下,不时私语,掩面而笑,宫人们平日里不苟言笑,今日也因着愉悦的氛围,面有红光,神情雀跃。毕竟太子正式封妃,可是近些年来王都一等一的隆重喜事,民间也为此休耕休工,张灯结彩,满街欢庆,孩童们歌谣一片。
礼乐队伍在前,平日肃静庄严的皇宫,今日变得分外热闹和引人期待。
话说,明国乃当今江南富庶之地,盛产美人,而听说,嫁过来的公主就叫明,是小幺儿,也是明国最美的公主,且性情温婉知书达理,皇宫内可早传遍了。大臣们在殿外按捺不住心情,私语着。
太子二人到达殿前下轿入殿后,殿内之人都伸长了脑袋,想要看清太子妃的真容,那凤冠之下,究竟是有多么出尘的美貌,多脱俗的气质,以至于王都都想要与之结亲。且不说太子本身就是王都出了名儿的极好看的人儿,倘若太子妃也是,那真的是璧人一双。传至外邦,大约也会是经久不衰的佳话吧。
众人透过凤冠上的珠帘,能隐约瞧见太子妃的容貌,虽不能清晰可见,却可知,姣好的五官,如脂的肌肤,明国并不浓艳的妆容让她更显得可亲,更点缀出她的精巧。而身旁的太子,欣长的身段,珠帘下的脸庞,大约是因着大婚,相较于平日,少了病弱,更有珠光红润之感,显得朝气俊朗。他的眼睛也不时偷偷瞥向身旁的妃子,有难得的少年之态,太子妃倒是脸色沉静,淑态毕现。
众人不住私语,虽礼仪繁复,但并未让人生厌,显露疲态。这场喜事,似是让沉寂已久的皇宫,焕发了新的生机,众人不住感叹,这大概就是天定良缘,二人彼此倾心,真令身边还未出阁的少女们满面娇羞,生出了期待与幻想。
帝后接过太子二人的敬酒和跪拜,并点额赐福。
殿内,有长公主之子曾允,与太子一般年纪。前年已娶妻,他便逗身旁的将军府小公子,说道,李煊 你看看,太子与你同岁,今日封妃,娶得还是这么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儿。你可羡慕?
李煊笑笑,不语。
曾允不气馁,继续用手肘撞撞他,说道话说前些年,陛下想给你赐婚,你竟大言不惭,说家父在外征战,死生难料,不敢娶妻。愿等战事平定,再谈婚嫁不迟。如今李大将军…咳咳 …抱歉抱歉… 对了你看那边的林相之女,林大千金可是属意于你,可你多次拂了林相和陛下的意,没见丞相近来处处针对你?
李煊并未被他不合时宜提及李将军气恼,他神色微变,但很快重新笑笑。怎么,曾大公子可是要与我说媒?那你可说说,倘若我羡慕的正是这国色天香的明国公主,你可能将她说了给我?
