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放手了。”蔡琰挣扎着,却挣脱不了萧风的手,红着脸嗔道:
“那么多人都在看着呢,你先放手了,我不走就是。”
“嘿嘿,不走就好。”萧风一听蔡琰说不走了,心里那个高兴啊,看来自己的战略战术还是不错滴,这个时代的美女就是好啊,只要她认定了你,还是不容易跑掉滴,萧风YY着,不过却没忘再趁热打铁,放下蔡琰的手道:
“那咱们就出林子吧,我叫他们都回来。”
萧风说着准备把蔡琰先交给孙尚香看着,自己去把众人都找回来,一转身却发现人都在身后呢,不由大窘,嘿嘿一笑道:
“都回来了,本来要去叫你们回来呢。”
他不说倒还好些,他这一说大家都哄然大笑,徐庶更是把他刚才的话学了一遍,让二人大羞,最后还是孙尚香出来说要赶路才解了围。众人又说笑了一阵,这才出了林子,直奔颖川阳翟。路上孙尚香和蔡琰二人倒还相处的不错,而蔡琰也没忘萧风许诺她的诗词,孙尚香也就跟着起哄,也要萧风送她一首,可偏偏萧风早一会被她两个的轮番折磨现在还留有后遗症呢,如何能想的起来,自己做吧更是水平不够,无奈下只好苦苦思索,二人一路上说说笑笑,也不管他。
萧风现在有点郁闷,谁让自己当初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呢,人家穿越了都是脑袋里装满了诗词歌赋曲,什么时候用什么张口就来,轮到自己了除了那天无意中想出来的词,能拿出手的也就只有几首古典名曲了,现在要是都拿出来,以后怕是急用的时候就没有了,好在两人也没有再催他,算是让他躲过了一劫。
众人到了阳翟,自然是先去徐家,不过徐家也没什么人,只有徐母和两个仆人,倒也还过的去。徐母见徐庶归来,甚是欢喜,徐庶将众人介绍给了母亲,又将近来发生的事一一向母亲道来。徐母虽然时有紧张,不过更多的是欣慰,儿子平安归来,一切都好说。萧风等人也一一上前见礼,徐母更是将众人人细细打量,对萧风和孙尚香蔡琰三人更是暗暗点头,又听闻徐庶有意正式加入萧风的门派,没有半点犹豫就点头同意,更是说道:
“我观孙姑娘和萧公子年纪虽轻,却仪态非凡,且又是左仙师之高徒,跟着他们也不算辱没了你,娘这里你就不要操心了。”
徐庶侍母甚孝,见母亲对他的选择很是赞同,也就没有了顾虑,当即正式加入了烈火焚天。
众人正在说话间,突然外面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声音也跟着传来:
“元直,好久不见了。”
“广元兄。”徐庶一听到声音也顾不得众人都在,急忙起来迎了出去。
“哈哈,我刚回来就听说元直回来了,家都没进就赶了过来,元直近来可好啊?”来人大笑着进了院子,突然间见到里面还有很多不认识的人,不由一愣,问徐庶道:
“元直,这几位是?”
“这位就是庶的好友,石韬石广元,文韬武略亦不在庶之下。”徐庶介绍过萧风等人,又将石韬介绍给众人。
萧风一听此人就是石韬,心中暗喜,本来他来颖川一是陪着徐庶见见徐母,好收下徐庶这个旷世奇才,此事一来就完成了。二来知道颖川多俊才,顺便来此探访一下,能收几个收几个,没想到很快的就能遇上徐庶的好友石韬石广元,此人虽然在历史上和演义上对他的描述不多,但能跟诸葛亮和徐庶结交的人,那绝对是不简单,虽然自己在汝南没把孟建孟公威招到手,那也是因为自己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名气,连徐庶也不过是听了许邵的话才与自己结识,直到后来收下太史慈二人,再加上自己被孙尚香代师收徒,成了左慈的弟子,徐庶才正式有相投之心,现在一来就遇上石韬,萧风自然不能放过,再加上有徐庶在,拿下他应当问题不大,听徐庶介绍完后,萧风便拱手施礼道:
“早闻颖川石广元大名,风甚是仰慕,今日一见,犹胜传闻,让风大感欣慰。”
“萧公子客气了,能让元直倾心相投之人,自是远胜吾等,韬今日得见公子,才是万分荣幸。”石韬见萧风不但是左慈的弟子,还是一派的副掌门,却为人谦虚,没有半点架子,不由对他多出几分好感来。
“大家都进屋吧,别在外面客气了,咱们都不是外人。”徐庶见二人在外面客气,也看出萧风想招揽石韬,心中暗有主张,便先招呼二人进屋再说。
“见过伯母。”石韬进屋先向徐母施礼问好。
“广元来了,就不要客气了。”对于徐庶的朋友,徐母都是一概的热情相待。
众人又闲聊了几句,徐母便张罗着做饭,在众人里基本上插不上嘴的孙尚香和蔡琰二人也就借口帮忙躲了出去,不过这时候大家说话也就更方便了些,这时候萧风也就说起颖川之行的目的,道:
“我以前常听人言颖川多才俊,初尚不信,自见元直后,方知人言不虚,今日又见广元兄,自是不虚此行,烈火焚天虽然门派初建,有元直相助,再加上广元兄,风相信烈火焚天自会有大展异彩的那一天,不知广元兄意下如何?”
“韬才疏学浅,难当大任,怕是有负萧兄所托。”石韬说道。
石韬虽然在推辞,不过萧风却也看出他有所意动,就给徐庶使了个眼色,徐庶微微点头,对石韬道:
“广元兄莫要客气了,以兄之才,远胜于庶,大丈夫立世,当共图王霸之业,岂可浪荡于江湖,且今黄巾教横行于世,大汉盟群雄难驭,而萧公子有霸者雄风,今虽弱小,兄当与庶共扶之,假以时日,自可傲啸于世,广元兄还请三思。”
石韬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起身对萧风深深一躬道:
“韬之不才,能得萧兄厚爱,自当竭力以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