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经过很长时间的自然选择才能形成生物新类型。
这种自然选择不是单个人或动物进行淘汰的,它是以种群或基因库为单位进行淘汰的。
人类从猿进化成人,这就是种群淘汰选择的结果。如果详细分析就是猿类为了适应环境不断的基因突变,最后形成新的种群。
人类从低等动物变成高等动物,然后为了适应环境又创造出灿烂的社会文明。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生存在社会中。
在物质满足之后,为了精神需要,他就创造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这些意识形态,但凡能成为经典,与世长存,它都有个有点“兼容廉蓄”和“相容相通”。
经典本质不变,但为了适应环境,在选择淘汰过程中“外貌”变了。
例如:第一个例子
佛的三身分别为: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
三身定义
1、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本源,就是本自具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去不来、能生万法、不会断灭的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亦名如来藏),他就是《心经》中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第八识生万法而不执取,恒常清静。
2、报身是报应所得之身。就人而言,有些人出生富贵豪门、有些人出生贫贱寒舍,有些人长得庄严俊美身强体健、有些人长得残缺丑陋羸弱多病,有些人天生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有些人天生愚昧鲁钝笨手笨脚。
3、所谓的“化身”,化身意思就是说变化的身,也就是说佛陀除了用应身要入胎、出胎、示现八相成道,来度化众生之外。化现化身到其它的世界,或是化现化身到其它的天界,乃至化现化身到众生的梦中、有情中的梦中,所以有些人他会梦见释迦牟尼佛跟他说法,这就是佛陀的化身。
第二例: 儒家三立
立德
古圣先贤把“立德”摆在“太上”之位置,因为“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素质可以立国亦可以亡国,素质可以兴业亦可以废业”。
古往今来,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人常说:“以德服人”。现代,人更讲究宽厚诚实,仁义慈祥,言行举止稳重大方有涵养,做人有道德修养。
立功
立功,就是严谨做事。《说文解字》说:“功义为用辛劳安定国家的功绩、功业。
从力从功,亦劳作之意。”“立功”不仅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仍然可以建功立业。
立功要做到三个方面:
一:立功要先立志,立志要做策马奋蹄的先行者,不做得过且过的苦行僧。
二:立功需要本领,本领要靠学习得来的。
三:立功而不居功,立功就是奉献,不是索取。
立言
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
立言是把人们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经历中发生的思想、经验、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记载其要,传之与世,供人欣赏、借鉴,给人以启迪和鞭策,这是功在当时功在后世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立德、立功、立言,凡生人者都在做;凡逝人者,都在被人评说。且不管主观上是何愿望,客观上都一定会留下或物质或精神方面的积累。
我们从这个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经典是相通的,他们能吸收对方优点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人的身体作为基石,不断锻造肉体和灵魂,以修炼到肉体成圣的地步。第一步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来认识这个世界就是儒家的立德和佛教的法身。第二步就是我们不断实践改变自身的命运,就是儒家的立功和佛教的报身。第三步就是我们经过认识和实践,我们的思想不在混沌,能解惑众生,指导众生。这就是立言与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