曾允失声啊了一嗓子,引众人侧目,但很快大家又恢复了私下各自谈笑之状,曾允拉住他的手,这话你可说不得,难不成你还真喜欢这太子妃?这话要让旁人听了去,你可就不是被林相针对的下场了。
李煊笑笑,谁让你要与我说媒,那我可不得说个你曾大公子也望洋兴叹的对象,否则你要真给我说了来,我是娶还是不娶呢?他嬉笑道,曾允才知他的急智,把他的火坑推到了自己脚下,怪不得坊间都传,李三公子智谋无双。曾允挠挠头皮,这小子看起来文文弱弱,嘴上功夫可从没被占过便宜。
晚宴
大礼结束后,便是宫中晚宴,由于近来战事频繁,宫内要求厉行节约,不能奢靡浪费,于是便没有大宴宾客,只是邀请重要的皇族与大臣在后宫殿内,举办家宴。并且皇帝近来龙体欠佳,也减少了各类余兴节目,只是进餐。
晚宴上,太子妃换下了白日的隆重装束,身披银色礼服,发式简单了许多,妆容又更清淡了些,更显温婉大方。太子也换上了同色的礼服,坐于太子妃身旁。二人没了白日的繁复头冠,五官明晰起来,于众人眼中,便是璧人一双,秀色可餐。
李煊和曾允坐于对面,曾允悄声道,对了,李大公子,话说你可是邦交大使,据说外邦各国的公主小姐们,不少倾心于你,桃花债是一堆又一堆,莫不是你也想要迎娶哪家外邦公主?说说,说不定陛下还能将你送去和亲了。哈哈哈 。曾允说着说着捂嘴偷笑起来,实属把自己逗乐了。
李煊望着对面的太子与太子妃,他的眼神有了些变化,太子有些羞赧的微笑着。他注意到,太子将菜肴往太子妃那边悄悄挪动,他的眉头一瞬间拧了起来,曾允自顾自的偷笑着,并未注意到他短暂的失态。
皇后发话道,对了,听闻煊儿常出访明国,臣妾久居宫中,倒是不知,明国有何风物人情,与王都不同?封皇后笑意盈盈看向李煊,李煊回神,躬身道,回娘娘,明国地处江南一带,臣虽出访,但皆是邦交,有公务在身,未作久留可以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沿途所见,百姓生活大抵与王都并未太多不同,何况王都乃当今最为繁华之地,万邦来朝,臣每次出访,都只觉思归心切。
皇后未等他说完,便大笑着摆摆手,也罢也罢,让你这邦交大使说这些,可不是满口官话了。此举也惹得皇帝心情愉悦起来,他便开口道,煊儿,今日晚宴之中,只有你与太子妃是旧识,你这大使怎显得处处避嫌起来了。
听到这句,李煊顿时笑容凝固了,他余光看向太子妃,脸色有些微微发胀,众人也便看向太子妃,似是等着太子妃回应些什么,太子妃倒是神色未变,只是显得有些无从应答,略微窘困。
太子见状,于桌下悄悄握住了太子妃的手,开口道,回父皇,儿臣可替李三公子作答。
皇帝回过头来,哦 那太子说来听听。
太子躬身,开口道,前些时日,太子妃尚未入宫之时,臣在宫中遇过李三公子,便与之闲谈一二,儿臣按捺不住好奇,求问李三公子是否见过明国公主,公子告诉儿臣因两国姻亲乃涉及邦交,他只见过明国前朝帝王臣子,并未有机会见后宫之人,而公主居与深宫,也未涉猎前朝,故而素未谋面,太子妃今日也是初见李三公子,想必该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作答是好。
皇后听罢,笑道,可难为我们太子了,这大典刚过就如此担心太子妃,罢了罢了,你们这些小年轻,也不必如此拘谨,陛下也是想,今日自家家宴,欢愉些好。还是说,我们二人在这,扫了大家的兴了。
陛下有些不适,他摆摆手,说道,无碍无碍,我与皇后先行回宫,你们不必拘谨。说完咳嗽几声,众人叩首道 ,祝陛下龙体安康。皇后立时起身扶着皇帝慢慢离开。
虽皇帝如此说,但在帝后离开后不久,太子与太子妃也离去,众人便也纷纷离场。
今日封妃大典,似乎明国公主的美貌,值得皇宫贵胄们,乐此不疲的私下念叨一番。
第二日,封皇后召见太子妃,寒暄一番后,音只有简单的应答,身边贴身婢女解释,太子妃并不太熟悉王朝官话故而理解及表达都有限,望皇后切莫怪罪。封皇后心想,果真如传言,明国公主所谓的知书达理,温婉可亲,其实私底下也不过是个哑葫芦罢了。那倒不错,太伶俐的王妃,封氏也不喜欢,太子心软,倘若她巧言善辩,估计将来辛苦的也是自己儿子,便愉快的例行封赏。
中秋
大典过后月余,适逢中秋,皇宫庆贺,明国进献了歌舞伎,阿施混入其中,中秋宫廷家宴,他们表演了明国歌舞。
舞毕,见到大殿里的王朝皇族们,阿施想到一路上面对的艰险,而今,王朝皇宫里金碧辉煌,歌舞升平 ,太子与太子妃看似琴瑟和鸣。她无法抑制内心的重重谜团,直直的盯着殿上的太子妃,但大概是生长的太过柔弱她的脸上更多的是一种哀愁无力感,歌舞伎的浓妆也让她显得没有太多攻击性,倒更显几分妍丽,她情感饱满的样子,让她呈现出的生命力倒是吸引了殿上的李煊。
封皇后开口,不愧是明国佳丽,舞姿曼妙,不知太子妃看后,是否更加思念故国了呢?
