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树志和李才最近几天都在格物书坊看书,因为怕没有位置,他们早早就带着水囊和烧饼提前在书坊排队。
店员开门后,就往旁边的墙上贴了一张很大的纸。
众人凑近一看,最上头的“约稿”两个字最醒目。
下面的文字也不少:本书坊每月将会刊印《格物月刊》,请大家踊跃投稿。内容:诗词、文章、话本、绘画等各项技艺均可。稿费按期结算。欲知详情,可行至知止苑右墙查看。
众人好奇,进了知止苑的套间后的小院,果然有一面墙贴着纸张,写清了各项事宜。墙下边有一个大箱子,箱子上贴有“投稿箱”三字,门上还有小锁头。箱子上面有一条二指余宽的缝隙,旁边还贴有小字“稿件可塞入此处。”
投稿细则:
一、若是自己投稿,领取稿费的时候,可以写一个暗号,然后请在落款处按手印。
二、若是请他人代笔,切记要按手印。
李才忍不住用手肘碰了碰曾树志,有些兴奋地说:“上面写着话本大卖,居然可以有分成呢!”
另一处文字也很显眼:只要有独门绝活,利民一方,皆可广而告之,最低稿费八百文。可署名。
曾树志则皱眉:“居然还让人献出独门绝活,虽然可以标明出处,可是才给八百个钱。就用这点钱买一个方子,还要告诉天下人?”就连街上卖烧饼的大婶都不会为了这八百个钱,卖掉自己做烧饼好吃的秘诀吧!
旁边一个中年男子倒是看出些门道来:“这月报若是真有人投稿,将自己的技法告知天下人,岂不是大家都受益?这天下会越来越好啊!”
一个身着锦衣的老人点点头:“要打破这种壁垒绝非易事,这蓝家的当家人真是有些想法。”
格物书坊能够免费看书,已经火遍整个平阳府了。
中年男子和锦衣老人将书坊转了一圈,迎面而来一个锦衣书生惊呼:“狄知府!”
身份被揭开了,这个锦衣老人正是平阳府知府狄和,旁边的中年男子是卞阅,是狄和的佐官,任职同知。
狄和摆摆手,示意对方安静。不过那锦衣书生的声音比较大,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接着众人都来拜见他。
店员急忙将此事告知书店的掌柜蓝荣转和蓝荣转,二人急忙过来打朝华。
狄和与蓝老侯爷是旧识,也认识蓝荣合。如今他有些诧异地看着蓝荣转和胖胖的蓝荣转,怎么这两位长得都不如蓝荣合,甚至还不如蓝老侯爷。
“不知狄知府驾到,蓝某有失远迎,还请恕罪。”蓝荣转态度不卑不亢,不过分谄媚,也
没有当年做侯爷高高在上的气势,整个人十分平和,似乎真当自己是普通书坊的掌柜。
狄和见此,略放心下来。看来蓝老夫人将子女调教得不错,能够快速认清眼前形式,才是最好的。
“我收到蓝老夫人的书信,特意过来看看。”狄和慢慢踱步参观。
事实上,在书店还没有开张的时候,他就收到书信了。他很意外蓝老夫人能够得到陶大人和肖长山的支持,大量的捐书能够让书店立足,免费借阅有利于学子们。
更有意思的是,蓝老夫人似乎写了不少书信出去,就连谢家都邀请捐书。
谢家乃是幽州世家,书香门第,当年明德书院修葺之际,也捐书不少。不过谢家似乎并不认同蓝家的做法,前几日,在知府当差的谢家人也讨论此事,认为蓝家人拿着谢家的书沽名钓誉,甚为阴险。若不是他无意路过听闻,还不知道蓝家广散网呢!
谢家在幽州根基深,无论是官府还是外面的商号,都有不少谢家子弟。从府衙中听到谢家子弟的谈论,管中窥豹,看来谢家人并不赞同。
谢家牢牢把握着上层社会的资源,如今蓝家人插手,寒门子弟有了机会力争上游,就是分走了谢家人的资源。谢家人会不会有所动作呢?
狄和正欲离开,听见观澜苑门前的两个店员却喊道:“请排队,大家拿着牌号,因为最近人数太多,里头坐不下。拿到号牌的方可进入看书半日。”
众人赶紧排队,幸好现在还早,来的人都拿到了号牌。
稍微来晚的人被告知上午不能入内看书,不过他们拿到了下午看书的号牌,只好悻悻而回。
来得更晚的书生,被告知今天不能入内看书,皆失望不已。他们暗暗下决心,明天要早一些过来排队。
平阳府如今都知道了格物书坊要出月刊,不过众人都在观望的阶段。也有的书生想要跃跃欲试投稿,一来可以扬名,二来可以挣取一些稿费度日。
格物书坊卖的书还是寥寥无几,卖得最多却是文房四宝,到了月底结算,勉强给几个员工发了月钱。而蓝荣转和蓝荣转的工钱都发不出来,这两兄弟一开始干劲十足,又经常听到书生夸奖格物书坊,这精神粮食的确慢慢的。可干了一个月,连钱都拿不到手,有点难受了。虽然他们也不看中这一两银子的月钱……可是心中总不得劲啊!
