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坦克炮.弹二
基础知识坦克炮.弹一是简要概括了书中使用的知识,但是还是做一些重复的补充,毕竟写到这里还是想把一些知识写一下:
一.穿甲.弹
最古老,最原始,最暴力,分类也是最多的弹种。依靠自身携带的动能击(砸)穿目标的表面防护,产生向防护后飞行的高速碎片和弹体共同对其后的人员(装甲或结构)或者器材造成杀伤与损毁,也有许多穿甲.弹在弹体后部填充了炸.药,设置延时引信,在炮.弹击穿防护后再飞行特定距离时被引爆,进一步杀伤人员以及器材。
实心的穿甲.弹在高爆.弹或填充炸.药的炮.弹出现后发展较慢。直到坦克出现才开始进入迅速的发展,毕竟穿甲.弹除了反坦克也能用来对付其他的坚硬目标,比如攻击军舰。
穿甲.弹(AP)除去最简单的实心铁球,大致有如下几种:
1.风帽穿甲.弹
结构分为:1.风帽 2.弹芯 3.炸.药 4.雷.管 5.稳定环
早期穿甲.弹弹头的外型为简单的尖锥状流线形,但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简单的流线型并不能保证弹头的射击精度,弹体的飞行速度也会大打折扣导致穿深降低,因此为了稳定弹头的弹道以及进一步降低空阻,尖而长的风帽开始出现在弹头前端。
风帽穿甲.弹身为早期穿甲.弹弹头在二战中被广泛使用。
2.被帽装甲.弹
二战后期,随着坦克车体正面装甲的倾角越来越大,尖锥状的普通穿甲.弹容易被倾斜装甲.弹开(穿深够也不行),但各个势力在这个时期都开始发现所谓的“转正效应”。
钝头弹药在接触大倾角装甲的时候可以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入射,使尖头弹部分以较小的法线角尝试击穿装甲,一定程度上降低装甲等效厚度,从而有更大的几率击穿装甲。于是各个势力相继在穿甲.弹前部加装软质的钝头弹壳,实际测试证明十分有效。
3.被帽风帽穿甲.弹
由于被帽穿甲.弹的钝头.弹壳在弹体飞行中收到的空气阻力比较大,弹体长距离飞行中速度衰减很快,于是简单有效的办法出现:
再在钝头弹壳前段加装一个尖头弹壳就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炮.弹兼具两种炮.弹的性能。但是由于炮.弹击中时两层.弹帽的变形一定程度上会抵消炮.弹携带的动能,所以被帽风帽穿甲.弹穿深稍微偏低(也就低了一点点)。
例如D系虎式坦克所使用的88毫米穿甲.弹其实就是被帽风帽穿甲.弹。
此次之外一直使用海上航行的战舰所用的穿甲.弹大多为风帽被帽穿甲.弹或被帽延时穿甲.弹。
4.脱壳穿甲.弹
脱壳穿甲.弹是传统穿甲.弹提升穿深的改良型。脱壳穿甲.弹将穿甲战斗部口径进一步缩小,其材质也替换为具有更高密度的金属(例如钨合金等),并且在小口径的穿甲部的外部包裹一个较大的轻质.弹筒(中间中空)。在外观上与传统穿甲.弹相似,可以由原有火炮发射。
炮.弹发射出膛后,分为左右两部分且没有固定的轻质.弹筒由于阻力而与中央的小口径穿甲部脱离,这指的就是脱壳的步骤。剩下的小口径穿甲部继续飞行,击穿目标防护,与传统穿甲.弹类似。
由于脱壳穿甲.弹的发射.药量与一般的穿甲.弹的发射.药接近,而轻质.弹筒因为自身轻而携带较少的动能,因此发射.药提供的动能大部分集中于穿甲部,并且由于穿甲部口径小体积小,相比起全口径穿甲.弹,次口径战斗部单位体积携带的动能远远超过全口径.弹,这就给予.弹芯更大的初速与更高的穿透能力,成为脱壳.弹一个其他.弹种无法比拟的优势
当然脱壳穿甲.弹也有缺点。因为次口径.弹芯口径小,所以击穿装甲后的毁伤效果更差。其次,该穿甲.弹采用自转来克服章动效应,其长径比不得大于7:1否则自转无法提供足够的稳定性。故穿甲部较现代该穿甲.弹显得粗而短,接触面的增大和弹芯较短使其穿甲能力也明显逊色于该穿甲.弹。并且该穿甲.弹由于弹体较轻,远距射击时动能衰减很大,但是通过采用高密度的材质制作.弹芯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点。
