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主力都被带去打刘掞了,晋阳城空虚,猝然被打,蒙圈了。
在晋阳主持工作的是张承业,这是李克用留给李存勖的宝藏之一,他是个太监,又是个勇猛的太监,此人以伤残之躯,达到了许多常人都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
晋阳城基本上处在一个不设防状态,毕竟这里处在大后方,又是晋国的政治中心,谁还敢来太岁头上动土呢。
然而,敌人如果真来了,还真的很难办。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晋阳城坚固耐攻,王檀很有可能一鼓破城。
现在虽然还没攻进来,但也差不多了,梁军正在昼夜急攻。他们要赶工期(时间),所以不得不加班加点。
梁军一加班,晋阳就危险。
张承业没办法了,眼看守城军队已经被打光了,他就把城内各大衙门的公务人员、各个作坊的工匠全都赶上城头去守城。
再后来这些人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他就让市民百姓去守卫。当然了,张承业本人基本上就没在城头上下来过,他带着一小拨应急力量充当了救火队,哪段城墙遭遇险情他就带人填上去,也真是难为他了。
即便这样,晋阳城也好几次被差点攻陷,具体是差多少呢,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距离。
危若垒卵,命若悬丝,就是指现在这种情况。
这时候,考验一个政权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时候到了。
李克用家族统治三晋之地的底蕴在这一刻彰显!
晋阳城里有一位退休将领,他叫做安金全,这位安将军之前在代北任职,恶仗狠仗打了无数,现在好不容易在“锦绣太原城”里养老来了,敌军又打过来了。
安将军大怒,这还让不让人消停了,老子我在代北揉搓少数民族的时候什么世面没见过,梁军这种软脚虾竟然也敢来太原撒野,反了他了还!
安金全找到了张承业,义愤填膺地说了这么一番话:
“晋阳是我们的根本,此城如果沦陷,大事去矣。我虽然老病缠身,但还心忧家国,您若是信得过我,请把府库里的兵甲交给我,老夫为您上城杀敌!”
张承业二话不说,大开军械库,任由安老将军领取。
安将军也不含糊,召集家族子弟以及退役的老战友、老部下们(退伍军兵),共有几百人。
这些人进了军械库,出来的时候就成了武装到牙齿的百战雄兵,铠甲上身的那一刻,他们又找到了驰骋疆场的雄风。
这些人白天帮着守城还嫌不过瘾,晚上又充当敢死队,跑到羊马城(大城外面修建的防御工事)去摸梁军大营。
梁军大惊,以为神兵天降,不敢再在羊马城内宿营,全军后退数里。
这时候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听闻晋阳被围,大惊,派遣牙将石君立带五百骑兵赴援。
临行前李嗣昭嘱咐了石君立一句话: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公当勉之!”
意思是说晋阳城如果完了,你也不用活着回来了。
这一句催命的话给了石君立很大压力,石将军翻身上马,一溜烟就跑了过去,中间都不带喘气的,完成了“朝发上党,夕至晋阳”的长跑记录。
晋国的黑鸦骑兵无敌于天下,这是五百人的骑兵部队到了,晋阳也就保住了。
石君立赶到汾河桥,遇梁兵拦路,一击而破之,风驰电掣般赶到晋阳城下,大呼:“昭义李侍中(李嗣昭)大军前来报到!”
城门应声而开,五百骑兵狂奔而入。
五百援军虽然不多,但极大地鼓舞了晋阳军民斗志,大家一致表示,要逮住梁军猛揍一顿。
揍人计划就在当夜实施。
入夜,石君立、安金全分门而出,驰击梁营。
梁军已是强弩之末,骤然遇袭,四散惊扰,踩踏而死的人比被杀的人还多。
第二天一早清点人数,梁军死伤十之二三。完了,这仗没法打了,再打下去这点人被人家今夜摸(摸营)一把,明晚又摸一把,摸来摸去就给摸光了。
王檀当即下令撤军。
但出一趟兵,不捞点东西回去怪不好意识的,所以梁军有组织有纪律地大肆劫掠一把,引军而还。
此次晋阳之围算是有惊无险,这期间安金全、李嗣昭、石君立为首的战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了以大局为重舍生忘死的勇气和决心。
按照常理来说,作为晋王的李存勖肯定要把相关功臣大肆奖赏一番,加官进爵,然而他却对此不管不问。
他不是瞎子,也不是聋子,这件事情之所以被冷处理,是因为行军退敌都不是他下的命令,没有彰显自身的风采。
所以说李存勖性格上是有短板的,他矜伐、孤傲,容不得别人超越自己的掌控,这个人有成为独夫的潜质。
晋阳被围的过程中,有一个人遭了无妄之灾,这个人是贺德伦。
贺德伦在李存勖接管魏博的过程中出过大力,他也是在那时投奔了晋国,被安置在晋阳,并被授予节度使的官位(虽然没到任)。
这个人按说是没有反叛动机的,但他没有,不代表手下的人没有。
在王檀围攻晋阳的过程中,贺德伦的很多手下都出城投奔了梁军,这也无可厚非,这些士兵都是从大梁带过来的,他们出城不见得是想叛逃,也许只是想回家看看。
他们想回家,张承业却不能不多心,他肩负着晋阳的守卫任务,不能有丝毫差池。
你贺德伦的手下们叛逃,你这个主将是做什么吃的,怎么不管管呢,即便是管不住你也要来汇报一下表表态吧。
不汇报也不表态,是不是你也有投敌的心思呢,或者说这些人就是你故意放出城去给敌人通风报信,里应外合的?
这个风险不能冒,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中的做法就是杀人,永绝后患。所以贺德伦被杀了,不得不说,死的有点冤。
无论如何吧,晋阳保卫战打赢了,刘掞的主力军也被消灭了,晋国对梁的战事一片大好。
梁末帝朱友贞感觉一点也不好,他接连接到刘掞战败、王檀无功的消息,由衷地发出一声悲叹:“吾事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