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传了出去,各方反应不一。
杨益正将此事告知肖元茂,肖元茂不以为意:“那蓝老太太能够想出这个主意,可见是胸中有丘壑之人。她必定有妙招。”蓝家哪怕有再多家产,也不可能一直亏本下去。况且听说蓝家在京城已经散尽家产,恐怕银钱不会太多了。
杨益说道:“蓝家正在为《格物月刊》征稿,除非这月刊大卖,否则这成本难以下去。”
肖元茂看着弟子,突然笑了笑:“我和陶大人准备投稿,你学明经已经很好,不如将心得传给他人吧!”
杨益一怔,师父这是要他也投稿?
等到弟子离去,肖长山慢悠悠地给倒了一杯茶,感觉到室内温暖如春。
目前只有他的书房和卧室先改动。工匠们还在赶工帮其他夫子改动地板。
如今他都不想离开书房了,太舒服了!
就冲着地炕和火炕,蓝家这一冬救活多少人啊!
以往慈幼局那边,冬天总有一些老幼熬不过去,希望今年有所好转。
听说做地炕和火炕不难,哪怕不是做木工和造房的师傅,多做了几次就能上手。又有很多人可以靠做这个来挣钱养家了。
泰安国的科举明经科较容易,进士科较难,习俗便重视进士而轻明经。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师父这是要他写给未入仕的书生看。
肖元茂也是有考量的,杨益学识虽丰,却是举人身份。写明经类的文章是最好的。只要杨益的稿子刊登了,他再写稿子,接下来书院的其他人就会跟风投稿,起码《格物月刊》就撑起了一半。
此事对蓝家有益,对书院也有益。学子们争相投稿,必要会潜心钻研学术。
只要《格物月刊》做得好,他就会想办法让它销售到其他州县去,不仅让明德书院名声大噪,还能吸引其他优秀的学子。虽然最后这些学子会回到自己的州县去参加科举,不能算是幽州的业绩。可是一旦这些人考上了科举,就贴了幽州明德书院的标签。
一想到这里,肖元茂就会忍不住露出笑容。希望这蓝家不要让他失望才好!
十年前,他来到幽州,百废待兴。他已经尽力了,可是幽州学子能上殿试的屈指可数,哎!
宋荣此刻带着邱大和一个中年人带来了军营。
宋关今年四十五岁,个子高大,健硕爽朗。因为常年在边关风水日晒雨淋,人晒得黑也显老。他听说叔叔带着外人进军营,当下眉头一紧。
跟着邱大来的中年人叫詹兴,是个落魄举人。他喜欢写话本,靠这挣足了家用。不过文人相轻,他虽然用了笔名“卫国先生”,不过纸包不住火,写话本的事情传开了。自古文人相轻,他这般举动有辱斯文,被排斥了。不过他不在乎,之前他去学堂做过夫子,教得没劲。他也应试过几次都落榜。干脆就做起了些话本的营生,比教书舒服多了。
后来,他把话本卖给茶楼,让说书先生将故事,收入也增加了,家里终于能见荤腥了。
“他人只知道幽州苦寒,却并不了解幽州将士之难。老身想要借故事告诉大家,无论是哪里的将士都是有血有肉。”蓝老太太说这句话的时候,宋荣十分感动。
宋荣自告奋勇可以提供素材,还找了詹兴,决定带着他进军营,然后寻找故事的题材。
宋关听闻原因,倒是沉思了片刻,提议:“可行。不过在稿子刊登前,我希望能够过目。”詹兴写的话本,他也看过。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在话本上又添了自己的词,什么大将军手握百斤铁锤,脚踏祥云之类的……听听就算了。若是真的往纸上刊登,过于浮夸,甚至可能会有性命之忧!把大将军写成了神人,犯了忌讳,皇上看了会高兴吗?
宋荣倒是高兴地应道:“那是,怎么说也是为了幽州军写的故事,你这个大将总要提前知道。”
于是,詹兴就有资格在军营中的一个帐篷里摆摊了。只是“代写书写”的招牌换成了“说出你的故事”。刚开始众将士都不明所以,哪怕这是宋将军默许的,都无人上前。平时操练都累得半死,好不容易有休息的时间,谁耐烦过来坐着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