5.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俗称钢针,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脱壳穿甲.弹发展而来,并对弹芯做了诸多改进。由于采用使弹芯自转来克服章动效应的方法限制了该穿甲.弹弹芯的长度,产生了许多缺陷,这种方法被放弃。
为了保证细长的弹体芯在飞行过程中的平稳和精度,在飞行时,在尾部安装有四片尾翼,成十字形排列,故称“尾翼稳定”。另外弹体被拉长,使得.弹芯能够携带更多的动能,细长的形状则更有利于减小风阻。早期的穿甲.弹长径比较小,大多在15:1(短杆)左右,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穿甲.弹长径比已经在25:1(长杆)左右。
由上文提到,动能决定于速度和质量,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弹体的质量就是增加动能的另一种方式,故而穿甲.弹一般由密度较大,较为坚硬,同时耐受高温的金属制成。
这样还可以保证弹体在与被打击装甲碰撞时不易弯折,碰撞产生的热能不会降低.弹体的强度。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材料是碳化钨和贫铀,其中,贫铀的密度更大,且具有自锐性(撞击过程中保持尖锐),是更为理想的材料,不过由于贫铀具有辐射,倍受人道主义人士的谴责,虽然该穿甲.弹各个势力都有生产,但仅有M系实际使用在战场。
该穿甲.弹的缺点十分的冒险:尾翼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风阻,减少动能,易受侧风影响,降低命中率。
另外,线膛炮使得炮.弹本身在发射的时候具有极高的转速,从而最大限度的消除炮.弹的章动效应,进而提高射击精度,距离越远越明显(3000米以上)。缺点是高速旋转对于有尾翼的.弹芯来说有严重影响,因此线膛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需要进行特殊设计,使用滑动.弹带(详见破甲.弹部分)等减旋手段。
滑膛炮发射的炮.弹因限于炮身没有膛线导致炮.弹不能自转,进而炮.弹本身的章动效应对精度影响很大,因此滑膛炮装备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所设置的尾翼是为了能够让炮.弹在出膛后有一个自转能力,提高飞行稳定性,这点和线膛炮是刚好相反的。
该穿甲.弹是目前反坦克火炮的主要.弹种之一,一般由大口径滑膛炮发射(Y系采用线膛炮发射),脱壳穿甲.弹的威力一般也是衡量坦克火炮威力的最重要的标准。
6.高速穿甲.弹也叫硬芯穿甲.弹,与APDS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了击穿更厚的装甲,势必要提高炮.弹射击后的动能,飞行时,相对的要有更大的大炮来使用,一昧的加大尺寸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该穿甲.弹将弹芯缩小,用质量较轻的金属包裹弹芯,例如铝,使外径与原有的穿甲.弹一样,如此一来便不必更动既有的发射装置,在射击后,轻金属与弹芯一同飞出,接触目标,轻金属质量轻携带动能少,无法破坏装甲,被档在装甲外,而弹芯保留了大部分发射.药燃烧后所提供的动能,持续前进、贯穿装甲,与传统穿甲.弹比较,两者火.药所提供的动能相同,但高速穿甲.弹的弹芯截面积较小,且由于相同火.药量仅用于推动较为轻量的弹体,因此可以带来较为高速的炮口初速,因此可以保证固定距离内的贯穿力大幅提升。但因为重量较低,飞行距离造成的贯穿力衰减会远大于一般.弹药,拉长到一定距离后贯穿力甚至会低于一般穿甲.弹。
7.复合非硬芯穿甲.弹
该穿甲.弹为D系于二战研制的炮.弹,只能用于锥膛炮。其目的为于不增加后座力但可增加炮.弹的贯穿能力。原理为将穿甲.弹的弹带用软金属制造,再以碳化钨作弹芯。当炮.弹出膛时,由于炮管为渐缩式(例如炮栓处炮管口径为28毫米,炮口处就缩小为20毫米),因此炮.弹会被炮管内的高膛压压缩,到离开炮管时弹带己变为碳化钨弹芯上的薄膜,只剩下弹芯。
