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还是要多加注意,否则就容易疏忽到关键的问题,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李迁或许会将消息传达给林萧,但是林萧却不一定有本事刺杀莫无畏。
从林萧做事有底线就可以看出,日后即便是迫于无奈给廉郡王制毒,也无法支使廉郡王做事,否则她就得付出更多。
清月公主露出莫名之色:“我怎么觉得我说的,和你想的不是一件事。”
她满面茫然,她一句话,元初瑶的想法似乎已经跳出这句话之外好远的地方。
元初瑶收回思绪,转而轻描淡写的问:“公主暂时还是不要回去较好,不是我贬低公主,你学习礼仪和女儿家擅长的事物时,你皇弟虽说在医仙谷养病,可他学的东西,却是能够左右天下的权谋之术,真要是察觉到你的不对,绝对会对你下手。”
清月公主不想回去,又不好提出,元初瑶觉得还是她来提及较为合适。
“我等女儿家需要学的东西还有许多,你参与进去能够左右的太少,写信和当面说并无两样,日后要是北境局势不好,你暂住在南夏,完全可以和我们南夏的圣上合作,针对你皇弟。”
元初瑶是真心为她好,清月公主回去能够做到的事情太少,她说话的分量太轻,便是她的信件寄到,想必北境之王也是不愿相信的。
清月公主点点头,明白元初瑶是在给她台阶下,也是在为她的境遇做出分析,给她一个建议。
“言之有理,不过我留在南夏,如何才能与圣上合作,联姻吗?我真有打动圣上的东西吗?”
明白是一回事,可实施起来,却又是两回事,清月公主有些迷茫,如同她人轻言微一般,她能够拿出手的东西都没有。
以往觉得自己公主的身份高贵,可以任性妄为,如今却觉得,恨不得是男儿身,她若是个王子,还能有封地,那些都是可以拿出手的财富。
而不是公主一般,封地就是挂名,并无法拿封地的东西做交易。
她的钱财看似多,对于南夏皇帝而言却不够看,或许连养一个军队的钱都不够,如何能够让南夏的皇帝派兵帮她?
元初瑶没有在这方面给出什么建议,而是掏心掏肺的对她说起了自己的过去:“其实我原本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女子,也是看的书多了,才有些许长进,公主身体好了之后,不妨去京中的书屋坐坐,学些东西,指不定就能知道日后的路该怎么走。”
元初瑶的一言一行,也是清月公主许久以后才终于反应过来。
那天但凡有个明白事理的人在,也不会让元初瑶一步步将她引导到如此胆大包天的路上。
偏偏元初瑶看似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说,一切不过是蛊惑她去看书。
然,为何前朝会将女子束缚高阁,想必也是明白,女人书读多了,心就野了。
读书,可真是个好推荐。
元初瑶见清月公主苦思冥想的模样,悄然勾起了唇角,书中能够读到的东西可就太多了,清月公主不算绝顶聪明,可她经历的事情较多,倒是铸就了她坚定不移的心性。
曾经逃避的事情,她如今已经可以勇敢面对,落入有国不能回的境地,她也始终保持着理智,没有被一件件事情压垮,懂得向她求助。
既然求助她,那么她就给她指明一条通天大路。
短短的接触,元初瑶从清月公主一言一行中看清北境的一角。
得天独厚的身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遇,恰到其分的局势,无一不是在成全清月公主个人。
端看她能不能得抓住留在南夏而产生的机会。
想必圣上会很乐意给北境捧出个好对付的君主。
女皇,元初瑶在心中默念,听着还挺带感。
“言之有理,反正这会儿我连走动都无法,看书倒是一个好消遣,不过你们南夏的文字我还不认识,得一点一点来。”
清月公主对元初瑶的提议非常感兴趣,要知道每日坐在这里,也不知道做些什么才好。
重要的是坐着躺着的时间久了,心似乎也麻木了,对于锻炼手脚还容易产生反感,对自己有种放任自流的懈怠,全然没有个目标。
许是元初瑶救了她,打心底对她较为依赖,以至于对她的话更容易听进心里去。
进行一番教唆的元初瑶自然不会放弃给她介绍识字老师的机会:“与国子监齐名的明德女院是个非常适合公主去的地方,这女院是官府置办,许多官家女子都会去那里上学。”
不过多数贵女家中自能请到更加合适的先生,所以如闻如意那类别的女子,是不会多此一举的去女院中修习。
“你们南夏真好,民风开化,难怪北境有许多女子嫁入南夏都越过越好,你们的太宗皇帝真是厉害,好似能掐会算一般。”
两国的和谐不仅仅是两国合作,还有就是通婚造成民众的和谐。
清月公主看到的越多,越是觉得南夏太宗皇帝的厉害之处,她来之前也有看过史书,北境翻译的史书并未对南夏的太宗皇帝过多美化,甚至指明当时南夏太宗皇帝提出的政策遭受世族反对。
可过去几百年,这些政策逐渐成熟,南夏太宗皇帝少有的独断,反而成了后世赞扬的优势。
一个活在几百年前的皇帝,仿佛越过时间,看到了现在一般。
元初瑶自豪的同时也有忧心,虽没有言明,心下却也不断琢磨:“或许是政策进行的还不够成熟,所以善有许多弊端未能及时处理。”
不过她面上没有表现分毫,清月公主会对太宗皇帝产生崇拜,一个理想中的人物,会对自身造成多大的影响,元初瑶非常清楚。
好比她对《云先生纪事》中的云先生那般欣然向往,行事办事方面也不断随着云先生靠拢。
正儿八经中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这些想法胆大包天的同时,又有着一般人不大能接受的道理。
元初瑶想了想,找了一个切入点,开始对太宗皇帝的品质大肆赞扬。
“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切的经历都是值得的,太宗皇帝会如此体恤民情,那是因为他吃过民间的苦,更加明白百姓的不容易,才能顶着压力,做出造福百姓的抉择。”