太子妃听后,微微抬起眼皮,向前屈屈身子。
而太子则如传说中那般,温柔似水,眉眼含笑,替音解围:回母后,太子妃远嫁而来,自然是思乡情切,方才还同儿臣说,担心见到明国舞团后在大殿上失了仪态,让父皇母后见笑。
封皇后看着太子妃微微蹙红的脸颊和耳根,宽心的笑了出来,太子一会儿可以带太子妃去摘星台,那里景致最好,也可慰藉妃子的思乡之情。
家宴结束后,舞团离去,但舞女阿施却悄悄离开队伍,变换行装,潜入了后宫之中。
不多时,她寻到了太子妃殿,似在翻找着什,显然她不够有经验,不久便被侍卫捉住。
恰逢太子妃回宫,她见到跪在门外的人,得知是行窃之人,侍卫正要通报皇后,等候发落。太子妃端详了她一番,似是有所打算,她拦下侍卫。婢女转述,此事太子妃会向太子说明,先不必惊动皇后,侍卫便应声退下。
婢女将阿施唤入内厅,关上门,将一套宫人服拿给她,说到,太子妃娘娘吩咐你换下,这几天就留在太子妃殿,勿要四处走动。
摘星台上,百姓在宫外纷纷放飞天灯,映着河水的幽暗曲折,宛若飘向了不可知仙境一般。
太子说,明国应该没有这些吧。然后伸手握住了音有些冰冷的手掌,看向天灯飘远的方向,他似是温柔含笑的眉眼。太子妃微垂着头,眼角余光扫过他明明灭灭的侧脸轮廓,摘星台下,百姓欢快的声音此起彼伏着,孩童稚嫩的叫喊,父母宠溺的欢呼。
你看,那是你家的方向,他回过头来,眼里盛满了星光。
回到宫中,太子妃屈身向太子行礼,婢女将换装后的舞女阿施带进来。太子不解,婢女转述到,娘娘想向殿下恳求,可否留阿施姑娘月余做伴,娘娘离开明国不久,今日阿施姑娘与自己一见如故,希望能与故国之人稍作相伴聊遣相思。太子笑道,扶起太子妃,这有何难只是阿施姑娘不知意下如何?阿施欠一欠身子行礼,平女不胜荣幸,能相伴太子妃左右。
虽然没有搞清楚其中曲折,但阿施因祸得福,得以留在宫内,暂时安全。
夜深,众人退下后,太子妃来到了阿施的屋子,婢女跟在身后阖上门。
阿施立时起身,太子妃开口道:你是王爷的人?说完,婢女将手里的衣物呈上来,阿施看到是自己换装的衣物,有些不解,忽然明白过来,这衣物是自己逃离囚禁地时,随身丫鬟放进包袱里给自己的。难道说,这衣物让太子妃以为自己是王爷派来的?
阿施垂着头,没有回答,太子妃看着她,婢女上前一步,在她耳边轻声解释道:事情有变,王爷不该冲动。阿施点点头,婢女与太子妃耳语几句后,回过身来,告诉阿施,你且留在太子妃身边,静观其变。
太子妃离开后,婢女将衣物扔入火盆,阿施看着那件衣服,渐渐地烧成了灰烬。
婢女在身边说道,姑娘今日算是运气好,若不是太子妃及时回来,倘若你落到了封皇后手里,严刑拷打,看你这柔弱无骨的模样,怕是受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