D系原本计划采用此炮.弹及锥膛炮,但由于大战未期D系的钨产量严重不足,再加上此技术炮管需要极高的加工技巧及开发出脱壳穿甲.弹,因此此炮.弹只是被D系用于测试用途。该穿甲.弹M系当时也搞过一个,只是炮身在测试中损毁,就放弃了计划。
二.高爆.弹
另一种最普通的炮.弹,也称榴.弹。内部装填有炸.药的炮.弹直到炮弹研制的中期还不十分普及,但出现后迅速取代了实心穿甲.弹。现代意义的高爆.弹直到200年后才由F系研制发明。该炮.弹多为钢质外壳内填装高爆炸.药与雷.管。雷.管引爆炸.药后,炸裂的外壳变成许多高热锐利的弹片以高速四散。
弹片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依据目标的不同,高爆.弹可以经由雷.管的设定来控制引爆高度,例如地表、空中或是在炮.弹穿透目标达某一深度后引爆,以达到最大破坏效果(类似于装药穿甲.弹)。对软目标以及工事效果突出。一次大战中,将近百分之七十的步兵伤亡是炮.弹爆炸所产生的破片造成的。该炮.弹使用广泛,装药以火.药为主。是绝大多数的火炮都可以发射,并且沿用至今仍为火炮的主力.弹种。
三、破甲.弹
也称反坦克榴.弹或破甲榴.弹组成由:1.风帽 2.金属内衬 3.金属成型内衬 4.雷.管?5.成型装药 6.引爆探针
炮.弹出膛遇到装甲后通过聚能装药来射穿装甲。射击后,飞出的炮.弹接触目标,前方引爆探针触发,雷.管引燃金属成形内衬后方火.药,并不是立即产生大规模爆炸,触发后火.药引起的化学反应在金属(以软铜为主流)成形内衬中央熔融成金属喷流,以每秒高达7000码的金属喷流贯穿战车的表面传统装甲,杀伤车组成员。
由于破甲.弹并不依靠炮.弹发射时的动能来产生破坏,这使得破甲战斗部能用在火.箭筒,反坦克导.弹等飞行速度慢的武器上,也是装备短管火炮,炮.弹初速较慢的坦克的重要反坦克武器。
但是改炮弹也是有很大的缺点:该炮.弹由线膛炮发射时,炮.弹的自转使金属射流提前分散,反而降低了破甲效果,所以线膛炮发射的HEAT.弹一般采用滑动.弹带(类似于轴承,外部.弹壳由线膛炮发射而高速旋转,内部.弹芯则缓慢旋转)减少自旋并以尾翼来稳定。因为提前触发破甲战斗部就可以大大降低金属射流的穿深,所以在主装甲外部加装一层附加装甲,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可以很好防御破甲.弹,这个方法被二战直到现在大多数坦克所采用(就是间隙装甲和格栅)。
被格栅挡下了的反应装甲也可以通过扰乱金属射流来防御破甲.弹。但是不管怎么样破甲.弹一直从二战用到现在,它为化学能.弹的主力。由于填充了高能炸.药,部分破甲.弹也能当高爆.弹使用(两用破甲.弹)。
四、碎甲.弹
即小黄.弹、黏着榴.弹或称为碎甲.弹,是一种现代主要由Y系经常所使用的弹种,M系称为塑性榴.弹,它是由塑性炸.药与延迟信管所构成。当碎甲.弹碰撞目标后,塑性炸.药会因为冲击而附着与贴合在目标表面上,由炮.弹底部的延迟信管引爆塑性炸.药,爆炸产生的震波会在目标体中传递,在目标内侧产生向内碎裂的破片,达成杀伤内部人员、毁坏设备的效果。
大概原理
碎甲.弹对于装甲的破坏力与弹径-厚度比(弹体直径与目标装甲厚度的比例)有关,概略而言它能杀伤约弹体直径1.5倍厚度钢质装甲内侧的人员(不需要击穿)。但是相比起穿甲.弹还是逊色不少,尤其是目前复合装甲基本已经是现代坦克的标配,碎甲.弹的伤害性进一步被降低。
由于填充了高能炸.药,碎甲.弹除了可以用来摧毁装甲车辆、碉堡等混凝土防御工事,也能用来杀伤人员和无装甲保护的车辆或火炮等装备,因此它在使用上远比榴.弹更具弹性。碎甲.弹主要由Y系使用,也作为L7坦克炮的配置卖到到了许多势力所属的猎人使用。
五、烟雾.弹
字面意思。产生烟雾起到掩护隐蔽的作用。
六、非杀伤.弹
并非所有炮.弹都为杀伤或破坏而设计,以下的炮.弹被设计成达到特定的非杀伤性的效果。例如照明.弹,宣传.弹,化学&生物.弹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